摘要:为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发起的第十天,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任前委书记。
1948您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的命令正式下达,华野数十万大军,依照作战方案,兵分13路,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杀向淮海战场。
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主力围歼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集团薄弱而要害的右翼——位于陇海路上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为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发起的第十天,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任前委书记。
11月7日凌晨,黄百韬待44军到达后,率64军(军长刘镇湘)、25军(军长陈士章)、100军(军长周志道)开始西撤,63军(军长陈章)担任侧翼掩护。
11月8日,华野聂凤智9纵占领新安镇外围,发现黄百韬兵团正在向西撤回。粟裕立即命令各部和中野王秉璋11纵从四面八方对黄百韬兵团进行包抄。同时,严令山东兵团的成均第7纵队、周志坚第13纵队和由宿迁、睢宁北进的韦国清第2纵、陈庆先第12纵和中野11纵队,排除一切困难,南北对进,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切断其与徐州的联系。主力部队沿陇海铁路南、北分为两路,昼夜兼程,勇猛追击。
刘峙为了固守徐州,他一方面连续向蒋介石发电告急,一方面慌忙调曹八集地区的李弥兵团和徐州以西砀山地区的邱清泉兵团立即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已经进至安徽蒙城、宿县的第16兵团的孙元良折返徐州。
11月8日凌晨,潜伏多年的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第3绥靖区(司令长官冯治安)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以及59军中将副军长孟绍濂率其所属的59军两个师和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举行战场起义,徐州东北的门户洞开。
山东兵团乘机迅速穿过起义部队的防区,直插预定目标。
上图为著名的“十人桥班”华野9纵27师79团2连3班。在追击黄百韬兵团至宿迁县西北的堰头镇时,被一条三丈宽的大河拦住去路。 对岸就是黄百韬兵团第63军,面对滔滔河水,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带领十名战士纷纷跳下,站在刺骨的河水中做桥墩,架起一座30多米的浮桥,全团官兵从他们的肩头飞奔而过。
1948年11月11日拂晓,成均7纵攻占大许家,周志坚13纵队占领了曹八集,随后与沿运河西岸北进的管文蔚第11纵队会合于大庙、侯集地区,占据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的有利地形。
这时,尾追而至的陶勇第4纵、张仁初第8纵、聂凤智9纵、周志坚13纵队趁敌混乱之际,展开猛烈攻击。
至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的四个军被全部包围、压缩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纵横十余公里的狭窄地区内。担任侧翼掩护的63军被华野1纵副司令员张翼翔指挥的部队包围在窑湾后,于12日夜被全歼,军长陈章在泅水时身亡。
黄百韬兵团被紧紧包围之后,蒋介石急令邱清泉、李弥的兵团由徐州东援,限于20日与黄百韬会师;令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和第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合力向北增援;严令黄维18兵团急速东进参战。
从13日起,国民党邱清泉、李弥兵团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铁路及两侧向华野阵地攻击前进。担任徐东阻击的华野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一并指挥第7、11纵队,硬是将邱、李部阻挡在大许家一线,不能再前进一步,激战两天两夜,仅前进三四公里。
战至11月21日,邱、李兵团伤亡惨重,前进总共不到15公里,尚不足救援距离的三分之一,眼睁睁看着第7兵团灰飞烟灭而无可奈何!
