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毛主席跟元帅们,脑子里头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朱毛”俩字,像刻在石头上一样。
一说起毛主席跟元帅们,脑子里头一个蹦出来的就是“朱毛”俩字,像刻在石头上一样。
大伙儿都觉得,朱德总司令,那肯定是跟毛主席见得最早、关系最铁的那个。
至于最后一位,很多人会猜是徐向前元帅,毕竟红四方面军那段路走得跟中央红军不太一样。
可这事儿要是掰开了揉碎了看,历史的剧本压根就不是这么写的,第一个跟毛主席搭上线的人,身份低得可能让你想不到;而那位压轴出场的将领,他的到来才算真正给红军长征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秋收时节的“第一面”,枪杆子里藏着的“笔杆子”
时间得倒回1927年的秋天,湖南江西那块地界,风都带着股凉气。
毛泽东那时候34岁,正带着一帮子人,有农民、有矿工,还有些从旧军队里拉出来的队伍,准备搞一场大事,就是后来写进历史的“秋收起义”。
队伍成分杂,人心也不齐,怎么拧成一股绳,是他当时最头疼的事。
就在起义前乱糟糟的准备阶段,总指挥部警卫团特务连来了个党代表,叫罗荣桓。
他不是那种拎着枪就能冲锋陷阵的猛将,看着文质彬彬,说话条理清晰。
他来找毛泽东汇报工作,这就算是俩人的第一次正式见面。
他没光说我们连有多少条枪、多少发子弹,而是跟毛泽东聊起了兵的心思。
他说,这帮兵,以前都是给别人卖命的,现在要让他们知道是为自个儿打仗,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人天天跟他们唠嗑,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
这番话,一下子就说到了毛泽东的心坎里。
他正愁这支新队伍没魂呢。
罗荣桓提的这些想法,虽然朴素,但点到了要害:枪杆子得有脑子,这脑子就是咱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心骨。
后来著名的“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其实就是把罗荣桓这些基层政治工作的想法,系统化、制度化了。
所以,论起十大元帅里谁第一个见着毛主席,就是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连队党代表——罗荣桓。
他们的相遇,给这支新生的人民军队,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党指挥枪”的烙印。
罗荣桓是给队伍安上了“脑子”,那接下来就是得把“身子骨”给搭起来。
这事儿,就得看1928年的井冈山了。
头一个上山的重量级人物,就是朱德。
1928年4月,他带着南昌起义剩下的那点家底,还有湘南的农军,一路打打停停,千辛万苦地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在山坳里头一见着朱德,俩人的手紧紧握在一块,这可不光是两个人的见面,这是两股革命火种的汇合。
毛泽东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道和游击战的鬼点子,朱德呢,带的是正经打过大仗的兵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这么一合体,“朱毛红军”的名号就叫响了,成了国民党报纸上最头疼的名字。
跟着朱德一块上山的,还有陈毅。
他是个能文能武的角色,既能作诗,也能做政治工作,正好成了“朱毛”之间那个不可少的“和事佬”和“黏合剂”。
就在这支新组建的红四军里,有个二十出头的连长,不爱说话,但打起仗来脑子转得飞快,下手又准又狠。
他就是林彪。
毛泽东很快就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对战术有种近乎野兽的直觉。
他常把林彪叫过来,铺开地图一聊就是半天,问他对某个山头、某条小路怎么看。
这种超常规的关注,让林彪在红军早期就脱颖而出。
到了1928年底,井冈山又来了一支援军。
彭德怀带着平江起义的队伍,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也上了山。
彭德怀的风格跟朱德的稳、林彪的巧又不一样,他那是硬碰硬的“虎狼之师”。
他一来,井冈山的军事班底就更厚实了。
毛泽东的战略、朱德的指挥、彭德怀的猛冲猛打,再加上林彪的奇袭,井冈山这个革命“根据地”,算是真正有了能跟敌人叫板的本钱。
从上海“白区”到瑞金“红都”,两个关键“技术员”
时间一晃到了1931年,革命的中心从井冈山转移到了江西瑞金,摊子铺大了,光能打仗还不行,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
这时候,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出了大事。
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出卖,整个中央在上海的情报网几乎被连根拔起,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来。
聂荣臻当时就在上海负责中央特科的工作,处境极其危险。
党中央当机立断,赶紧把他送往中央苏区。
当聂荣臻一身风尘抵达瑞金时,毛泽东亲自出来迎接,二话不说就让他当了红军总政治部的副主任。
聂荣臻带来的,可不光是一个人,他带来的是一整套在敌人心脏里搞政治工作、搞情报工作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让红军的政治工作体系一下子就上了一个大台阶。
差不多前后脚,另一个关键人物也到了瑞金,他就是叶剑英。
叶剑英是黄埔军校毕业的,还在欧洲留过学,军事理论功底非常扎实。
他的到来,就好比给这支还带着点“土味”的红军请来了一位顶级的“总参谋长”。
他帮着毛主席和朱德,把红军的指挥体系、训练方法、参谋作业都搞得有模有样,让红军开始从一支凭经验打仗的游击队,朝着正规化、专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漫长的长征路,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考验,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力量大整合。
最后两位元帅,就是在征途的尾声,才跟毛主席碰上面。
1935年6月,在川西的懋功,衣衫褴褛但精神不倒的中央红军,终于和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了。
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这才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算下来,他是第九位与毛主席结识的元帅。
这次会师,场面很激动,但背后的气氛却相当复杂。
毛主席看着徐向前手底下那几万装备精良、战功赫赫的部队,心里是既高兴又有点沉重。
他详细询问了徐向前在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作战经验,对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赞不绝口。
这次见面,是两大主力红军走向融合的关键一步,尽管过程充满了波折。
压轴大戏,终于在1936年上演。
贺龙,这位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人物,率领着红二方面军,在经历了同样艰苦卓绝的征途后,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会师之后,贺龙马不停蹄地赶到保安(也就是今天的志丹县),去见毛主席。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贺龙也因此成了十大元帅里,最后一个“归队”的人。
毛主席早就听说了贺龙的大名,见他身材高大,浑身散发着一股子豪迈之气,非常高兴。
贺龙的到来,意义非凡。
它标志着红军三大主力在战略上终于捏成了一个拳头,长征路上因为分裂而造成的被动局面,到此彻底结束。
毛主席在保安的窑洞里见到贺龙时,长征的硝烟味似乎还没散尽。
这次见面,凑齐了后来共和国元帅的最后一块拼图,而黄土高原上的风,已经带来了日本人即将全面侵华的消息。
参考资料: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罗荣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贺龙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日出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