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上从帝王到囚徒的人中,有两个人特别相似,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恭帝赵㬎。他们都是在山河破碎之际登上帝位,然后又都在敌军兵临城下时投降,最后又都因为写下一首不合时宜的诗,被新朝的皇帝赐死。
历史上从帝王到囚徒的人中,有两个人特别相似,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恭帝赵㬎。他们都是在山河破碎之际登上帝位,然后又都在敌军兵临城下时投降,最后又都因为写下一首不合时宜的诗,被新朝的皇帝赐死。
但李煜和赵㬎两人,他们在当亡国之君的时间长度上却有很大差别,李煜投降仅仅3年就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杀,而赵㬎却在元朝当了47年的亡国之君,才被元朝的第五任皇帝元英宗想起来赐死。
李煜在投降三年后就被赐死的原因,是因为他在投降后心里从未放下过南唐的三千里山河;而赵㬎之所以能在投降后又活了近半个世纪,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拿起过南宋的江山社稷。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从帝王到囚徒的亡国之君,是谁拿不起江山社稷,又是谁放不下千里河山。
公元937年,李煜出生于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李煜出生时,距离他最近的大一统王朝是唐朝。但是唐朝在公元907年被大将朱温所灭,中国北方此后进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的五代时期。
在北方五代政权更迭的这段时间,长江以南却存在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南平等九个小国。
而在五代九国连年战乱的时间里,在北方的太原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叫北汉的割据政权。因此这就凑齐了中国历史上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李煜出生的这一年,他的爷爷李昪夺取了五代十国里南吴的政权,在今天的南京建立了南齐政权。
公元939年,在李煜两岁那年,他的爷爷改国号为唐,南唐由此建立。
公元943年,在李煜6岁那年,他的爷爷李昪去世,父亲李璟继承了皇位。
公元945年,在李煜8岁那年,南唐灭了五代十国里的闽国。
公元951年,在李煜14那年,南唐灭掉了南楚,由此南唐占据了今天长江流域的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区,以及闽国所在的福建地区。而这些地方,就成李煜笔下的三千里地南唐山河。
对于这三千里地南唐江山来说,李煜的爷爷是奠基者,李煜的父亲李璟是开拓者。而李煜他本人则是坐享其成者。
李煜是后唐中宗李璟的第六子,按照正常传位顺序,南唐的皇位和他是没什么关系的。但是,李煜前面的五个哥哥,有四个都早夭了,只剩下大哥李弘冀。
可即便只剩下一个哥哥,南唐的皇位和李煜还是没什么关系。因为李煜的父亲李璟在从李昪那里继承皇位时,曾经答应过要兄终弟及。因此,李璟在登基之后,就把弟弟李景遂立为接班人。
而李煜后来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他有一个太有能力的大哥李弘冀。这个李弘冀能力不是一般的强,他曾带领南唐的军队向北打败了后周,也曾向东打败过吴越,在南唐的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面对这种情况,在整个南唐宗室里,就没有人敢和李弘冀争锋,于是无论是作为皇太弟的李景遂,还是作为弟弟的李煜,都主动退出了权力的中心。
面对日渐强大的李弘冀,皇太弟李景遂选择辞去接班人的身份,回到封地就藩;而李煜为了不让大哥李弘冀注意到自己,则是终日不问政事,关起门来研究经史子集和佛经。但是在公元958年,也就是在李煜21岁那年,皇太弟李景遂还是在去封地的路上莫名其妙被毒杀了。
后来后唐中宗李璟经过调查,发现是自己的长子李弘冀干的。于是在公元959年,李璟赐死了长子李弘冀,将22岁的李煜立为太子。
公元960年,在李煜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北方的后周政权被赵匡胤篡夺,而后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汴京(河南开封)。再之后,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就拉开了统一全国的序幕。
公元961年,在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的第二年,后唐的皇帝李璟去世,24岁的李煜正式登上南唐的皇帝之位。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李煜就这么登上皇位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南宋的赵㬎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与李煜艰难曲折的皇位之路相比,赵㬎的皇帝之路走的简直不要太轻松。
公元1270年,赵㬎出生于南宋的都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他的父亲是南宋的第六任皇帝赵禥。赵㬎出生时,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大宋王朝已经历经了310年,只不过传到他父亲宋度宗赵禥这里时,只剩下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而即便只剩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到赵㬎出生时,也传了143年。
赵㬎是宋度宗赵禥和全皇后的长子,赵㬎一生下来就坐实了嫡长子的身份,如果赵㬎不半路夭折,将来的太子之位和皇位都是他的。
然而,就在赵㬎四岁那年,他的父亲宋度宗赵禥却突然驾崩了。因此,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赵㬎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当上了南宋王朝的皇帝。
那么,李煜和赵㬎在当上皇帝之后,他们又是怎么沦为亡国之君的呢?
