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响起提示音,我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星际天体数据。这时,科研群里弹出一条消息:“韦伯望远镜成功获取3I-ATLAS首张高清图像”,瞬间将我从疲惫中唤醒,手指颤抖着点击了链接。随着图像缓缓加载,办公室里的交谈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
当电脑屏幕右下角突然响起提示音,我正全神贯注地研究着星际天体数据。这时,科研群里弹出一条消息:“韦伯望远镜成功获取3I-ATLAS首张高清图像”,瞬间将我从疲惫中唤醒,手指颤抖着点击了链接。随着图像缓缓加载,办公室里的交谈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这颗来自太阳系外的神秘访客,终于在人类的镜头前揭开了面纱。
图像的中心是一颗明亮的白色光点,代表彗星的固态核心,周围环绕着层层叠叠的晕影,呈现出淡红、橘黄与浅蓝的渐变色彩。“红色象征原始物质,蓝白区域则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升华形成的彗发。”导师推了推眼镜,激动地说,“你瞧这彗发的范围,比哈勃之前的照片清晰十倍有余,边缘的气流结构也清晰可见。”我放大图像细节,果然发现彗发边缘有细微的流状纹理,宛如被宇宙风拂动的轻纱,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
自7月1日被智利ATLAS巡天望远镜首次发现以来,3I/ATLAS便成为全球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它以极狭长的双曲线轨道和每秒68公里的速度穿越星际,证明了自己并非太阳系的“原住民”。与2017年的“奥陌陌”和2I/鲍里索夫一样,它是来自遥远恒星系统的“不速之客”,且体积更大,直径可能达到6至15英里,远超前两位星际访客。韦伯望远镜此次观测恰逢其关键窗口期,再过两天将抵达近日点,届时将被太阳强光掩盖,难以获取清晰数据。
图像加载完成后,光谱分析数据也同步更新。看到“二氧化碳与水比例8:1”的数值,办公室里响起一片惊叹。这一比例在彗星中罕见,远超太阳系彗星平均水平,表明其形成环境与太阳系截然不同,可能诞生于母星系统附近的二氧化碳冰线附近,那里的温度和物质构成都与太阳系早期大相径庭。这颗彗星仿佛一个封存了数十亿年的“时间胶囊”,携带诞生地的化学指纹,穿越星际空间来到我们面前。
回想起一周前的紧急会议,为了协调韦伯望远镜的观测时间,科研人员们几乎与时间赛跑。由于3I/ATLAS的活跃期异常早——在距离太阳6个天文单位时就开始释放气体,比普通彗星早近一倍距离,科学家们必须争分夺秒。这次观测并非韦伯孤军奋战,哈勃望远镜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结构数据,SPHEREx望远镜补充了近红外光谱mapping,TESS望远镜更是在历史数据中追溯到了它5月的活跃迹象,四台顶级设备的联合作战,才拼凑出这张完整的肖像。
导师指着图像边缘一处微弱的亮斑解释:“这是彗发延伸的最远端,半径至少有23公里,气体释放速度惊人。”他打开太阳系彗星的对比图,两者的差异显而易见:太阳系彗星的彗发通常更集中,而3I/ATLAS的彗发像被刻意拉伸的绸缎,这与它漫长的星际旅行中经历的辐射环境密切相关。高能粒子的“太空风化”可能改变了它的表面结构,使挥发性物质更容易释放。
傍晚时分,NASA官网正式发布了这张图像,并配文称其“改写了人类对星际彗星的认知”。我刷新天文论坛,看到研究者们对其起源的各种推测:或许来自一个恒星活动更剧烈的系统,或许是被母星的巨行星引力“抛射”出来的流浪者。还有研究者提到后续观测计划:火星轨道器可能在它过近日点时捕捉侧面影像,明年3月朱诺号探测器还有机会在它掠过木星时进行近距离观测。
关掉电脑时,窗外的夜空已繁星点点。我抬头望着深邃的宇宙,突然觉得那些遥远的光点变得鲜活起来。3I/ATLAS正以每秒61公里的速度奔向太阳系边缘,不出三年就会飞出海王星轨道,回归茫茫星际。但韦伯望远镜捕捉到的这张图像,已经为我们留下了它的“身份档案”。那些色彩渐变的彗发、异常的化学比例、过早活跃的迹象,都是它跨越星海带来的讯息,诉说着其他恒星系统的秘密。
回到宿舍,我在日记本上贴上打印出的图像复印件,并写道:“宇宙从不吝啬信使,只是我们需要足够明亮的眼睛。”韦伯望远镜的镜头仍在对准深空,而这颗红色的星际彗星,已经在人类探索宇宙的书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