在碾庄圩,黄百韬将25军放在北部,64军在东,44军在南,100军在西,形成一个环形防御体系。
黄百韬将所有的村庄和台子都利用起来,逐村设防,修建工事,国军子母堡、交通壕、战壕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一样。
一开始,粟裕准备速战速决,想趁黄百韬立足未稳之机,迅速攻入碾庄,因此各纵队都是谁先到谁到,一路猛冲猛打,结果一下子就陷入了敌军的死亡陷阱。
根据战场形势发展,14日晚上,华野前委在离碾庄东南面不到15公里的土山镇火神庙召开会议,决定由谭震林和王建安统一指挥6个纵队(陶勇第4纵队、王必成第6纵队、张仁初第8纵队、聂凤智第9纵队、周志坚第13纵队,以及陈锐霆特种兵纵队)的步炮协同,对壕作业。到18日,敌44军、100军,分别被我第9、第13纵全歼,100军副军长杨诗云、44军军长王泽浚被擒,国民党军第25、第64军也遭到重创。
因全局战事的需要,我华东野战军王必成第6纵队和周志坚第13纵队先后退出攻击序列,去执行其他的军事任务,实际参与发起对黄百韬兵团总攻的,只有陶勇第4纵队、张仁初第8纵队和聂凤智第9纵队。
在外围村落大都被攻占后,11月19日晚9点30分,华野向碾庄圩发起总攻,陶勇第4纵队从正北方向、张仁初第8纵队从东南方向、聂凤智第9纵队从正南方向,向碾庄圩内部突进。
第9纵队司令员聂凤智亲临战场前沿,待攻击信号发出之后,第9纵在策应火力的掩护下迅速冲出,趟水过壕,强行突进,突破了碾庄圩外围的第一道围墙。
此后,第9纵队将士们又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惨烈激战,终于在20日凌晨左右突破了敌人部署的第二道围墙,率先攻入碾庄圩。
没过多久,陶勇第4纵队、张仁初第8纵队也先后攻进碾庄圩,至22日全歼敌军。黄百韬死在乱军之中。
碾庄攻坚战结束后,在徐东阻击国军邱清泉第2、李弥第13兵团的华野阻援集团完成阻援任务,随即抽出第2、第7、第10、第11纵南下配合中野完成对围歼国军12兵团的作战部署。
同时,留在徐州附近的华野其余部队立即运动至徐州以南构筑防御工事,切断徐州国军南撤的道路。
1948年12月6日,中野第1、第3、第4、第6、第9、第11纵与华野第7、第13纵联合向双堆集的国军12兵团发起攻击;12月12日发起总攻;13日,华野3纵加入攻击序列;至15日第12兵团残部各自突围被歼灭,消灭了国民党军12万人,俘虏第12兵团司令黄维。
1948年12月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蔡洼村距总前委驻地小李家村约一百华里。
17日早上,谭震林也从山东兵团驻地赶来。
总前委五位领导,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讨战事,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聚会。
12月17日整整开了一天会,会议主要研究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会间,五位领导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合影留念。
会后,邓小平回到小李家村,刘伯承、陈毅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并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不久,也复返小李家。谭震林返回山东兵团驻地。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令孙元良第16兵团、李弥第13兵团在前,邱清泉第2兵团在后,加上国民党党政人员和裹胁的部分学生,约30万人,由徐州沿徐(州)永(城)公路向西南方向撤退。
华野首长发现敌弃城西撒,即令叶飞第1、韦国清第2、孙继先第3、陶勇第4、何以祥第8、聂凤智第9、宋时轮第10、管文蔚第11、陈庆先第12和鲁中南、两广等11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3旅,实施猛追猛打,堵截抓住杜聿明集团。
渤海纵队于12月1日进占徐州。
各部队不顾敌机轰炸,不怕劳累艰难,多路齐头并进,勇猛追击。
当杜聿明率部退到永城东北的孟集、李石林、袁圩一线时,蒋介石恐杜聿明一意向西南逃跑避战,坐视黄维兵团被消灭,于12月3日手令杜聿明改变方向,向潍溪口方向攻击,接应黄维兵团。
华野各部经过3天的勇猛追击,于12月4日拂晓,将杜聿明集团包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
蒋介石一再督令杜聿明向南攻击前进,以解黄维兵团之围。12月4日至13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先后实施了多次突围,但均以失败告终。
我军将杜聿明集团层层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南北仅5公里、东西不足10公里的狭长地域内。
