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洼村“扎根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9:04 1

摘要:“把根扎在泥土里,才能长出为民的枝芽。”这是周口日报社派驻淮阳区冯塘乡丁洼村第一书记田松平写在驻村日记里的话。驻村以来,他怀揣对乡土的热忱与对群众的牵挂,以党建为引领,在丁洼村的田埂上书写实干担当,让乡村焕发出振兴活力。

“把根扎在泥土里,才能长出为民的枝芽。”这是周口日报社派驻淮阳区冯塘乡丁洼村第一书记田松平写在驻村日记里的话。驻村以来,他怀揣对乡土的热忱与对群众的牵挂,以党建为引领,在丁洼村的田埂上书写实干担当,让乡村焕发出振兴活力。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田松平的驻村日记里,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

麦收时节,阴雨将至,脱贫监测户的麦子还在地里,劳动力短缺的家庭急得团团转。田松平得知后,立刻协调爱心企业,为特殊群体送去价值8000元的生活物资,还带领村干部、志愿者组成“抢收队”,帮村民抢收粮食,让颗粒归仓。

天气转冷时,他又联合爱心企业,为低保户、脱贫监测户送去600多件保暖衣物,用暖意驱散寒意。对参战老兵刘祥荣的帮扶,更显温情与担当。刘祥荣家庭困苦,儿子早逝,儿媳失联,与残疾老伴拉扯孙辈长大,又因一场交通事故需赔偿9600元,银行账户被冻结,生活雪上加霜。田松平得知后,当即从刚发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帮老人抢收麦子,随后多次往返淮阳区人民法院与郑州的保险公司,反复沟通协调,最终将赔偿款降至2000元,既帮法院执结了案件,又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田松平始终牵挂着村里的留守儿童与困难学生。“六一”国际儿童节,他联合爱心企业周口万顺达开展趣味课堂、才艺展示活动,为孩子们的童年添彩;开学季,他对接“萤火虫”公益组织,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助学金,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驻村后,田松平调研走访发现,村里虽有葡萄种植基础,但品种单一,销路狭窄,村民收益微薄。他多次邀请农技专家进村指导,改良种植技术;为打通销售堵点,他发挥派驻单位优势,对接周口日报电商平台,让葡萄搭上“线上快车”。

今年秋季,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村里葡萄滞销。田松平及时向周口日报社领导汇报,在报社党委的支持下,报社组织干部职工优先采购,为脱贫监测户卖出360箱葡萄。他还主动对接专业包装团队、冷链运输企业与北京、上海等地经销商,最终让全村320亩葡萄全部采摘并批发出去,守住了村民的“钱袋子”。

村里老一辈的群众提起丁洼集,心中仍然充满自豪感。20世纪90年代,丁洼集是乡里的大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村里道路年久失修,丁洼集也渐渐没落。了解到村民的期盼后,田松平多方奔走、几经周折,终于对接了100多万元专项资金。看着正在修建的水泥路,周边群众纷纷为他点赞。

在田松平看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面对前面的“拦路虎”,他早已心中有谱:推动葡萄深加工,引进小型果汁加工厂与冷库;对接职业院校,定向培养人才,出台措施吸引年轻人返乡;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用身边榜样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如今,行走在丁洼村的田野间,村民脸上笑意盈盈,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田松平,仍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以初心为笔、以实干为墨,继续书写着属于丁洼村的振兴故事。(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林波)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