公元961年,李煜在当上南唐皇帝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已经几乎统一北方的大宋进贡,让刚刚建立的大宋不要打他。而后李煜又开始在长江沿岸编练水军,以防北方宋朝的进攻。而刚刚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由于根基还不太稳,便也派出使者和南唐互相往来。
这种南唐和大宋友好往来的情况一直从李煜继位的公元961年持续到公元971年,也就是说李煜在当上南唐皇帝后,和大宋的赵匡胤一直保持了10年的友好关系。
但是,在这10年时间里,赵匡胤和他的大宋王朝可没闲着。赵匡胤先是在公元967年出兵灭掉盘踞湖南、湖北的南平国,而后又在公元965年灭掉了四川的后蜀国;再之后又在公元971年灭掉了盘踞两广之地的南汉政权。
南汉灭亡之后,整个江南地区就剩下李煜的南唐和江浙的吴越国没有被赵匡胤的大宋平定。
那么,赵匡胤消灭南平,后蜀,南汉政权的这10年里,李煜在干什么呢?
由于李煜崇尚佛教,在赵匡胤平定南平,后蜀,南汉的这10年间,李煜在南唐境内广建佛寺,普渡僧尼,在这10年间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和民力,把南唐搞的民不聊生。
当南汉被赵匡胤灭掉后,钻研了10年佛学的李煜一下子就慌了。于是他一边在长江沿线秘密部署重军防御大宋,一边主动去帝号,向赵匡胤称臣,改称自己为江南国主。
但是,李煜的臣服并没有延缓赵匡胤统一天下的脚步。
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让李煜来汴京(开封)朝拜,李煜担心自己会一去不回,便以生病为由托辞不去。
赵匡胤见李煜不奉诏,便让大将曹彬带军从长江沿线水陆并进攻打南唐。然而,就在南唐军队和宋军鏖战长江的时候,江浙地区的吴越国却突然突袭了南唐军队的后方,导致南唐军队一败涂地,
公元975年十二月,在宋军和吴越军队的联合攻击下,南唐的都城金陵(南京)被攻陷,38岁的李煜出城投降,成为了亡国之君。
公元976年,李煜被押往宋朝的都城汴京,由于他前两年拒不奉诏入京,因此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违命侯。
而这,便是李煜从南唐的皇帝变成大宋囚徒的过程。那么,南宋的赵㬎,又是怎么从南宋的皇帝变成大元朝的囚徒的呢?
和李煜相比,赵㬎从皇帝变成囚徒的路更简单。
公元1270年,在赵㬎出生的那一年,北方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已经打穿欧亚大陆,并且在赵㬎出生的那一年,元朝的军队已经包围南宋的西大门襄阳三年之久了。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下,赵㬎的老爹宋度宗赵禥却不管。
公元1273年,在赵㬎3岁那年,元军攻破了襄阳,打开了南宋的西大门。
公元1274年,在赵㬎4岁那年,元军从襄阳一路南下,从汉江打进了长江。就在这个时候,赵㬎的父亲宋度宗赵禥去世了。
就这样,4岁的赵㬎在元军大军压境之际,稀里糊涂的当上了皇帝。
公元1276年二月,元朝的20万大军包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6岁的赵㬎在祖母谢道清和母亲全太后的搀扶下,向城外的元军投降。
由此,6岁的赵㬎,在还不知道江山社稷为何物的年纪,就稀里糊涂的成为了亡国之君。
如果说南唐的灭亡,李煜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话,那南宋的灭亡,赵㬎则是没有一点责任,因为6岁的赵㬎从未获得作为一个帝王的欢愉,却要承担亡国之君的屈辱。
公元1276年三月,在南宋灭亡一个月后,赵㬎被元军送往元大都(北京),和当年的李煜一样,成为了阶下之囚。
那么,李煜和赵㬎在成为阶下之囚后,他们所过的生活又有什么区别呢?
