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丈夫心梗前3天信号全中!妻子哭诉:误当上火硬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8:07 1

摘要:“以为是上火,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差点把命丢了!”想起丈夫心梗抢救的经历,36岁的张女士仍心有余悸。她从未想过,丈夫连续三天出现的“小毛病”,竟是心梗发来的致命预警,而全家险些因“侥幸心理”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80后丈夫心梗前3天信号全中!妻子哭诉:误当上火硬扛,这些“伪装痛”千万别忍

“以为是上火,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差点把命丢了!”想起丈夫心梗抢救的经历,36岁的张女士仍心有余悸。她从未想过,丈夫连续三天出现的“小毛病”,竟是心梗发来的致命预警,而全家险些因“侥幸心理”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事情要从一周前说起。张女士的丈夫李先生是位程序员,38岁的他常年熬夜加班,烟瘾也不小。三天前的晚上,李先生突然说牙龈疼,“上下左右都隐隐作痛,不是某颗牙的问题”。两人都觉得是最近项目赶工上火,张女士还煮了菊花茶让他喝下,想着“多喝水就能缓解”。

第二天一早,李先生又提到左后背和肩膀发酸,活动时更明显。“他经常久坐,我们都以为是肩周炎犯了,贴了片止痛膏药就没管”。张女士事后追悔莫及,当时丈夫还说“莫名累得慌,爬两层楼就喘气”,但夫妻俩都归结为“加班太累,休息下就好”,完全没往心脏上想。

直到第三天清晨,李先生突然捂住胸口蹲在地上,脸色苍白,冷汗直冒,说“胸口像被石头压着喘不上气”。夫妻俩这才慌了神,赶紧打车去医院。挂号时,李先生还惦记着牙痛没好,顺手挂了牙科号。

牙科医生检查后发现牙齿毫无异常,结合他“肩背痛、胸闷”的描述,立刻提醒“快去心内科!这可能是心脏问题”。心电图结果刚出来,医生就神色凝重地说“心肌缺血严重,怀疑心梗”,抽血检查显示心肌酶指标远超上限,李先生当场被推进CCU抢救,最终植入支架才转危为安。

“医生说再晚来1小时,心肌坏死范围会更大,以后可能终身心衰。”张女士哭着说,丈夫发病前的三天信号,其实全是身体在求救,只是全家都被“非典型症状”骗了。

心内科王主任解释,像李先生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心梗发作就是“突然胸痛倒地”,但约50%的患者在发病前1-2周就会出现预警信号,其中近三成表现为牙痛、肩背痛等非典型症状,尤其容易被中青年人忽视。这些信号之所以“隐蔽”,是因为心肌缺血产生的疼痛会通过神经放射到全身,造成“错把心脏痛当别处病”的假象。

结合李先生的情况,王主任拆解了心梗来临前最容易被误判的三类信号:

- “伪装”的疼痛信号:牙痛多为钝痛,服用止痛药无效,且走路、爬楼时加重,休息后缓解,这与普通牙病截然不同。肩背痛常表现为单侧酸痛,按摩后也不缓解,还可能伴随胸闷,易被误诊为肩周炎或肌肉劳损。此外,上腹胀痛、恶心呕吐也可能是心梗信号,在中老年人中更常见 。

- “沉默”的全身不适:莫名极度疲劳、安静时呼吸困难、无诱因出汗,这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症状,实则是心脏泵血不足导致的全身缺氧反应。李先生提到的“爬楼喘气、莫名累”,就是典型的早期预警 。

- 症状的“异常变化”:如果平时只有运动后才胸闷,突然休息时也发作,或症状频率、强度明显增加,比如从“偶尔疼”变成“频繁痛”,含服常用药物也无效,这说明可能进入了危险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阶段,短期内极易发展为心梗。

“心梗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王主任强调,心梗发生后,血管闭塞30分钟心肌就开始坏死,6小时后坏死比例可达85%-90%,而黄金救治时间窗仅有120分钟,每拖延1分钟,就有大量心肌细胞不可逆死亡 。

一旦出现疑似信号,正确的应对步骤能救命:

1. 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平躺或坐稳,避免走动加重心脏负担;

2. 若血压正常且有备用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10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

3. 立即拨打120,明确告知“怀疑心梗”,让急救车备好抢救设备;

4.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中青年心梗发病率持续上升,孝感市中心医院半个月内就收治5名错过救治时机的中青年患者。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显示,九成年轻心梗患者存在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占74%,高胆固醇血症占41%,且超过一半的人同时具备两种以上危险因素。熬夜、压力大、饮食油腻等不良习惯,会加速血管斑块形成,而斑块一旦破裂,就会瞬间堵塞血管引发心梗。

王主任提醒,预防心梗远比抢救更重要。40岁以上人群、有冠心病家族史者、“三高”患者、吸烟者等高危群体,尤其要做好三点:

-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每年做一次心血管专项检查;

- 摒弃吸烟、熬夜、久坐等坏习惯,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4之间;

- 牢记“不硬扛”原则,出现任何疑似不适,哪怕症状轻微,也及时就医排查,“查过没事当体检,查出问题能救命” 。

如今李先生已脱离危险,但仍需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张女士特意把丈夫的经历分享出来,就是想提醒更多人:“心梗从不是突然袭击,那些被忽视的小毛病,可能是身体最后一次求救。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健康才是最大的底气,千万别拿‘忍忍’赌性命。”

来源:厚德载物一点号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