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热,这个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身体症状,看似平常,却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扰。无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到底什么是发热?它是好是坏?发烧了该如何正确处理?
发热,这个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身体症状,看似平常,却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扰。无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似乎总是如影随形。到底什么是发热?它是好是坏?发烧了该如何正确处理?
近日,《荔直播·名医问诊》特别邀请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主任乔飞一起来聊聊关于发热的那些事。
戳下图看直播回放↓
01你真的发烧了吗?
测量体温要注意细节
在现代医学中,发热通常指体表温度(如腋下或口腔温度)超过37.2℃。但乔飞主任指出:“发热也是一种自我感觉,即使测量体温正常,但感觉自己发热,也可能代表身体处于一种炎症状态。”另外,测量体温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
腋下温度:需夹紧温度计,避免测量不准
口腔温度:测量前不宜喝热水、冰水或吃冰淇淋
耳温枪、额温枪:需了解自己平时的基础体温值作参考
02发热是敌是友?
好坏参半!
发热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当体温升高时,身体正在开启自我防御机制——新陈代谢加速,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就像给体内的“卫士”们配备了更强大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清除入侵的病原体。从这个角度看,发热是身体在积极抵抗疾病的信号,是我们的“盟友”。
但另一方面,持续高热或反复发热,则提示疾病仍在进展。特别是当体温超过39℃时,不仅让人极度不适,还可能引发脱水、惊厥等并发症。这时,发热就从“朋友”变成了需要警惕的“敌人”。如何正确面对发热呢?既不要一发烧就恐慌,也不要对高热掉以轻心。关键是要学会观察伴随症状,理性应对。
03捂汗发汗,科学吗?
分情况而定!
不少人习惯“捂一捂,发发汗”来退热,这种方法有一定传统依据。乔飞主任解释,中医经典方剂如“桂枝汤”,要求服药后喝热稀饭、盖被助汗,其原理在于发汗是神经系统对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该过程可反向调节炎症反应,与单纯服用退热药出汗有本质区别。但需注意,不可盲目捂汗,尤其在体温已进入高热阶段或患者自觉燥热时,以免阻碍散热,加重病情。
另外,乔飞主任提醒,若体温可通过简单方法控制,且在24小时内未反复发作,可先居家观察,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与药物退热均为常用方式。如果反复高热,伴随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其它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04发热就要吃抗生素?
大错特错!
很多人一发烧就想到吃抗生素,仿佛它是“万能消炎药”。乔飞主任明确指出:“发热不等于细菌感染!”事实上,多数的感冒、流感等常见发热性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完全无效,随意使用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肝肾功能负担,甚至催生细菌耐药性,为日后真正需要时带来治疗困难。
那如何判断发热是病毒还是细菌引起呢?发热时可先查一个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几个关键指标能提供重要线索: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若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白细胞总数不高或降低,则更支持病毒感染。通过血常规进行初步鉴别,再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治疗、安全用药。
05中医退热有良方!
辩证用药很重要
乔飞主任表示,中药降热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并非直接扑灭体温,而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来协调免疫系统,让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恢复平衡,因此退热效果往往更持久稳定,且不易反复。针对不同阶段的症状,中医有经典的经验方:如发热初期怕风、出汗,可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若表现为无汗、全身肌肉酸痛,则适用发汗力较强的麻黄汤或葛根汤;当病情进展,出现忽冷忽热、伴有腹胀、食欲不振时,表明病邪位于“半表半里”,此时小柴胡汤便是常用的和解剂。
来源:湖南壹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