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必须承认,《赠汪伦》是一首深情流露的直白之作,作品本身就很好!
首先,必须承认,《赠汪伦》是一首深情流露的直白之作,作品本身就很好!
情感的真挚与浓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比喻直接、夸张,情感喷薄而出,毫无掩饰。
瞬间的永恒捕捉:它捕捉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送别瞬间,画面感强,易于理解和共鸣。这种“直给”的美,拥有跨越时代的力量。
但假如这首诗换到唐朝以后,一定算不上大作;
或者,依然是唐朝人,但换一个不知名的作者,结果它还是优秀作品,但算不上大作!
为什么?
这……就得从文明史说起了。
可以这么说——李白之前,没有人会赤裸裸的表达情感。
《赠汪伦》的首要特点,就是赤裸裸且极其浓烈的流露情感。
这在以含蓄蕴藉为主的古典诗歌中,那里是一股清流,简直是飓风!
这种赤裸裸的情感,光速打动了所有人!
然后,大唐的读者们定睛一看……
哟,李白写得!难怪如此动人!
如此,更加风靡而备受推崇,延续至今。
不奇怪,中原文化的特点是含蓄、婉约,当然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民国。
不过,我们应该清楚,现在没有含蓄这一说法了。兄弟、情侣、父子、母子……,都是赤裸裸的表达爱意。这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因为,直给比较高效,就像现在的网文,纯粹为小白而作。
在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在诗歌表达上,情感依然常常通过景物、典故来委婉传递。
像这样赤裸裸地表达朋友之情,石破天惊!
突然出现《赠汪伦》,无不耳目一新,随之倾倒。
也唯有李白同志,出生在三毛子的地盘上,没有纯粹汉文化的桎梏,才会敢为天下先的表达男男之情!
为什么换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就达不到千古流传的效果?
这,名人效应古已有之……
不是谁都有资格打破规则的。
一个不知名的书生写出这样的诗,可能会被部分文艺评论家定义为“浅白直露”、“有失风雅”。
但李白不同,他早已是名满天下、被玄宗召见、被称为“谪仙人”的超级巨星。
他的“不守规矩”被视为天才的“个性”和“开创”。大众和评论家会想:“看,李白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真乃神人也!”
再者,李白的个人品牌保证了作品的传播力。这首诗会因为他而被迅速传唱、收录、评论。人们会将它置于李白的整个生命历程和艺术风格中去理解和推崇,赋予它更深的含义。
文学史需要标杆和经典。当后世评论家论述“盛唐气象的豪放不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时,《赠汪伦》就成了一个绝佳的例证。
如果作者是无名氏,它很可能就无法进入这个被不断阐释和强化的“经典序列”。
最后,这诗如果是屏幕前的你我所写,大约会是“有病”,花心思琢磨这些,不如去搬砖挣钱!
来源:四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