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作为一个岛国?不是,当然不是!可是它的历史的确短得可以——从1776年独立算起,到今天还不到250年。世界大国里面,美国年纪算是最小的那个,却屡屡让人吃惊:移民来的面孔,文化混杂,怎么就成了全球历史话语的主角?国民来自四面八方,家谱能追溯到半个地球,他们的
美国作为一个岛国?不是,当然不是!可是它的历史的确短得可以——从1776年独立算起,到今天还不到250年。世界大国里面,美国年纪算是最小的那个,却屡屡让人吃惊:移民来的面孔,文化混杂,怎么就成了全球历史话语的主角?国民来自四面八方,家谱能追溯到半个地球,他们的历史观在全球体系里也是另类,不觉得很奇怪吗?
美国人怎么认知世界历史?教科书上的答案五花八门。国家写一套大纲,州里还要甄选适合本地学生的内容,南方和北方又各有侧重,能称得上统一的,恐怕只有最核心的框架。你能在德克萨斯看到对南北战争的家乡式解读,在纽约读到更多关于移民融合的章节,那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美国教材到底怎么讲呢?一翻资料,才20多页,把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压缩成二十页纸,还不是主角!至于六个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郑和——只介绍这六个,是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中国历史就靠几个人讲完能行?
他们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可是细看美国教材,大多数内容都围着人物转,不太讲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每一页都是英雄带节奏,好像历史都靠几个人往前推。这种写法,其实符合美国社会“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强调“领袖人物”,而把底层缓慢的历史进程藏在后面。什么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进文字法律统一,什么孔子创立儒家、改变社会伦理,全都浓缩成“个人意志”。这样理解中国史,既方便美国人记忆,也顺应他们对“枭雄”或“改革者”的崇拜。但问题在哪里?美国教材把中国历史切成了一个“英雄舞台”,忽略了普通人和庞大的社会结构的作用,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
孔子是主角之一,美版教材偏爱写他的苦闷和智慧,说他因为政治不得志,才反思人生伦理,把“仁义”“中庸”“礼制”这些原则变成了经典。国内的人看,孔子是整个社会思想变迁的代表,他的学说后来成了主流道德观,两千多年不倒。但美国教科书只挑他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把他的影响归结为“思想发明”,说得好像孔子一个人扭转了整个东亚文化。其实你要问中国人,儒家思想更像是社会自我调适的产物,不全是天才灵感。美国人这么讲,有没有偏颇?真的难说。
再来看秦始皇。美国人翻开中国史,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算是重大转折。他把度量衡、文字统一,制度归一,实行中央集权,搞长城、修大渠,打压异见——教材里就这么一笔带过。但美国人喜欢突出“强人”,写他既“杰出”又“残暴”,把中国历史直接二分,似乎一切都在他手里盘旋。你仔细读美国教材,会发现他们特别强调“创始者”加“破坏者”的双重身份,好像秦始皇一人创造了帝国,又把反对者一锅端了。国内史学界其实早已争论不休,说他独裁,但也说他缔造了两千年帝制根基,哪一面更重要?美国人给了极端化的概括,好像不太讲道理,但这就是他们的书写方式。
汉武帝的章节,在美国教材里则灰暗得多。虽然他的对外开拓、丝绸之路、独尊儒术,都有浓墨重彩,但美国人偏爱强调他的“麻烦”。你看教材,匈奴的故事是主线——汉武帝驱逐了匈奴,结果这些游牧民族一路迁徙,后来搞到西欧,被称为“上帝之鞭”。美国教材描摹汉武帝是“影响世界历史”,但侧重点其实有些“因果链”的尴尬。中国学者多半谈他的国力、边疆治理、文化整合,美国更多写他制造了后患,这算是同一事实不同视角吗?到底该怎么评判呢?
转向唐太宗,这里美国教材有种理想化处理。贞观之治、民族大融合、科举制度——都被塑造为世界级的高光时刻。美国人夸唐太宗胸怀宽广、开明,能和外族和平相处,把开放和包容写成了主旋律。他们也喜欢写唐太宗“仁政”,说他是“最伟大的建设者”。可是在国内,唐太宗的复杂性恐怕没那么简单,既有英明,也有冷酷,有改革也有权谋。美国人用英雄主义简化了复杂的人物性格,说他“伟大”,但不讲他怎么维护统治、不讲底层百姓的生活。反过来说,美国人写得太光鲜,不太真实,这是不是一种文化选择?
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在美国教材里成了“挑战者”:从妃子到皇后到太后再到皇帝,她的“不循常规”被大书特书,美国人尤其在意她打破了女性地位的传统。武则天的政策、战争、选拔官员、法治建设,美国教材直接归纳成“非凡的变革者”,而不去分析武则天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影响。不过,中国人写她,常常更注重她的野心和才智之间的拉扯,一边说她有“乱政”,一边说她有“盛世”。同一个人物,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评价标准竟然如此不同。这种差异到底说明了什么?
最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能讲很多,美国教材却主要关注他的远洋探险,把三十多个国家的交流又归为“个人胆识”。明朝宝船、大航海时代在这里成了中国的对外窗口,美国人不怎么讲明朝保证内陆安全、稳定边疆的策略,全是郑和的七次航行,以及影响力如何渗透到非洲、南亚。“最博爱的合作者”,美国教材直接套用到郑和头上,其实明朝派遣使节的战略复杂得多,绝不是一场单纯的外交秀。美国人写历史有种倾向,就是突出主角,不去细究背景动因,读起来很爽,但总让人觉得单薄。
奇怪的是,关于中国的二十页教材,大部分内容都分给了这六个人,社会结构、经济变动、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描述。这和中国教材强调“社会进步”“经济变革”的历史观大相径庭,美国敢于只讲故事和人物。可你去问美国学生,为什么中国有二十四史?他们不知道,而中国孩子叫得出无数朝代、制度改革和名臣将相。这样的差异也不全是教材造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追求、教育目的多重作用,使得历史的呈现方式根本不一样。
**其实,美国人这样介绍中国历史,有局限也有独特。简化之下失去了复杂性,但易于传播;突出人物忽略了群众,却便于理解。**
如果要求全面细致,中国历史哪能用几十页讲得清?但美国这样做,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和阅读的习惯。教材只是冰山一角,想看全貌,远远不够。
不过,这几页纸也确实能让美国青年知道中国不是那种单一的“古国”,也能感受到某种大跨度。也许中国历史除了英雄之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被漏掉,但跨文化理解也要靠一点点积累。如果拉开视野,每个国家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世界史”,每个人物都是折射光芒的一面。
不管如何,美国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既有选择性,又有缺失。至于哪个版本更准确,只能留给未来去验证。
来源:松窗望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