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围绕“时间”的隐秘战争已悄然打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黑手伸向了中国的时间心脏——国家授时中心。
一场围绕“时间”的隐秘战争已悄然打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黑手伸向了中国的时间心脏——国家授时中心。
上周,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强烈谴责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网络攻击中国国家授时中心事件。
这场被安全专家称为“授时战”的网络攻击,不仅关乎科技优势,更是对国家主权的公然挑战。
美国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场精心策划、逐步推进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
整个攻击过程历时两年多,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式特征。
攻击始于2022年3月,美国国安局首先利用某境外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秘密控制了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移动终端。
通过这一途径,攻击者窃取了手机内存储的通讯录、短信、相册等敏感数据。
随后,在2023年4月,美国国安局利用非法获取的登录凭证,成功入侵了国家授时中心的内部计算机系统,开始刺探网络架构。
这一阶段的入侵达到了80余次,为后续更大规模的攻击铺平了道路。
到了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攻击进入最激烈的阶段。美国国安局专门部署了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先后启用了42款特种网络攻击武器。
对国家授时中心的多个内部网络系统实施了高强度渗透。
02 攻击手法美国国安局的攻击手法显示出高度专业化和隐蔽性特点。攻击者多选择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发起行动。
利用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等地的虚拟专用服务器作为“跳板”隐匿攻击源头。
在技术层面,攻击者采取了伪造数字证书绕过杀毒软件、使用高强度加密算法深度擦除攻击痕迹等手段。
此外,美国国安局还搭建了4层加密隧道,形成了隐蔽性极强且功能完善的网攻窃密平台。
此次攻击中使用的42款网络攻击武器和功能模块分工明确,包括前哨控守类、隧道搭建类和数据窃取类等。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攻击体系。
03 战略意义国家授时中心承担着“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这里是中国唯一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
“北京时间”不仅是日常作息的参照,更是贯穿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体系。
毫秒之差,天地悬殊:
时间差一毫秒(千分之一秒),变电站就会时序混乱,造成大面积的停电。时间差一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国际股市的交易就可能会有几千亿的变化。时间差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北斗的定位精度就会差30厘米,同时会影响手机通话和上网。时间差一皮秒(万亿分之一秒),月壤采集车和嫦娥飞船的定位就会产生几公里的偏差。国家授时中心的时间准确度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从2024年1月至今,准确度排名更是达到全球第一。
我国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的权重也从2021年的5.66%提升到了目前的19.51%,位居世界第二。
04 美方意图美国对中国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本质上是对中国“时间主权”的挑战。通过破坏中国的时间基准,攻击者意图瘫痪中国的金融、电力、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
这种将民用基础设施作为攻击目标的行为,不仅违反国际网络规则,更可能引发“民生灾难”,其危害性远超普通军事打击。
专家分析指出,美国的攻击是系统性的战略行为,目的是延缓中国的和平崛起。
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造更大障碍,维持其在国际上的霸权。
选择攻击国家授时中心,正是因为时间系统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国防运行的基石,一旦遭到破坏,将产生连锁性的灾难后果。
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窃密,国家安全机关已指导国家授时中心开展清查处置,斩断攻击链,升级防范措施。
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对中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中国的网络主权和安全。
时间基石,不容毫厘之差;保密防线,不存侥幸之隙。
来源:片面的书写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