12月15日全歼黄维兵团后,我军参加双堆集战役的部队也加入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此时的杜聿明集团被我军层层围困于陈官庄地域。
我军包围圈最高达7层,如铜墙铁壁一般。
12月16日,中央军委电示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平津战役开始,为了稳住华北的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海运南撤,中央要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攻,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参战的华东野战军各部奉命对合围的杜聿明部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在这近20天的休整期间,华野各部队结合自己所在阵地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势、任务教育,进行组织整顿,选拔优秀干部,开展立功运动,吸收优秀官兵入党,团结教育新解放战士,针对敌人特点进行敌前练兵,开展群众性的对敌政治攻势等等。
各部队官兵士气高涨,面貌焕然一新。
合围圈中的国民党军粮弹两缺,虽有空投补给,但远不够用。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弹尽粮绝的敌军不仅将当地百姓的物资洗劫一空,还常因抢夺食物发生恶性事件。
漫天飞雪的陈官庄内,早已形如人间炼狱。
为尽量减少伤亡,我军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每日播发毛泽东撰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并通过战场喊话、劝降、释俘、散发宣传单等方式,动摇敌军心士气,摧毁敌战斗意志。
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与军事包围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敌军战斗意志日渐消弭,纷纷向我军投降。据统计,在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我军部队休整的21天中,约有1.4万敌军人员向我投降。
1949年1月2日,华东野战军下达了歼灭杜聿明集团的总攻令,所属各部全力投入作战准备。6日16时,总攻打响。
宋时轮、刘培善指挥我军东集团第3、第4、第10纵队和渤海纵队作为主要的突击力量,向敌李弥兵团发起进攻。仅1天时间,便一举攻克敌兵团司令部,李弥率领残部仓皇逃至邱清泉兵团地域。
同时,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我北集团第1、第9、第12纵队,自北向西南方向直插李、邱兵团之间地域,协同东集团对李部残敌实施围歼,而后西进并参与对杜聿明指挥部及邱清泉兵团的聚歼。
韦国清、吉洛指挥我南集团第2、第8、第11纵队,由南向东北方向发起进攻,牵制邱清泉兵团,并在李弥兵团被歼后与我东、北集团合击邱清泉兵团。
在我军猛烈攻势下,杜聿明集团全线崩溃,四处逃窜。
杜聿明眼见大势已去,于1月9日在蒋介石派出的20余架次飞机掩护下,夺路向西逃窜,与李弥、邱清泉会合后,决定各自率部突围。
杜聿明利用暗夜掩护,伪装成敌军需人员向西南方向逃窜。当他逃至张老庄时被地方群众识破,后被我第4纵队第11师活捉。
邱清泉被乱枪击毙,李弥成功化妆潜逃。
战至10日晨,东集团成功攻克陈官庄,溃败的杜聿明集团各部开始整建制向我军投降。下午16时,我军胜利结束陈官庄战役,实现了毙伤敌军6万余人、俘敌17万余人、接受敌方投诚2.4万余人的辉煌战绩。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的国民党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中,华野第9纵队共歼敌5万6千余人,俘虏将级军官24人,第9纵队自身伤亡1万4千余人。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9纵在安徽宿县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副军长兼参谋长贺敏学,政治部主任仲曦东;下辖:
第79师,即原第25师,师长萧镜海,政委谭右铭,参谋长彭辉,政治部主任常勇;辖第235团,即原第73团,团长王景昆,政委邵英;第236团,即原第74团,团长李启明,政委孙子宇;第237团,即原第75团,团长张文和,政委丁锐。
第80师,即原第26师,师长张铚秀,政委张少虹,副师长孙同盛,参谋长张慕韩,政治部主任姜子宽;辖第238团,即原第76团,团长王珽,政委宋奇光;第239团,即原第77团,团长宋绍山,政委耿福海;第240团,即原第78团,团长于春圃,政委任仲咸。
