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亿元制造企业(产值1-10亿元的工业制造企业)的出路何在?自觉力模型提供了清晰的策略框架:策略方向是聚焦,文化自觉倡导“三拒绝”理念——拒绝盲目多元化、拒绝低毛利竞争、拒绝短期机会主义,战略自觉以锥子战略牵引“砍业务、定赛道”。但在与企业交流中,我听到了新的困
亿元制造企业(产值1-10亿元的工业制造企业)的出路何在?自觉力模型提供了清晰的策略框架:策略方向是聚焦,文化自觉倡导“三拒绝”理念——拒绝盲目多元化、拒绝低毛利竞争、拒绝短期机会主义,战略自觉以锥子战略牵引“砍业务、定赛道”。但在与企业交流中,我听到了新的困惑:聚焦理念很对,但我们缺乏聚焦的能力!
深入分析后发现,亿元制造企业确实面临尴尬处境:一边被“做行业第一”“颠覆式创新”的宏大口号裹挟,一边在资源有限、试错成本高的现实中寸步难行——押注全新赛道担心成为“先烈”,固守原有业务又害怕被巨头挤压。
一番思索,几番研究之后,我的结论:这里存在阶段目标与终极目标的分野。亿元制造企业最终还是要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王者,但第一步不妨先做“老二”:不争夺开辟赛道的虚名,只精准捕捉巨头验证后的实利,在细分领域把“不可替代性”做深做透。这不是唯一出路,却是在不确定性时代中,能有效降低风险、稳住基本盘的务实选择。“老二哲学”正是一种更贴合实际的发展智慧。
这是自觉力场景拆解第四篇。自觉力不仅是一种理念,还包含与之匹配的自觉力模型和实践方法——自觉力修炼,其最终目标是打造生命型企业。在日常工作场景中,自觉力倡导“自觉-自修-自主”的成长路径;在经营场景中,自觉力追求“人治-法治-文治”的有机结合。本文聚焦“策略聚焦的实践智慧”。
对亿元制造企业而言,“老二哲学”作为策略的本质是“借势+聚焦”。但实践中容易跑偏,误将“跟随”当作山寨、“聚焦”当作单押、“配角”当作被动妥协。
盲区一:把“跟随”做成“低价山寨”,越卖越亏不少年营收2-3亿的传感器企业,看到博世、TI推出通用型汽车传感器,便直接抄袭仿造,试图通过降价30%抢夺订单。结局往往是:原材料价格稍有波动,本就微薄的利润瞬间归零,生产线撑不过半年便难以为继——这不是“跟随”,而是“自杀式内卷”。
正确做法:跟随“技术方向”,死磕“细分场景”
一家年营收3亿的农机MCU厂商,没有卷入通用MCU的红海竞争,而是顺应“工业控制芯片国产化”趋势,聚焦“农机抗尘MCU”这一细分场景。它将产品在极端粉尘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时長,从行业平均1000小时提升至3000小时。如今在约翰迪尔、东方红等主流农机的相关采购中,其市场份额达60%,毛利率比通用产品高出12个百分点。
盲区二:把“聚焦”做成“单押一款产品”,一损俱损一家年营收5亿的家电控制器企业,曾把80%资源全押在“空调温控器”单一产品上。结果次年空调行业销量下滑,企业营收直接腰斩——聚焦不是“赌单一产品”,而是锚定“可迁移的核心技术”。
正确做法:学习舜宇光学的“一核多品”逻辑
舜宇在亿元规模阶段,锚定的不是“镜头”这一产品形态,而是“光学成像技术”这一核心能力。因此它能从相机镜头,平滑延伸到手机镜头、车载镜头:变化的只是应用场景与光学参数,不变的是核心技术根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舜宇光学正是通过“三级跳”策略,通过一个接一个阶段目标的达成,最终奔赴终极目标的典型代表。对亿元企业而言,这才是安全的聚焦——比如掌握“精密注塑”技术,既能做家电外壳,也能切入汽车精密结构件,产品矩阵丰富了,抗风险能力自然增强。
盲区三:把“配角”做成“被动压价”,丧失话语权许多身处产业链配套环节的亿元企业,陷入“给巨头代工只能被压价”的误区。比如一家年营收4亿的面料企业,为品牌代工利润率仅5%,还经常被拖欠货款——配角的关键,不是“被动配合”,而是成为“客户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节点”。
正确做法:借鉴申洲国际的“解决方案思维”
申洲做代工之初,就拒绝只靠廉价劳动力竞争。它向上游延伸,搭建了“面料研发+全链条生产”能力:为优衣库独家研发核心Heattech保暖面料,从织布、染整到成衣全程掌控,还将交货周期从行业平均45天压缩至21天。对亿元企业来说,“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就是最大议价权:比如给汽车厂供应内饰件时,不仅能供货,还能帮客户优化安装流程,将其生产线效率提升10%——创造这样的附加价值,客户不会轻易压价,反而会优先给予订单。
既然老二哲学是阶段性策略,就需要明确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方法。
第一步:选赛道——抓住“政策+客户需求”的重叠区资源有限时,切勿贪图“大市场”,而要寻找“小而美且确定”的赛道,可通过三个关键指标判断:
1. 政策沾边:优先选择“省级专精特新配套清单”里的领域(如2024年多地重点扶持的“工业传感器”“精密齿轮”),查询当地工信厅官网即可明确方向,借此享受政策东风(如研发补贴、税收优惠);
2. 客户有增量:紧盯细分赛道“头部3家客户”的采购需求——比如做农机部件,观察约翰迪尔、福田的年采购增长率是否稳定在15%以上,这代表了市场的真实空间;
3. 自身能接住:确保现有设备改造费用不超过年营收的5%——比如生产抗尘MCU,现有生产线只需加装防尘罩、更换密封件就能满足要求,实现风险可控、快速落地。
第二步:做产品——把一款“王牌”做到“客户离不开”拒绝盲目扩展产品线,果断将80%资源投入一款“高毛利+高技术壁垒”的拳头产品:
用数据选品:筛选“细分市场份额前三、毛利率≥20%、拥有至少3项核心专利”的产品。例如某车载雷达厂,把“商用车侧方雷达”作为核心王牌,市占率达45%、毛利率25%,还持有关键抗干扰专利;
磨细节立壁垒:针对客户一个具体痛点进行极致优化。如果客户抱怨雷达误报率高,就持续迭代3次算法,将误报率从5%降至1%——即便多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带来的客户依赖性与定价权提升,也远胜于开发10个平庸产品。
第三步:绑客户——从“小合作”到“核心供应商”摒弃“一次性抱大腿”的想法,采用“低成本切入+深度价值绑定”策略:
1. 选对客户:寻找行业前十中“有新需求,但巨头尚未满足”的客户——比如某货车厂希望优化“侧方盲区预警”,而博世等巨头没有提供针对性产品;
2. 低成本验证:主动免费定制100-200个样品,精准解决客户痛点(如将预警响应速度从0.5秒提升至0.2秒),这比空谈大额订单更有说服力;
3. 锁定长期关系:样品验证通过后,签订“小批量供货协议”(如每月500个),然后持续优化交付周期和成本——最快半年就能成为客户的“核心配套商”。某年营收6亿的车载部件厂,就凭借此策略成为福田的“独家供应商”,次年订单增长30%。
再次声明,“老二哲学” 不是唯一出路。“老二哲学”从不意味着放弃“卓越”,而是对亿元制造企业当下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的清醒适配。当你的产品让客户“出问题第一个找你”,当你的毛利率持续比同行高10-15个百分点时,你已经在自己的领域构建了坚实的护城河。
来源:亿元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