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女高中生日记,被李敏误带入中南海,主席批改后全国学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1:01 1

摘要:那会儿,谁要是跟你说,一本高中女生的私人日记,能让中南海的灯火为它亮到半夜,最后还成了全国年轻人学习的范本,你肯定觉得是天方夜谭。

这事儿得从1957年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秋天说起。

那会儿,谁要是跟你说,一本高中女生的私人日记,能让中南海的灯火为它亮到半夜,最后还成了全国年轻人学习的范本,你肯定觉得是天方夜谭。

可这事儿,它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北京城里,师大女附中,这地方不一般,很多干部家的孩子都在这儿念书。

高三(4)班有两个姑娘,一个叫王桂芹,一个叫李敏。

俩人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李敏这姑娘,平时低调得很,大伙儿只知道她是个朴素开朗的同学,压根没人把她跟天安门城楼上那位联系起来。

十月份,学校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子劳动的热乎劲儿。

学校组织学生去京郊的罗道庄农场,干啥?

拔白菜。

那时候的年轻人,一听要参加义务劳动,那热情比什么都高。

王桂芹和李敏两个,也卷着裤腿,跟大伙儿一块儿在地里忙活。

王桂芹有个习惯,走哪儿都带着个硬皮日记本,心里有点啥想法,手上有点啥见闻,都得记下来。

偏巧,天公不作美,拔白菜拔到一半,秋雨就淅淅沥沥地下来了。

王桂芹心里一紧,这本子要是淋湿了可就麻烦了。

旁边的李敏瞧见了,特干脆地一指自己自行车的车把,上面挂着她的书包:“放我这儿,淋不着。”

就这么一个随手帮忙的举动,谁也想不到,就把这本日记的命运彻底给改了。

农场的活儿加上晚上的辩论会,一直折腾到挺晚。

俩姑娘分在不同的小组,散的时候也没碰上头。

李敏背上自己的书包,直接就回了中南海的家。

王桂芹那本日记,连同里头夹着的十几篇她暑假回乡写的稿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跟着李敏进了那个全国人民都觉得神秘的地方。

夜深了,中南海书房里的灯还亮着。

毛主席处理完一天的大事,习惯性地拿起女儿书包里的东西翻翻,看看她一天的学习情况。

他拿起这个硬皮本,以为是女儿的课堂笔记。

可一翻开,不对劲,里头写的不是数理化,而是一个年轻人回到农村老家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泥土气。

毛主席看书有个特点,特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都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不光是习惯,更像是在跟书的作者隔空对话。

这会儿,他面对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日记,这个习惯又上来了。

他顺手拿起了那支改了无数文件的铅笔,竟然看得入了神。

这已经不是一个父亲在看女儿同学的作业了,更像是一个掌舵人在审视国家未来的希望。

他看得那叫一个细。

王桂芹日记里字迹有点潦草,有个别错字。

主席的铅笔尖就在纸上轻轻划过,“渺小”写成了“妙小”,他给圈出来,在旁边改正;看到一句“那庄稼年年丰富”,他觉得“丰富”用得不准,就批注了个更贴切的词:“丰收”;王桂芹写到家乡一种叫“木票糖”的零食,因为不认识“瓢”字,用了个同音字,主席就在边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个“瓢”字。

甚至一个“子”字写得不太规范,他都在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做了个示范。

这哪是批阅,简直是在手把手地教一个学生写作文。

当然,光是改错别字,还不至于让他这么上心。

真正让他看进去的,是日记里透出来的那股子真诚劲儿,那颗跟土地、跟农民贴在一起的心。

当他读到,王桂芹看到家乡干旱,心里着急,幻想自己能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好让“人民年年丰衣足食”。

就是这么一句充满孩子气的幻想,毛主席在旁边重重地画了两个圈。

这种朴素的、为国为民着想的理想,正是他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看到的。

还有一段,王桂芹写自己暑假返乡,半路上下起瓢泼大雨,浑身都湿透了。

可她一点不烦,反而心里高兴,因为庄稼总算盼来了雨水。

她在日记里写:“我淋湿了又算得什么,只要庄稼长得好,比什么都强哩!”

读到这句,毛主席的铅笔又一次停下,在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用力的圈。

这个圈,不光是表扬这句话写得好,更是肯定一个在北京城里长大的知识青年,能跟农民的心想到一块儿去。

最让主席触动的,是后面的一段记录。

王桂芹参加了村里的社员大会,回来后反思:“农村里有许多事情是我在北京的报纸上看不到的。”

她在村里跟乡亲们一起劳动,临走时,乡亲们拉着她的手,给了一个最高的评价:“没成洋学生、书呆子,还是咱们的人。”

就是这句“还是咱们的人”,毛主席在底下,一连画了四个圈,还不够,又重重地加上了波浪线。

这句话,一下子就点到了他心里最关切的那个问题上:我们费这么大劲办教育,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

王桂桂芹的经历和感受,给出了一个让他非常满意的答案——就是要培养这种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被劳动人民打心眼里认可的读书人。

整本日记看完,毛主席在日记本的首页,用他那龙飞凤舞的草书,写下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此文可在报刊上发表。”

写完还觉得不够,又在结尾补充了几句,建议王桂芹“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而且“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

末了,他还专门写了张条子,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李讷和李敏,都必须把这本日记“细看两遍”。

第二天,李敏把这本画满了红圈圈和批语的日记本还给王桂芹时,这个十几岁的姑娘当场就懵了。

她翻来覆去地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个只在报纸上、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过的伟人,竟然会花一整个晚上的时间,批改自己乱涂乱画的日记本。

这事儿一下就在班里炸开了锅,接着整个学校都知道了。

王桂芹的日记本成了“宝贝”,同学们一个个排着队传看,一边看一边讨论。

这已经不只是一本日记了,它成了一座桥,把中南海的领袖和一群普通中学生的心给连在了一起。

一开始,王桂芹脸皮薄,觉得这是自己的私事,拿出去发表太张扬了,就没动静。

后来,毛主席还惦记着这事,又通过李敏问了一次。

这下,王桂芹才郑重地把日记誊抄了一遍,寄给了《中国青年》杂志社。

很快,这组以《假期回乡日记》为题的文章,连同毛主席的亲笔批语,原封不动地刊登了出来。

这一下,可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浪。

各大报纸纷纷转载,王桂芹这个名字,一夜之间被全国的青年知道了。

她的日记,从个人的一点感想,变成了引导一代人方向的公共读物,后来还被选进了好几个地方的语文课本。

后来,王桂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成了一名中学老师。

那本日记,也跟着她一起,走进了往后的岁月里。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王桂芹的“日记缘”》,《党史博采》,2008年第12期。

王桂芹口述,《我给毛主席看日记》,收录于《红墙内的子女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青年》杂志,1958年第2期,原文刊载《假期回乡日记》。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来源:煮茶论今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