第81师,即原第27师,师长孙端夫,政委罗维道,参谋长罗映臣;辖第241团,即原第79团,团长彭辉,政委马晴波;第242团,即原第80团,团长王岐秀,政委方立凡;第243团,即原第81团,团长于连升,政委张乐天。
军直属山炮团,团长刘精斋,政委乔平。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的硝烟尚未散去,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已将目光投向华东战场,开始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3月31日,邓总前委书记依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特点,亲自起草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全线渡江作战。
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
4月18日,中央军委电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完成渡江南进的伟大任务。
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随着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的发布,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绝唱终于奏响了,这其中表现得最为抢眼的是第27军。
根据渡江战役的兵力部署,27军属渡江战役三大集团之中集团(由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多万人所组成的),在安徽境内荻港至鲁港一线之长江以北实施渡江准备。
这一地正属于我军的重点突破地段,不仅要突破敌人江防,而且要快速插入敌人纵深,切断敌人退路,在预定的地点与我东集团部队汇合,封闭敌军,歼灭敌军。
27军承担了突破江防,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的尖刀任务。
早在1949年3月1日,聂凤智便率军部前指抵无为县江边一带进行了周密细致的战前侦察;4月6日,以军侦察营第1、2连和第79、第81两师抽调的3个侦察班组成先遣渡江大队,由242团参谋长章尘和军侦察科长慕思荣分任正、副大队长,先行率队渡江执行侦察任务。《渡江侦察记》电影就是根据27军这支先遣大队战斗经历为原型拍摄的。
按照聂军长下达的作战计划,4月20日20时30分发起冲击;20时15分,235团团长王景昆传令:调好船头,听令开船。通信员将调好船头,听令开船传达到各班、排;通信员情绪振奋,传达到排里就省了听令两个字。一声:开船! 好几条船当即如离弦之箭,直射江南。团长王景昆急得不得了,立即报告师里,师长萧镜海当机立断,命令235、237团立即渡江。这样,一场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渡江战役就在神使鬼差之中提前了十五分钟拉开了战幕。
27军是我军渡江部队中第一个渡过长江的。聂凤智过江以后,给党中央和毛泽东拍了一份电报,电报全文只有13个字:我们已胜利踏上了江南的土地!
第二天,毛泽东接到了这份电报,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挥毫写下了我国新闻史上的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渡江战役结束后,张云鹏所在的第27军侦察营2连被授予“先遣渡江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排5班当为我军百万雄师中的“渡江第一船”。
4月21日晚,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东集团以锐不可当之势,全线横渡长江。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的千里江防,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27军占领繁昌城后,会同三野中集团的兄弟部队,直插京杭公路。
根据军委和总前委部署,二野主力昼夜兼程向南挺进,切断浙赣铁路,封死敌人南逃之路;三野中、东集团分头插向苏、浙、皖交界处,形成对南京合围态势。
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在即,于4月23日仓皇弃都而逃。
27军奉命急速向东追歼逃敌。
连日淫雨霏霏,道路泥泞,战员们不畏艰难险阻,日夜穷追,八天连克八城,长驱800余里,抵达吴兴与28军会合,将国民党军第4、第20、第28、第45、第66、第99军等部拦截包围,并会同第9、第10兵团主力全歼该敌。
5月12日至27日,第27军参加上海战役,共歼敌27000余人。
