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创新药行业彻底没了“大锅饭”行情:17家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净利润增速普遍超20%;另一边17家企业却深陷亏损,部分甚至爆出业绩暴雷。而一份5.99亿元的异常研发费用清单,恰好撕开了行业分化的真相——这不是简单的运气差异,而是创新药行业“真创新”与“
2025年的创新药行业彻底没了“大锅饭”行情:17家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净利润增速普遍超20%;另一边17家企业却深陷亏损,部分甚至爆出业绩暴雷。而一份5.99亿元的异常研发费用清单,恰好撕开了行业分化的真相——这不是简单的运气差异,而是创新药行业“真创新”与“伪创新”的终极洗牌。
要理解这种极致分化,得先看清2025年行业的底层逻辑变了。过去只要沾个“创新药”概念就能被追捧,现在政策、市场、资金都在集体“用脚投票”。政策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倾斜原创新药,审批周期缩短到6-8个月,但对“伪创新”的监管也同步收紧;市场端,医保谈判引入商保补充支付,真有临床价值的药不愁销路,同质化产品却只能拼价格战;资金端,研发投入门槛越来越高,上半年A股创新药企业研发总投入超433亿元,没钱持续投入的企业很快被甩在身后。
先看那些“赚疯了”的企业,他们的成功路径其实很清晰,核心就抓准了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真创新+国际化”的双轮驱动。这些企业不搞“跟风式研发”,而是聚焦ADC、双抗、GLP-1等全球前沿领域,拿出的临床数据能得到国际认可。比如有的龙头企业,创新药营收占比已经突破60%,同时海外授权交易首付款就超1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更是突破15亿美元,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这种模式既靠国内医保放量赚钱,又能从国际市场拿高溢价,业绩自然稳增。
第二个是踩准了产业链分工的红利。创新药研发链条长、风险高,很多企业选择在细分环节做精做专。比如CXO(医药外包服务)企业,不用承担临床失败风险,却能承接全行业的研发需求。2025年上半年有龙头CXO企业净利润直接翻倍,营收突破208亿元,本质就是吃了创新药研发热潮的红利,订单都排到了明年一季度。还有科研上游的试剂、耗材企业,借着国产替代的风口,营收增速也普遍超过50%。
再看那些“爆雷”的企业,几乎都踩中了同样的“坑”,5.99亿元的异常研发费用就是最好的佐证——这笔钱看似投在了研发上,实则很多花在了“伪创新”的包装上。
最常见的是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战泥潭。不少企业专挑热门但技术门槛低的领域扎堆,比如流感疫苗、常规肿瘤辅助用药等,导致供给严重过剩。以前一款二类疫苗能赚几十块,现在为了抢市场,只能靠打折促销,利润只剩零头,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看似不低,但都用在了“复制粘贴”上,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研发押注单一,临床进展不及预期。创新药研发本就是“九死一生”,但有些企业把所有身家都押在一两个管线项目上,一旦临床试验失败或审批延迟,业绩立刻变脸。有企业核心在研药因副作用数据不达标被暂停试验,前期投入的数十亿研发费用打了水漂,直接由盈转亏。更有甚者,为了维持股价,还会通过虚增研发费用掩盖真实业绩,这也是5.99亿元异常费用背后的隐忧。
还有些企业栽在政策适应不足上。集采扩围后,不少企业仍依赖仿制药老本,创新药管线接不上,成熟产品又因集采价格大跌,业绩自然下滑。这些企业既没跟上创新节奏,又没守住传统基本盘,在行业转型期掉队是必然结果。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想问:行业洗牌期,普通投资者该怎么选?其实不用盯着“赚”或“亏”的表面数据,抓住三个核心指标就行。
第一个看“研发投入的质量”,不是看金额多少,而是看投入方向和转化率。重点看研发费用是不是集中在临床III期的重磅管线,有没有海外授权收入,这能直接反映创新的“含金量”。像百济神州这样年研发投入超70亿元,且有产品实现全球销售的企业,即便曾长期亏损,现在也能扭亏为盈,就是因为研发转化效率高 。
第二个看“商业化能力”,新药能获批更要能卖好。现在医保支付和商保补充的体系越来越完善,真正有临床价值的药,只要能进入医保目录或商业健康保险目录,销量很容易起量。那些已经有成熟创新药上市,且销售额持续增长的企业,业绩确定性更强。
第三个看“产业链卡位”,避开高风险环节。如果不想承担研发失败风险,可以关注CXO产业链龙头,他们能直接享受全行业的创新红利,且业绩波动更小。或者看科研上游的硬科技企业,比如高端试剂、仪器厂商,国产替代的空间明确,政策扶持力度也大。
当然,风险也得警惕。首先是估值风险,现在A股创新药PE中位数已达59倍,部分企业的管线价值已经透支了未来3年的增长,盲目追高容易被套。其次是政策风险,医保谈判和集采的力度可能超预期,对产品定价带来压力。最后是技术风险,中美技术摩擦升级可能影响海外临床和授权,这对国际化布局的企业是不小的考验。
最后总结一下,2025年创新药的“冰火两重天”,其实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5.99亿的异常研发费用提醒我们,伪创新终将被淘汰,只有那些沉下心搞研发、找对赛道、会做商业化的企业,才能在洗牌中胜出。
对投资者来说,这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闭眼买就能赚”的时代结束了。与其被“暴雷”或“高增”的消息牵着走,不如静下心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创新药的本质是“创新”,能真正解决临床需求的企业,即便短期波动,长期也一定有机会。
来源:yangjianha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