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2月底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数百万乌克兰民众被迫逃离家园,中欧国家成为主要接收地。
2022年2月底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后,数百万乌克兰民众被迫逃离家园,中欧国家成为主要接收地。
战争初期几周内,仅波兰和德国就涌入800万难民,另有数十万人分散至捷克、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
彼时,中欧民众展现出强烈同情心:普通民众在火车站举着谷歌翻译的乌克兰语标语,主动为难民提供住宿与热餐;各国政府迅速开放边境,给予难民临时居民资格,允许其就业、入学并享受社会福利。
多数滞留难民表示,初期得到了东道国公民与政府的慷慨援助,不少人很快安顿下来,通过工作纳税融入当地社会。
随着战事进入第四年,中欧社会对难民的态度逐渐降温,不满情绪持续发酵。
这种转变在波兰表现尤为明显:民调显示,民众对难民的耐心已大幅耗尽,校园、街头及公共交通上针对乌克兰人的敌对事件频发。
“一年前推搡、‘在波兰要说波兰语’的斥责还很罕见,现在每天都能听到新案例。”华沙“乌克兰之家”首席执行官向《世界报》透露,乌克兰人因讲母语遭侮辱、吐口水的情况日渐增多。
其他国家同样出现类似趋势: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公开要求难民返乡,现任政府已承诺削减难民福利。
匈牙利以“局势安全”为由,终止了对乌克兰西部难民的政府资助住宿。
斯洛伐克民众中也蔓延着“为何要用本国预算援助乌克兰”的质疑声。
2025年7月,波兰极右翼团体更在50个城市发起示威,高喊“停止移民入侵”口号。
分析指出,民意转变源于多重因素叠加。
首先是“同情疲劳”效应,持续四年的战争让中欧民众对难民安置的长期成本产生焦虑。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政策研究所的米哈尔・瓦塞卡解释:“许多人误以为难民享受的待遇优于本国民众,怨恨随之滋生。”
其次,极右翼政客借机煽动情绪。
波兰新当选总统纳夫罗茨基以“波兰优先”为政纲,宣称“本国民众待遇不如乌克兰客人”,上任后拒绝为失业乌克兰难民续发福利。
波兰第三大党“联盟党”甚至炒作“社会乌克兰化”论调,要求关闭边境并遣返难民。
更值得关注的是,被指与克里姆林宫相关的虚假信息持续渗透。
这些信息通过AI生成内容、网络水军及仿冒新闻网站传播,将乌克兰难民描绘成“财政负担”,其核心叙事与极右翼教条高度契合。
“虚假信息伪装成同胞言论才更具杀伤力,”分析人士斯塔维斯基指出,“它利用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反移民情绪。”美国研究显示,捷克亲俄团体已通过本土语言媒体定向传播此类虚假信息。
事实上,难民对中欧经济的实际影响与舆论叙事存在显著偏差。
数据显示,波兰已为难民支出超290亿欧元,德国更是投入近370亿欧元,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难民为当地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活力。
波兰国家开发银行研究证实,乌克兰移民缴纳的税款高于其领取的福利,2022年以来已创办1.3万余家企业,对波兰年度GDP增长贡献达0.5%至2.4%。
尽管如此,民粹势力仍借经济衰退背景,将难民塑造为“公共财政拖累”。
当前,中欧多国已开始调整难民政策。
2025年6月,欧盟正式启动乌克兰难民遣返可行性研究,鼓励条件适宜者返乡;德国等国则规定,适龄难民须参与职业培训或就业,否则将被削减援助。
这种政策转向让难民群体面临不确定性。
分析指出,若俄罗斯在战场取得进展,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难民潮将更难获得接纳,而已定居的难民也可能面临战后遣返压力。
同情疲劳背后是复杂的利益考量与信息战博弈,这不仅考验中欧的人道主义底线,更可能影响对乌援助的外交共识。
来源:世界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