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之一。敌军最高指挥官汤恩伯,守军总共9个军25个师22万人。在兵力部署上,浦西外围5个军,市区1个军,浦东2个军,崇明岛1个军。石觉负责淞沪防卫司令部,陈大庆负责淞沪警备司令部。
围攻上海的三野主力包括叶飞10兵团26军、28军、29军和33军,以及宋时轮9兵团20军、27军、30军和31军,加上特纵的6个炮兵团、坦克团及工兵营,初始总兵力达30万人。
1949年5月12日,三野向上海外围地区发动进攻。
上海战役最残酷的战斗多发生在扫清外围的战斗中。三野老牌劲旅20军、27军在上海战役中表现突出。27军作为来自胶东根据地的老部队,肩负着进攻苏州河以南的重任。由于中央军委明令不能在市区使用重武器,加之陈毅的“三不打(看不见敌人不打、打不中敌人不打、有人民群众不打)”原则,城市攻坚战困难重重。然而,第27军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采用了“正面佯攻,抄敌后路”的战术,士兵们依靠各自的特长和技能,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逐楼争夺战。当时担任连指导员的迟浩田和他的两名战友更是通过下水道成功擒获了上千名敌军。第27军在上海战役后展现出的另一个亮点是其军纪的严明。第27军率先攻入市区。在三天三夜的战斗中,该军上自军长下至马夫全部露宿街头,军队坚决执行入城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7军第81师243团1营驻扎在造币厂,士兵们只能睡在金币堆上,临走时分文未动。
上海当时有600万人口,因此这场战役也被称为“瓷器店里打老鼠”。
参战的十个军队中,主攻浦西的29军伤亡最为惨重,共有5000多人伤亡。而战果最丰硕的则来自第10兵团26军,歼敌4.3万人。
5月27日,以第27军在杨树浦受降最后一批敌残部为标志,上海宣告解放。
上图为第27军席地而睡的历史老照片,更是成为了我军永远的经典瞬间。
1949年5月28日,陈毅就任上海市市长。
上海战役之后,第27军与兄弟部队一道,担负警备重任。7月,第27军离开上海,进驻江苏松江。
从12月中旬开始,27军由松江移驻浙江的平湖、海盐、乍浦、金山卫地区,根据解放台湾的任务,进入以航海和登陆作战为主的军事训练。
在此前后,军、师、团三级的领导干部都已经有了调整。聂凤智军长、贺敏学副军长、仲曦东主任已调离27军,由彭德清任军长,刘浩天任政委,詹大南任副军长,李元任参谋长,曾如清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曾如清升任副政委,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
79师政委谭右铭调走,萧镜海仍任师长,常勇任副政委代行政委职务,张文和任参谋长,孙子宇任政治部主任;第235团团长王景昆调任第81师参谋长,团政委邵英调任军组织部长,由王岐秀任235团团长,胡明任政委,单文忠任副团长,王济生任副政委,董万华任参谋长,车松轩任政治处主任。
就在这时,世界风云突变。
上图为1950年7月,美国步兵第24师一部到达朝鲜大田车站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6日,美国政府令其空、海军参战。27日,美军入侵朝鲜和我国领土台湾,并令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明目张胆地企图以武力阻止我军解放台湾。7月7日,美国又在中国和苏联两个常任理事国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通过非法决议,纠合了英、法等16国组成了所谓的“联合国军”,以美国驻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总司令”,很快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
10月,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
1950年10月上旬,27军全军奉命由浙江移驻山东的泰安、大汶口一线,开始进行以美军为作战对象的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入朝参战。10月27日,中央军委紧急密电:令27军于11月1日起,用3天时间,全部车运辽宁辑安地区集结待命。
11月1日,第27军奉命车运东北,11月4日,先后到达安东地区集结,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三野32军番号被撤销,其第94师划入27军编制,编入志愿军第9兵团序列,随后入朝作战。
志愿军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下辖:
