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唐军压服西域,几十万宋军却打不过西夏?3个真相撕开王朝差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0:39 1

摘要:同样守边疆,唐朝2万驻军能让西域诸国俯首帖耳,连吐蕃、大食都不敢轻举妄动;北宋砸钱养了几十万西北军,却在好水川、定川寨接连惨败,连家门口的防线都守不住。

同样守边疆,唐朝2万驻军能让西域诸国俯首帖耳,连吐蕃、大食都不敢轻举妄动;北宋砸钱养了几十万西北军,却在好水川、定川寨接连惨败,连家门口的防线都守不住。

要是回到盛唐的西域,你会看到特别“硬核”的画面:一队不过千把人的唐军,穿着亮闪闪的明光铠,腰间挎着横刀,身后跟着于阗、疏勒的盟军,沿着丝绸之路巡逻。沿途的小国首领,远远看到唐军旗帜就赶紧带着牛羊出来迎接,生怕怠慢了。要知道,当时唐朝在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的驻军,加起来也就2万多人,却管着比现在中国西北还大的地盘,甚至能主动出击,把吐蕃的势力拦在昆仑山以北。

可再看北宋仁宗年间的西北,那场面就透着“虚胖”:几十万大军分驻在泾原、秦凤等五路,军营连绵几十里,运粮草的车队从开封一直排到兰州,光军饷每年就要花掉朝廷一半的收入。可一打仗就露了馅,庆历元年好水川之战,3万宋军精锐被西夏军队包了饺子,主帅任福战死,士兵尸体堆得像小山;没几年定川寨之战,又是几万士兵丧命,连防御工事都被西夏人一把火烧了。明明兵力是唐朝西域驻军的十几倍,怎么就打不过一个刚建立的西夏?

先看“士兵为谁拼命”这事儿,唐宋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唐朝的西域驻军,要么是“府兵”,要么是“健儿”。府兵都是有家有业的农民,平时种地,战时自带武器铠甲上战场,打了胜仗能分到土地,立了大功还能封爵,连家人都能跟着沾光;健儿是职业军人,朝廷给的俸禄比普通官员还高,允许他们把家眷接到西域定居,不少人在当地买了田、盖了房,守边疆就是守自己的家。就像安西都护府的老兵,哪怕只剩几百人,也敢跟吐蕃万人军队死磕,因为他们知道,退一步就是自己的妻儿和家业。

北宋的西北军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大部分士兵是灾年招募的流民,家里没地没粮,参军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根本没什么“守土卫国”的念头。更坑的是北宋的“更戍法”——将领每隔一两年就调换一次,士兵却留在原地,刚熟悉的战术、刚磨合的默契,换个将军就全归零了。有次西北战事紧急,朝廷派了个文官当主帅,这人连骑兵怎么列阵都不懂,硬要让步兵去跟西夏的铁鹞子对冲,结果一败涂地。这样的军队,人数再多,也只是一群没魂的散沙。

再看“怎么交朋友”,唐朝把“以夷制夷”玩成了教科书级别。朝廷给西域小国的国王封官,比如于阗王是“毗沙都督府都督”,疏勒王是“疏勒都督府都督”,让他们名义上归唐朝管,实际还能自己管自己的地盘。这些国王的儿子要去长安当“质子”,既能学唐朝的文化,也相当于给唐朝递了“投名状”。平时唐朝不干涉小国的内部事务,一旦有吐蕃、大食来犯,这些小国就会主动出兵帮忙。比如吐蕃打安西四镇时,于阗王直接带了3万军队参战,比唐军自己的兵力还多,有了这样的盟友,2万唐军自然底气十足。

北宋在西北却把“盟友”作成了“敌人”。西夏的祖先党项人,在唐朝时就是朝廷的“小弟”,还被封了“定难军节度使”,世代守着陕北的地盘。宋朝建立后,不仅收回了党项人的兵权,还扣押了首领李继迁的母亲,逼得李继迁不得不反。后来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孙子李元昊,一步步统一党项各部,建立了西夏。更蠢的是,北宋对西北其他部落也充满猜忌,要么强行征税,要么抢他们的牛羊,把原本能争取的部落全推到了西夏那边。结果打仗时,宋军要面对西夏和其他部落的联合进攻,腹背受敌,怎么可能赢?

最后看“钱怎么花”,唐朝花小钱办大事,北宋却把钱扔进了窟窿。唐朝在西域搞“军屯”,士兵一半时间打仗,一半时间种地,不仅不用朝廷运粮食,还能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周边小国,赚的钱还能补贴军费。武器装备由长安的官营作坊统一打造,明光铠能防住弓箭,陌刀一挥能砍断马腿,质量没话说。而且唐朝给将领放权,只要不谋反,怎么打仗、怎么调兵,将领自己说了算,不用事事向朝廷请示,打起仗来灵活得很。

北宋的军费花得像“流水”,却没用到正经地方。首先是“冗官”,西北军中光“将军”“副将”就有几百个,很多人是靠关系上位的,连马都骑不稳,却拿着比士兵高几十倍的俸禄。其次是“冗费”,运粮草要经过层层盘剥,地方官扣一点,押运的士兵偷一点,10石粮食运到前线,能剩下5石就不错了,士兵常常吃掺沙子的米。更荒唐的是,北宋的武器制造由文官负责,这些人只看数量不看质量,造出来的盔甲用刀一砍就裂,弓箭射出去连木板都穿不透。拿着这样的武器,去跟西夏穿重甲、骑快马的铁鹞子打,简直是送人头。

其实说到底,唐朝2万西域兵的“强”,是强在让士兵有奔头、有盟友、有保障;北宋几十万西北军的“弱”,是弱在朝廷猜忌将领、战略失误、资源浪费。历史从来不会骗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从来不是靠人数堆出来的,而是靠合理的制度、明智的战略和对士兵的尊重。这一点,哪怕过了上千年,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一念百花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