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空姐感染艾滋病,医生问其原因,发现她有8个误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1:20 1

摘要:那天坐诊,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走进诊室,妆容得体,言谈举止间带着职业特有的礼貌和克制。她是空姐,工作几年了,平时飞来飞去,生活节奏快,交际圈子广。她眼神复杂地递给我一张检查单,最下方那一栏写着“HIV抗体:阳性”。

那天坐诊,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孩走进诊室,妆容得体,言谈举止间带着职业特有的礼貌和克制。她是空姐,工作几年了,平时飞来飞去,生活节奏快,交际圈子广。她眼神复杂地递给我一张检查单,最下方那一栏写着“HIV抗体:阳性”。

她看着我,嘴角抖了抖:“医生,我一直挺注意的,我怎么会……”

这不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但每一次,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我们聊了很久,从她的生活习惯、过往经历、对疾病的认知,一点点把线索拼起来。

她并非轻率的人,但在和她的对话中,我惊讶地察觉到,她对于艾滋病的理解,竟然存在八个明显的误区。这些误区,或许也是很多人正在犯的。

她提到前任男友,说那人是成功人士,开车讲究、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不像“会有病”的人。她笑着说:“我觉得一个人干不干净,看得出来。”

这个想法,其实很多人都有。但艾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靠穿衣风格来区分。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甚至数年内,外表可能与常人无异,没有发热、没有淋巴肿大,精力充沛,体检也未必查得出异常。尤其现在很多感染者会有规律服药,病毒载量低到几乎检测不到,更难被“看”出来。

她承认有时候和对方亲密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对方说“我没事的”,她便信了。她轻描淡写地说:“也就几次,又不是一直不戴。”

可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感染,尤其对方若在急性期,体内病毒含量极高,传染风险明显增加。很多人以为只有“频繁乱交”才会感染,忽略了病毒传播只要一个机会。不是次数问题,是有没有刚好遇上那个“刚好”。

她疑惑地问:“我单位体检年年都做,怎么没发现呢?”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误解。

普通体检项目里并不包括艾滋病毒检测,除非你主动要求,或者单位特别安排,否则不会查。即便检测,也要在窗口期后才能准确识别,早期感染者如果查得早,可能还查不出来。所以体检正常,并不代表你没有感染。

她回忆那段感情,嘴角有点发苦:“我们那时候真的挺好,他说从来没乱来过,我信了。”

信任和事实之间,有时候隔着一个残酷的现实。感情再真,也不能替代医学的判断。有些人自己都不知道已经感染,更别说主动告知伴侣。还有人以为吃药就不会传染,错把低风险当成零风险。感情里最怕的,不是背叛,是无知。

她很在意我是不是在“看轻”她。她强调自己不是乱交,不混夜店,不滥交。她觉得感染艾滋这件事,应该只发生在“某些人”身上。

其实这种想法是最危险的。艾滋病不是道德疾病,它并不挑人。病毒不关心你的人品、职业、年龄、教育背景。哪怕你一生只和一个人发生关系,只要对方携带病毒,且你们没有做足防护,你就有可能感染。

她说得认真:“我卫生习惯很好,每次之后都会清洗。”

这个“误区”其实特别常见。很多人以为洗干净就能预防性传播疾病,但病毒的传播不是靠脏不脏决定的。艾滋病毒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传播,清洗并不能改变已经进入体内的病毒。而且频繁冲洗反而可能破坏黏膜,增加感染风险。

她强调自己从没输过血,也没接触过针头、纹身什么的。她以为艾滋病主要是“脏血”传播。

现代社会中,性传播早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异性恋传播比例逐年上升。现在的艾滋病感染者,很多都和“传统高危人群”无关,而是看似普通的上班族、学生、白领、空乘人员。

她最后试探性地问:“那我现在看起来没事,应该能控制吧?”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已经非常成熟,坚持服药,很多人可以把病毒控制在极低水平,活得像正常人。但这不代表可以轻视它。需要终身服药,不能中断,每次停药都可能导致病毒反扑,甚至产生耐药。长期服药还有副作用、心理负担、社会歧视等问题,一点也不轻松。

她沉默了很久,眼圈红了,说:“我真的没想到,我犯了这么多错。”

其实她不是“犯错”,而是没能及时知道真相。很多人也一样,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真正靠谱的健康知识反而被淹没在各种八卦、偏见和“听说”里。而当误区变成现实,才知道代价有多沉重。

艾滋病不再是“远离普通人”的病,它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可怕,而是需要正视。每一个“我以为”背后,都是一个“如果早点知道就好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艳红,刘芳.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2):142-145.

[2]王丽,赵军.青年人艾滋病感染认知误区及干预策略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9):1340-1343.

[3]陈志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心理支持与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6):781-784.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