第79师,师长肖镜海,副政委常勇,参谋长张文和,政治部主任邵英;辖第235团,团长王岐秀,政委胡明;第236团,团长章尘,政委闻茂卿;第237团,团长于连升,政委宋奇光;炮兵团,团长王洪起,政委陆惠平。
第80师,师长张铚秀,副师长彭辉,参谋长刘春芳,政治部主任鲁泉;辖第238团,团长阎川野,政委于仲夏;第239团,团长陈敬毅,政委耿福海;第240团,团长于春圃,政委李志强;炮兵团,团长刘精斋,政委邢苏民。
第81师,师长孙端夫,政委张英勃,副师长罗映臣,参谋长王景坤,政治部主任陶庸;辖第241团,团长隋克荣,政委马晴波;第242团,团长丁亚,政委方立凡;第243团,团长鞠振福,政委冯飞;炮兵团,团长徐勤英,政委毛平。
第94师,师长邬兰亭,参谋长官俊亭,政治部主任杨家华;辖第280团,团长黄俊,政委刘香之;第281团,团长姜子金,政委王敦;第282团,团长徐智平,政委梁培嵩;炮兵团,政委曙光。
军直属教导团,团长王珽,政委丁锐。
1950年11月12日至14日,志愿军27军跨过鸭绿江。
11月17日,27军全部到达越上庄、莲堂里、梨上里、梨水坪地区集结待命,准备参加第二次战役,打击长津湖东西地区之敌。
朝鲜长津湖地区美军具体兵力部署为:
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团的三个营驻守在新兴里;美军陆战第1师的三个团驻守在柳潭里;美军陆战第1师师部和两个团驻守在下碣隅里;再加上驻守在古土里的美军,整个长津湖地区的美军兵力达到了三万多人。
宋时轮据此制定了作战部署:
以20军59师攻击柳潭里以南的德洞山口,切断柳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联系,并从南面攻击柳潭里;
20军58师从东、南、西三面攻击下碣隅里;
20军60师从古土里以北出击,切断古土里与下碣隅里道路,从北面攻击古土里;89师主力在柳潭里以西作为预备队。
27军79师从北面攻击柳潭里;
27军80师和81师一个团攻击新兴里;
27军81师主力两个团则在赴战湖地区展开,对该地区的美军第7师一部进行警戒,掩护军的侧翼。
与此同时,第26军作为预备队,及时地投入战斗,来支援第27军和第20军。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西线部队开始发起进攻,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就此打响。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志愿军第9兵团下属的20军、26军和27军近15万人。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中美两支王牌军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苦战28天,最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
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达28954人,因为天气严寒牺牲4000余人。
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指派第27军副军长詹大南指挥新兴里战斗。战斗中,第27军副军长詹大南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对运动战指挥方针的指示,决心以第80师(附第81师第242团)围歼新兴里之敌。
80师238团经过长途跋涉刚到达战区即被指定担负师主攻,负责歼灭新兴里地域之敌,从新兴里西北侧实施主要攻击。27军使用掐头去尾打中间的打法,从北,东,南三个方向上进攻新兴里美军主力。同时派遣第81师第242团从东南的连接空隙处直接向1221高地大规模穿插,阻击可能出现的援军。
27军发起进攻时迅速从新兴里美军的各防线薄弱处突入美军阵地,美军的防线被瞬间攻破。到11月28日天亮时分,美军已经被切割为为三个部分并且互相不能联系。 但由于第27军各部队通讯能力差,各部并不能互相通知进度。同时由于错误的情报,27军认为新兴里只有美军的一个营,在经过一个晚上的战斗以后,认为已成功歼灭了新兴里的美军,此时正在打扫战场,这给了剩余美军重新集结并发动反攻的机会。
天亮以后,美军便发起了反击,此时从兵团部到詹大南都发现美军绝对不是敌情通报中的4个连,很可能有更多。美军的反击完全出乎志愿军的意料,80师有点措手不及。詹大南亲自去了前沿,通过审战俘,查明新兴里之敌实际上是美陆军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詹大南将此信息上报给军和兵团,并请求集中优势兵力,成建制地消灭美军。
美第7师第31团号称“北极熊团”,是由第31团3营、第32团1营、第57野战炮兵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1个高射炮连组成的团级战斗队。
长津湖是长津发电站的蓄水湖,处于群山包围之中,东西两侧的山地海拔均超过1300米,地势十分险要。新兴里是长津湖以东的一个小村庄,东西狭长,南部山岭险峻,北面地势较低。9兵团司令部在了解到相关信息以后,派遣副司令员陶勇亲自到一线了解情况并调整部署。
