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夕阳西下,四世同堂的院落里飘起炊烟,表姑刘秀琴和表姑父薛江海相携坐在藤椅上,望着满堂儿孙,眼角漾开幸福的细纹。这时,族中最年长的三叔公便会端起茶碗,用那句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关中乡谚感叹:"秀琴这人,能成!"
【陕西】孙天才:苕之华,其叶青青:记我的表姑刘秀琴与她的"战略"爱情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苕之华,其叶青青:记我的表姑刘秀琴与她的"战略"爱情
每当夕阳西下,四世同堂的院落里飘起炊烟,表姑刘秀琴和表姑父薛江海相携坐在藤椅上,望着满堂儿孙,眼角漾开幸福的细纹。这时,族中最年长的三叔公便会端起茶碗,用那句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关中乡谚感叹:"秀琴这人,能成!"
这声"能成",承载着一部跨越六十余载的家族史诗。故事始于1963年那个春寒料峭的三月,吝店公社的一场婚礼正在悄然举行。新娘刘秀琴,是我老舅的大女儿,出生于1943年,家境殷实,是村里少有的"富农"之家。她念过书,是学生干部,毕业后成了妇女队长、公社妇联干部,更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乡村教师。新郎薛江海,同样曾是班干部,威信极高,但家徒四壁,是彻头彻尾的"贫农"。婚宴上,主食是红苕;新房里,两间"单边厦子"就是全部的家当。
在"富农"嫁"贫农"被视为跌落的年代,我表姑何以如此执拗?她看到的,不是薛家眼前的四壁,而是薛江海这个人——他"脑子灵活、帐算清"。这六个字,在她眼里,是比任何嫁妆都贵重的潜力股。她的嫁,是一次剥离了世俗眼光的、纯粹的战略投资。
婚后的考验来得很快。薛江海先当生产队会计,因做事公道、能力服众,被推选为队长,成了吝店乡有名的"江队长"。正是这份出色的基层管理经验,让他被上级看中,抽调到信用社工作。然而,生产队有言在先:"一家不能出两个在外面工作的人。"家庭的前途与个人的事业,被置于天平的两端。
那盏煤油灯下,成了决定家族命运的决策室。表姑的脸上没有泛起一丝抱怨的波澜,沉默并非妥协,而是如深潭般吸纳了所有命运的巨响。她平静地打开陪嫁的木箱,将自己那一沓沓备课本、奖状,用青春热血写就的教师梦,一层层锁了进去。然后,她将那张象征着丈夫未来的抽调函,郑重地放在了最上面。"你去,"她的声音里,是尘埃落定的决然,"你的算盘,打得比我的粉笔值钱。这个家,需要你往前走这一步。"
那一刻,她放弃的不仅是一个岗位,是一个时代给予女性的、难得的独立舞台。她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魄力,完成了这个家庭最关键的资源配置——用自己一个人的退,换取整个家族未来的进。
从此,生活泾渭分明。表姑父的战场在信用社的柜台,每月十几块钱的工资,是那个时代的体面;表姑的战场,在无尽的自留地、在孩子的啼哭、在年终的工分里,她用汗水浇灌出的粮食和教养出的儿女,才是这个家真正的根基。即便离开了教师岗位,她依然坚持每晚备课,为村里的孩子们义务补习。村里人都记得,刘老师家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历史的回报,在时光中缓缓展开。表姑父薛江海凭借着一贯的"脑子灵活、帐算清",成为了单位里不可或缺的业务精英,荣获"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而更富戏剧性的传承,发生在他们儿子身上。这个流淌着富农血脉,却在贫农之家成长起来的青年,不仅同样成为信用社的业务骨干,更与父亲一同成就了"父子信用社精英"的佳话。
时光的流转中,这个家庭收获了满满的荣誉。他们的儿子,我的表哥,被授予了"渭南市文明市民标兵"的崇高荣誉,而他们的家庭,也当之无愧地被评选为"五好家庭"。在这满堂彩的荣誉榜上,我的表姑刘秀琴,被公认为"五好婆婆";她那贤惠的儿媳,我的嫂子,则被誉为"五好媳妇"。
如今,表姑和表姑父已至耄耋之年。最让表姑欣慰的,是这个家族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从曾祖父到咿呀学语的曾孙,整整四代人共同见证着这个家族的兴旺。每当节假日,这个偌大的院落总是充满生机。曾孙们围在表姑膝前,听她讲述那些年的故事;表姑父则会拿出珍藏的算盘,教重孙们拨弄珠子。
这生生不息的图景,是任何官位与财富都无法比拟的功勋。它意味着那源于煤油灯下的坚韧与智慧,已化为这个家族血脉中奔流不息的基因。
《诗经》有云:"苕之华,其叶青青。"红苕,其花不艳,其貌不扬,却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生长出滋养生命的甜美块茎。我表姑刘秀琴的爱情与人生,恰如这红苕。她在一个物质与精神同样贫瘠的年代,用自己的青春、梦想与汗水作为根茎,深植于生活的泥土,最终滋养出一个德业双修、四世同堂的繁华春天。
她用自己的大半生,掷地有声地告诉后世:最高的远见,是识人;最好的投资,是家庭;而一个女人最深沉的浪漫与大气,莫过于此——以我之退,换家之进;以我之梦,铸汝之台。而后,看君登高,望子成龙,家风永续。
谨以顺口溜赞之:
秀琴慧眼识江海,
红苕单厦见真情。
退守家园撑天地,
换来满门皆精英。
父子双杰信用社,
五好家庭传美名。
四世同堂天伦乐,
家风永续万事兴。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孙天才,渭南高新作协副秘书长,多家平台特约撰稿人;获评“西安市好网民”,被聘为西安市公安局警风监督员;多次获市、区级优秀党员。曾为教师,后投身新闻行业,多篇作品被中省地方媒体刊登,热爱历史,积极参与正能量传播,2024年,其文学作品获白水县“突出贡献奖”;积极推动地方文学事业发展,为当地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贡献了重要力量。
渭水之光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