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阵战”,为何鲜少出现在历史课本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07:18 4

摘要:香积寺之战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长安城南香积寺附近展开激战。这场战役以唐军15万(含回纥4000骑兵)对阵叛军10万,最终唐军以惨胜收场,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成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香积寺之战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长安城南香积寺附近展开激战。这场战役以唐军15万(含回纥4000骑兵)对阵叛军10万,最终唐军以惨胜收场,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成为安史之乱的转折点。

香积寺

首先,节度使制度的失控是叛乱的根本制度诱因。

唐朝自初唐以来实行的府兵制在开元年间已名存实亡,唐玄宗为应对边疆压力,开始依赖募兵制,赋予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的权力

至天宝年间,全国兵力约57万,边境有近50万,而安禄山一人就掌控范阳、平卢、河东三镇18万兵力,占全国边军近三分之一,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唐全图

其次,胡汉双方矛盾与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危机。

安禄山胡人将领,长期受到唐玄宗宠信,却因杨国忠的阻挠无法晋升到宰相高位。晋升受阻成为其发动叛乱的直接诱因。

而河北道经济凋敝,失土农民成为叛军兵力最佳来源。安禄山还在范阳自设铸钱炉,年铸币占到全国总量17%,财权使其能够绕过朝廷监管而独立运作。

唐玄宗晚年怠政,安禄山则通过"私恩"培养亲兵,形成私人武装。为叛乱提供了军事基础。其曳落河骑兵更是配备波斯铠甲和叙利亚工艺陌刀,战斗力远超普通唐军。

兴庆宫

唐玄宗未驾崩时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唐玄宗虽表面支持,但仍试图通过分封诸王削弱其权力。李亨必须通过军事胜利巩固自己的统治,收复长安便成为其中关键

李亨继位已45岁,其知道自己能统治的时间有限。

虽然李泌曾建议"直捣范阳"战略,毁叛军老巢,再收复两京,如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李亨急于通过收复长安、洛阳树立威信,拒绝此建议,导致平叛进程延长

兴庆宫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所批评:"肃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纥夷狄以践中原,更为及早收复两京,而错失直捣幽燕,永消河朔割据跋扈之祸的良机。"

为弥补兵力不足,唐肃宗向回纥求援,承诺"克城后,金帛子女归回纥"。这一交易带来了胜利,却严重损害唐朝威信,回纥在长安横行霸道,更是当街掳掠妇女。

而收复两京决定更深远的影响是,唐军精锐部队(如安西军、北庭军)几乎全军覆没,帝国的精锐血脉抽干,为后续吐蕃扩张和西域失控埋下伏笔。

布达拉宫

此战惨烈程度在冷兵器时代极为罕见。战役核心交战时间仅两个时辰,从午时(11点)到酉时(17点),整体战役持续约8小时。

唐军由广平王李俶为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呈"品"字形阵型。叛军由安守忠、李归仁率领,原为大唐"东北军"精锐,装备精良,战术凶悍。

战役初期,叛军李归仁率先发起进攻,率领精锐部队数次挑战唐军,唐军用箭射退他们。随后叛军大举进攻,逼近唐军骑兵,冲入唐营,唐军大乱。叛军甚至出现争抢唐军辎重的情况,战场局势一度对唐军极为不利。

唐全图

李嗣业见唐军危急,高呼:"今日不以身饵敌,军无遗矣。"他脱下战袍,肉袒执长刀,站在阵前鼓舞士气,亲自斩杀数名叛军。

史书记载:"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

在李嗣业的激励下,唐军士气大振,阵脚逐渐稳固。随后,李嗣业率5000陌刀兵从正面发动攻击,陌刀兵以"如墙而进"的阵势,逐渐突破叛军防线。

大战

与此同时,叛军在唐营东侧埋伏精锐骑兵,企图袭击唐军后方。

仆固怀恩侦知这一情况后,率领回纥骑兵突袭叛军伏兵,将其"翦灭殆尽"。随后,回纥骑兵又迂回到叛军阵后,与李嗣业部形成夹击之势。

最终,唐军从午时至酉时,共斩首叛军六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叛军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安史之乱

此战胜利成功确立唐肃宗的正统地位,唐肃宗通过收复长安,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有能力挽救唐朝的合法君主,"再造唐室"的计划有了初步实现的基础。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来巩固政权,强化中央权威,削弱其他割据势力,调整了"三京"体系形成"五都"体制。

香积寺之战后,唐军于同年十月收复洛阳,基本扭转了安史之乱的局势。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唐军取得胜利,付出约7万人伤亡的代价,战损比接近1:1。冷兵器时代,军队的崩溃临界点通常是15%的伤亡率,而此战双方战损率高达50%-60%,堪称"人海对砍"的终极模式。

这种惨胜也为唐朝的长期衰弱埋下了伏笔。

战役导致唐朝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安西军、北庭军几乎全军覆没,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力

唐朝从西域调集大量精锐部队东返,吐蕃趁机大举进攻,756年攻陷陇右六军,759年夺取石堡城,764年占凉州,切断丝绸之路,766年取甘、肃二州,最终在790年导致安西都护府陷落。

史书所言:"从安西到凤翔,边防后退万里。"

后期唐代宗为快速平叛,接受河朔三镇(卢龙、成德、魏博)的割据条件,允许其自征赋税、拥兵世袭,形成"兵叛非帅叛"的游离性割据。

为支付军费,朝廷允许节度使自征赋税,形成财政分权。藩镇割据导致中央军力分散,地方财政自治削弱中央权威,经济崩溃加速。

《资治通鉴》记载,自763年河朔三镇确立,直到晚唐乱局打开的一百一十年时间里,河朔三镇总共发生过六十五起变乱。全国藩镇数量从战前10个激增至40余个,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

安西都护府

回纥骑兵助战后,唐朝被迫承认其特权

783年清水会盟中,唐德宗以法律文书形式承认河西陇右归属吐蕃,以换取吐蕃停战,助长吐蕃扩张野心。五年后的平凉会盟,吐蕃设下鸿门宴,唐朝使臣浑仅以身免。

这些都与当初决定有联系,确立了权威,却精锐尽失战线拉长问题频发积小成大。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总结:"天下溃败,非一朝一夕之故。"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但唐朝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走向了衰落。

唐德宗李适陵

“胜之不武”是其被淡化的一个原因。唐肃宗依赖外族劫掠的胜利,违背"天朝威严"的叙事,不符合传统史家对"正义之师"的想象。回纥在收复洛阳时烧杀劫掠三日,百姓惨遭凌辱,唐军却只能默许,胜利的"不光彩"性质使其难以被史家正面评价。

而唐肃宗为夺权急于开战,甚至默许百姓遭殃,政治动机使其胜利蒙上了阴影唐肃宗与唐玄宗父子矛盾,以及他在灵武即位合法性争议,也使得胜利难以被简单视为"正义的胜利"。

此战之后,邺城之战等后续失利,削弱此战历史地位。唐朝虽然收复了长安、洛阳,但未能彻底消灭叛军势力,安史之乱持续了整整八年,最终以妥协告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唐藩镇图

香积寺的钟声早已消散,但那片土地下埋葬的不只是13万亡魂,更是一个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此战提醒我们,任何试图通过"以贼制贼"维系统治的行为,终将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正如杜甫在《兵车行》中哀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来源:历史观察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