11月30日,27军奉命集中2个师5个团(均减员严重)由副军长兼80师师长詹大南统一指挥,并使用全军所有炮兵,力求歼灭新兴里的美31团级战斗队。11月30日当晚大雪纷飞,气温继续下降,达到零下40°C ,志愿军冻伤人数大为增加,但仍于23时以四个团的兵力发起猛攻,238团从东南、239团从南、240团从东北、241团从西同时开始突击。
战至12月1日拂晓,238团首先突入新兴里村内,接着其他部队也突入纵深。12月1日天亮后,美军31团级战斗队在27军连续的进攻之下终于不支,组织车队开始沿公路向南拼死突围。241团在敌人突围时进行阻击,但未能堵住敌人。残敌突破241团阵地后继续南逃。27军各攻击部队立即转入追击和堵截战斗。
在当日稍晚的战斗中,美军突围车队被志愿军追上,31团级作战队残部就此彻底崩溃。团旗被缴,团长被击毙,全团被歼,这在美军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我军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并且是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加强团的光辉战例。
上图为美军“北极熊团”团旗
第239团3营通信班长张积庆,在打扫战场时捡到1块1平方米左右的蓝布,其形状和装饰很像一面旗子,但就因其是蓝色的,与我军常用红色布料做旗子的习惯不一致,弄得他不知所以然,因而他对其并未留意,而是把它当做包袱皮用了。营长毕庶阳听说后,即去查看,方知是敌人的军旗。于是,毕营长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战利品上缴了。现在这面旗子被列为一级保护文物,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经中朝两党协商,于1950年12月上旬成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朝鲜人民军出任一副职并派来参谋人员,以使两军更有力地配合作战。
在宋时轮第9兵团休整期间,兄弟部队和朝鲜人民军在“联司”指挥下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战役,突破了敌人的“三八线”,取得了歼敌近10万的重大胜利!这期间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撤职,李奇微上将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军的战术思想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志愿军第四次战役攻势作战刚结束,美军遂于1951年2月19日首先在东线向我发动反攻,后于3月上旬采取齐头并进战术全线北犯,并于4月初再次越过“三八线”。
4月6日,志愿军党委召开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发起第五次战役,粉碎敌人的凶猛进攻,夺回战场主动权。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全线展开。经过3个多月休整补充的第9兵团及所属20、26、27军再次齐装满员、斗志昂扬地投入战场。经过休整并补充兵员的27军迅速突破美军第24师的阵地,完成了向南穿插迂回的任务,并歼敌1158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物资器材。
1951年3月25日起,第27军便由长川里出发南下,经10余天行军,4月9日全部进抵铁原至金化公路以北、汉滩川以南地区,以土城为中心隐蔽集结待命。4月16日至17日,全军复由集结地域继续南下,18日拂晓前全部进入平康、金化、大德峰一线,着手进行战前准备。22日拂晓前,第一梯队各师的突击部队进人冲击出发阵地。17时,志愿军开始炮火准备,疾袭半小时后,各师突击部队发起进攻。
27军第80、第81师均完成突破任务,率先在当面之敌美军第24师正面打开了缺口。美军发现志愿军发起新的攻势后,迅速全线撤退,致使志愿军未达到大量、成建制地歼灭敌人的目的。
4月25日,第27军奉命在坡州洞一带休整。27日接第9兵团电令,友邻第3兵团在竹叶山地区切断了南撤之敌一部,命令第27军迅速赶往该地区,会同兄弟部队歼灭该敌。第27军首长当即令第81师统一指挥第239团,于27日晚向竹叶山方向攻击前进。第81师抵达时,竹叶山已被兄弟部队占领。28日,第27军奉命继续前进,第80、第81师进抵天摩山东、西一带地区,第79师进抵竹叶山地区,第27军特务团进抵仙坛里地区。
此时,敌人主力已撤至汉城以及汉江、昭阳江以南地区,并迅速构成防御地带。志愿军鉴于在汉城以北歼敌的时机已失,遂于29日停止了进攻,战役第一阶段也告结束。第27军奉命转至金化以南的沙金鹤、场岩里一带作短期休整,准备再战。
