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成归来后,他对能源开发有了更深的感受。“水城区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受地形条件和开发技术限制,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未来如果能在开发技术上取得突破,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把每一吨煤的价值‘吃干榨净”,谈及富矿精开,六盘水市水城区能源局高级工程师曾超表示。
2024年9月,曾超搭乘“甲秀之光”访问学者计划的东风,前往贵州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研修。
学成归来后,他对能源开发有了更深的感受。“水城区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受地形条件和开发技术限制,资源利用程度不高,未来如果能在开发技术上取得突破,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期以来,水城区煤矿面临“用地难、融资难、勘探难”等现实瓶颈。资源虽丰,发展动能却迟迟未能充分释放。面对重重难关,曾超选择迎难而上,从具体环节入手,逐个击破。
用地曾是煤矿项目的“头道难关”。为抓住“三区三线”调整的窗口期,2022年5月,曾超主动加入“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专班。那时,他对用地政策并不熟悉,便利用富余时间自学相关法规政策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最终,他将全区56个在册煤矿和拟建的5个新设煤矿用地全部纳入“三区三线”进行调整,为煤矿企业后续办理用地手续扫清了障碍,保障了项目合规用地。
工作中的曾超(受访者 供图)
用地问题缓解后,资金压力又成为不少企业的“心头病”。于是,曾超积极争取各类补贴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自2021年以来,他累计争取中央清洁能源发展专项补贴及省能源结构调整资金达1.2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由于煤矿前期勘查投入资金大、风险高,很多企业不愿前期进入勘查,导致“有矿但没人发现”成为又一发展难关。面对这一困局,曾超敏锐把握政策机遇,创新提出“政府先行勘查”模式,由水城区政府出资完成前期勘探,再向社会公开出让矿业权,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进入的门槛与风险。
2022年,水城区以同心煤矿遗留资源“双巢一号井”为试点实施勘探。“勘探进展良好,钻孔见煤率较高,与前期预判基本吻合。”曾超笑着说。目前,该试点的盘活工作还在有序进行中。
这一改革大幅缩短了勘探周期,最终促成新设煤矿采矿权1个,盘活1.5亿吨优质煤炭资源,新增年产能90万吨。政府承担前期风险,企业轻装上阵,生动诠释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高效结合。
随着煤矿的持续生产,伴生了大量煤矸石。曾超接手后,将重点放在了推进煤矸石价值提升与综合利用上。
在了解到贵州叁柒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处理煤矸石相关技术后,他主动对接,邀请企业来水城考察,最终在2024年6月促成贵州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园落地。目前,产业园已建成两条生产线,年利用煤矸石约100万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从瓦斯发电、创新勘探模式到煤矸石利用,曾超的每一步都呼应着水城煤炭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的变革之路。他的成长,也正是六盘水系统性、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缩影。
发耳煤业(企业供图)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富矿精开”战略,六盘水市聚焦煤炭产业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起贯穿“引、育、用、留”全链条的人才工作机制。
一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和“授渔式”赋能深化产教融合。与本地院校合作设立涉煤专业11个,共建实习实训基地8个、订单班34个,累计输送人才1613人。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新型学徒制,累计注册1750人,其中“订单式”培养1019人。
同时依托贵州省能源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争取中央就业补助资金超1.7亿元,常态化开展电工、爆破等10余个工种培训,开发“煤矿智能开采”虚拟仿真课程增强实效,培训合格人员中80%实现本地就业。并引进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设立教学点,鼓励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累计培训1592人。
另一方面,通过“赛马式”激励和“保姆式”服务激发人才活力。连续举办5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创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凉都工匠场”32个、“劳模创新工作室”27个。近两年表彰“凉都十佳班组”20个、“优秀个人”220人,增强产业工人荣誉感与成就感。
此外,六盘水市认真落实《推进煤炭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十条措施》,完善工资协商与增长机制,推进“三险同参”,动员5万余名职工参加医疗互助,落实人才奖励政策,组织疗休养与慰问活动,全力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
从传统矿工到智能矿匠,从“依赖资源”到“依托人才”,六盘水正通过沿“链”布局、顺“势”育人,持续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瑶
实习生 李文菊
编辑 谢勇勇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