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0日,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在西安市临潼区开幕。在“青年专家会议”上,来自全国多所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学者们,围绕“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从遗产数字化、城乡融合、旅游创新、生态评估等多个前沿领域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10月30日,第五届美丽中国中脊带可持续发展会议在西安市临潼区开幕。在“青年专家会议”上,来自全国多所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学者们,围绕“美丽中国中脊带”的可持续发展议题,从遗产数字化、城乡融合、旅游创新、生态评估等多个前沿领域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
整场会议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重数据、强应用的特点。青年专家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的分析,而是普遍采用“技术+人文”“政策+实践”“宏观+微观”的复合视角,为“美丽中国中脊带”这一宏大议题注入了精准、鲜活、充满活力的学术“新声”。
数字化浪潮:重塑文旅体验与遗产保护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孔洞一,以中华文明源头的河洛地区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理论。他指出,当前遗产旅游存在价值阐释不足、传播路径单一等问题。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构建河洛文化地标的“景观基因谱系”,并融合GIS、VR、AI等技术打造“河洛数智”平台。
同样聚焦数字化保护,广西师范大学的龙江溪将目光投向了桂林龙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运用TOE(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龙胜非遗数字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不仅在于保护,更在于提升体验和拓展边界。广西师范大学的葛方俊探讨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中“低空技术”(如无人机观光)的游客接受意愿。他运用创新扩散理论发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常住地发达程度,显著影响游客对新兴体验的接受度。
而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则为精准理解旅游地提供了“解剖刀”。北京工商大学的陈文节以赛里木湖为例,利用机器学习分析了小红书、携程等平台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文本。研究发现,游客形象感知是多维度的,包括自然景观、管理服务、以及“心境与哲思”。陈文节表示:“自然景观是主导,但‘出片’效果、天气、交通便捷度对游客评价至关重要。有趣的是,湖泊型目的地具备激发游客哲学思辨的潜在力量。”
成都理工大学的李慧琳则构建了一套更为完善的乡村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她创新性地整合了百度指数、在线评论(OTA)和专家打分等多源数据,运用BWM-CRITIC-MABAC、Kano-IPA等前沿模型,对四川多个知名景区进行了“打分排名”和“细粒度诊断”。李慧琳表示,这种多源数据模型,能有效克服传统评价的主观性,为景区提供了精准的改进策略。
融合之路: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政策分析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的邹於娟系统总结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的五年实践。她介绍,重庆市级层面强化“四个共享”(资源、成果、服务、法治)的顶层设计,区县层面则涌现出铜梁“巴岳农庄”、大足“五合一”土地改革等鲜活案例。
如果说邹於娟关注的是“实践”,那么同来自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的赵炜科则聚焦于“政策”。他系统分析了2015年中央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的国家政策脉络。赵炜科敏锐地指出,尽管政策力度很大,但在政策精准性、城乡产业融合机制、产业用地保障、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仍存在堵点。他建议:“未来政策完善的前提是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应聚焦制约因素,制定融合特色更鲜明、操作性更精准的导向性政策。”
精准“画像”: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评估与优化
成都理工大学的贾旭功直接对“美丽中国中脊带”(MSBBC)本身进行了时空差异化研究。他利用2010至2019年的县域数据分析发现,中脊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不平衡现象显著。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与历史上东西部差距不同,一条新的‘南北差异’正在中脊带内部浮现,且在行政、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不断加剧。”他建议,针对特定地点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法规和发展模式。
同校的何子琼则以四川省为例,构建了一套基于“地球大数据”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该研究将宏大的联合国SDGs(可持续发展目标)本土化,评估了2012至2023年四川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四川省整体水平稳步提高,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周边,但在SDG目标8(经济增长)、9(工业创新)上表现较好,其他目标则存在不均衡性。何子琼强调:“必须识别SDGs之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才能促进多目标协调发展。”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的曲燕以“博物馆”为切入点,对重庆市的文旅资源开发进行了评估。她发现,全市35处三级以上博物馆中,仅15处具备显著开发潜力,且存在孤立运营、分散发展的路径依赖。她建议:“必须打破单馆作战,构建以‘旗舰馆为引领、专题馆为特色、中小馆为补充’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场青年专家会议上,十位青年学者用扎实的数据、前沿的模型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从数字人文、城乡政策到时空演化,全景式地展现了“中脊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激荡的“新声”,不仅代表了中国青年学界的科研力量,更以其跨学科的智慧和务实的解决方案,为“美丽中国中脊带”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路”指南。(文/图 王旭萌)
来源:国际在线陕西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