敌人遭第一阶段打击后,被迫退守汉城及汉江、昭阳江南岸,整个战线形成从西南至东北的上斜线态势,东线敌军明显突出,而且从自隐里至东海岸全部为李承晚伪军防守。
联司首长即决心转移兵力,以李伪军为主要打击目标发起第二阶段作战。
5月10日,27军刘浩天政委在华川以北地区因车祸身负重伤,旋即回国医疗,上级决定由曾如清代行政委职责。
5月16日,第二阶段作战开始。
曾如清配合彭德清军长指挥27军胜利突破李伪军昭阳江防线,随即插向敌纵深并按时攻占指定地区,圆满完成了对敌迂回阻截任务,共歼敌3658人(多为李伪军),缴获大批物资。
20日,西线美军为改变被动局面,向我军发起进攻;东线之敌则在下珍富里和丰岩里一线布防。
此时,我军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已连续进行了两次全线进攻作战,部队甚感疲劳;且给养、弹药即将耗尽,后方供应线拉长、在美军空中打击下补给极其困难;又值雨季将至,再战于我不利。
联司首长决定迅速结束第5次战役,后撤休整,另寻战机。
1951年5月21日16时,中朝联司下令结束战役、全线转移北撤。
5月23日晨,当我军主力尚未开始转移时,美军利用我粮弹将尽、补给困难的弱点,集中13个师兵力向我实施多路反扑。
24日,敌情出现突然变化。与美军第3师自丰岩里一带北犯的同时,美军第2师以187空降团为主体的一支特遣队在30多辆坦克引导下,突破我左翼友邻12军的阵地,沿洪(川)麟(蹄)公路继续北犯,当日15时许已插至我纵深。
第27军首长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正确地判断敌军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战役反扑,并很可能继续攻占麟蹄,控制交通要点,分割该军于昭阳江以南地区。遂当机立断,经报兵团和志愿军司令部批准,决定放弃原有撤退计划重新规划路线,实施机动作战:
令第80师继续西进,执行阻击任务,坚决掩护兄弟部队转移。
令第79师第237团控制桃水庵一带阵地,向西北防御九万里地区之敌;第235团以一部控制九万里至麟蹄公路上的加路里要酰,阻敌继续北犯,主力占领鹫峰山、所峙里一带阵地,向西组织防御;第236团占领车逾、城隍坪一线阵地,向南阻击敌人,保证军主力及物资、伤员向麟蹄方向转移。
令第81师继续于县里地区阻敌北上。
第80师于24日午后西进至洪川、麟蹄公路时,正逢美第2师“特遣队”快速北进。第80师立即展开部队,截断公路,并坚决阻击北犯之敌,将敌阻滞达8个多小时,为主力部署防御和转移人员、物资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第79师、第81师也与北犯之敌展开了激战。
5月25日,志愿军第9兵团第27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在杨口、麟蹄以南的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敌军的进攻,迟滞了美军的北犯速度,掩护了我军伤员后送和主力转移,并歼敌1952人,为全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5月底至6月初,第27 军协同兄弟部队在新幕、伊川、鸡雄山、黑云吐岭一线构成了纵深防线,敌人北犯行动被遏止。
6月初,第27军奉命将阵地移交朝鲜人民军,全军先后转至昌道里、金城地区,部署第二线防御,同时抓紧时间对部队进行整顿、补充和训练。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
为配合停战谈判,第27军奉命接替第20军在东起北汉江、西至金化以东的防御任务。
1951年7月20日前,由于敌我双方均系新接防部队,故均无大的进攻行动。
7月21日以后,敌我前沿阵地争夺战渐趋激烈,敌几乎每天都向志愿军发动1个连以上兵力的进攻,并以大量炮火向志愿军阵地轰击。
8月18日,敌发动“夏季攻势”,进攻重点为北汉江以东的朝鲜人民军阵地。第27 军当面之敌为与之相配合,也加紧了对第27 军阵地的攻击行动。
在金城近两个月防御作战中,第27军各部共进行大小战斗 263次,歼敌9196人(俘敌74人) ,击落敌机22架,击伤5架,会同友邻部队粉碎了敌人的所谓“夏季攻势”,并基本保持了原阵地。
9月4日至12日,第27军奉命与第26军交接防务完成后,陆续北移至元山港以西、马转里以北地区,担负二线防御任务,并进行战备整训。
1952年9月19日,第27军奉命将元山一带防御阵地移交新入朝的第24军接替。
10月14日,第27军撤离朝鲜回国。
10月26日,第27军进驻松江、嘉兴、平湖、闵行一带,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番号,军部驻防无锡,回归华东军区建制。
27军在朝鲜作战期间,共毙、伤、俘敌21029人,其中美军11825人;第27军共有5046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来源:息陬孔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