公元976年十一月,在将李煜封为违命侯半年之后,大宋的开国雄主赵匡胤便驾崩了。
赵匡胤驾崩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了大宋的皇位,是为宋太宗。
但这时的李煜却不知道,赵光义和赵匡胤并不一样。赵匡胤大度,赵光义阴险。
公元977年春,宋太祖赵匡胤刚刚去世不久,李煜就写下了一首怀念南唐的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而后在暮春时节,李煜又写下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到了秋天,李煜又写下了另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离开烟雨如画的江南一年之后,李煜在无聊的囚徒生活中,将对江南的思念,都化入了一首首词中。这些词里面,有对国破家亡的伤心,有对江南故地的乡愁,还有对有家不能回的愤慨。
但李煜不知道的是,自己写的这些词,早已被人送到了宋太宗赵光义那里。但赵光义看完之后,只是轻蔑一笑。心想着:“一个阶下之囚,也就只能在这里伤春悲秋。万里江山,最后终归大宋,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于是,对于李煜所写的这些词,赵光义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到了公元978年春天,在春暖花开之时,李煜对江南故国的思念更加浓烈,于是他又在早春里写下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此时,南唐已经灭亡快两年了,李煜依然想着自己在南唐的无限江山,心里还在想着有朝一日再见自己的江南故国,这就让赵光义不能接受了。
于是,赵光义便派人将李煜请到了宫中,并对其进行了训斥和警告。
然而,对于赵光义的警告,李煜并没有将其当回事儿。在后来的日子里,又有大量怀念南唐以及对现状不满的词作被李煜创作出来。
但好巧不巧,在公元979年,大宋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江浙地区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投降了大宋,并留在了汴京,随之吴越国并入大宋版图。
随着吴越国的投降,昔日的江南九国已经全部并入大宋境内,而李煜也失去了赵光义向世人彰显大度的价值。
然而,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煜依旧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
公元979年七夕,李煜又在自己生日那天写下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李煜还沉浸在故国的不堪回首中时,殊不知宋太宗赵光义御赐的毒酒已经在路上。在赵光义看来,李煜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既然李煜一直放不下南唐的千里江山,那就让他随着南唐一起灰飞烟灭吧。
公元979年八月十三,李煜被宋太祖赵光义毒杀于汴京,终年42岁。此时,距离他投降大宋只有三年时间。
李煜的死,是亡国之君的必然,但是李煜的死亡来得这么早,完全是他自身的缘故。一个亡国之君,不仅不知道怎么保全自己,反而终日写词来怀念已经失去的江山。这样的人,放在哪里皇帝那里也不会留着他。
试问,哪一个皇帝能留一个放不下过往江山的亡国之君在身边。
公元979年,唐后主李煜的故事在汴京(河南开封)尘埃落定。但公元1276年五月,宋恭帝赵㬎阶下之囚的故事却在元大都(北京)继续上演。
6岁的宋恭帝赵㬎被押解到大都之后,就被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圈养了起来。由于赵㬎当时只有6岁,他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不敏感。在他的意识里,他只是从钱塘江畔的南宋皇城,换到了元大都的皇城生活。除了北方的气候不如江南湿润之外,一切吃穿用度都和以前一样。
直到公元1279年,当赵㬎听说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在广东崖山的海战中全军覆没,他的弟弟赵昺和数十万南宋军民一起蹈海殉国时,他才模糊的意识到他记忆中的那个江南朝廷灭亡了。
由于记忆里的那个江南故乡是模糊的,所以赵㬎并没有像李煜一样在当囚徒的日子里特别思念江南。
后来有一天,赵㬎听说跟随他一起来到大都的四个宫女在大元朝的皇宫里上吊自杀了,并且上吊的宫女还留下了一首诗:“既不辱国,幸勉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由于这四个宫女是赵㬎母亲全太后的宫女,事发之后,忽必烈勃然大怒,便让赵㬎的母亲全太后去大都的正智寺出家。
从此,9岁的赵㬎便和母亲分离。
公元1282年,由于元大都有人打着要救出南宋丞相文天祥和南宋皇帝赵㬎的旗号造反,忽必烈听说之后,便下令斩杀了苦劝四年都没有投降的文天祥,而后又将12岁的赵㬎迁往元朝的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金莲川草原。
在离开大都之前,忽必烈准许赵㬎可以带一个南宋旧臣陪伴自己,于是赵㬎带上了以前南宋的宫廷琴师汪元量。
此后,汪元量便开始在上都给赵㬎传授知识,并给赵㬎讲述了他那模糊记忆里的南宋故国。
公元1285年,15岁的赵㬎在汪元量的言传之中,似乎对自己过往的身份和故国有了一些了解。于是赵㬎便在15岁这年写下了《鹦鹉》一诗:“毛羽自然可数,仙禽不受凡笼。衔得梧桐一叶,中含无限秋风。”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15岁的赵㬎已经对自己的身世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也不愿意再当阶下之囚。但是,赵㬎在了解自己的身世之后,对自己的处境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以致于随随便便了解一些以前发生在亡国之君身上的事情,赵㬎的身上都会涌现出无限的寒意。
15岁的赵㬎在有了这个认知,便不会再走李煜的老路。
于是在公元1276年,16岁的赵㬎削发为尼,来到了上都的乾元寺出家。两年之后,18岁的赵㬎向忽必烈请求要去万里之外的吐蕃(西藏)学习佛法。
忽必烈知道赵㬎此举是为保全余生,但作为大元王朝的开国之君,忽必烈这点心胸还是有的。于是便答应了赵㬎的请求。
在前往吐蕃之前,赵㬎的老师汪元量前来为他送行。在临别之际,汪元量赋诗一首为赵㬎送别:“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在汪元量看来,赵㬎这一去,此生便再无回来的可能,那赵㬎在大都的家人,昔日的臣子,以及江南的故乡,都将成为赵㬎遥不可及的梦。
一想到这里,汪元量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面对老师的悲泣,赵㬎却超然物外的用一首诗回复道:“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在诗中,赵㬎以北宋初年的隐逸诗人林和靖为偶像。林和靖一生不婚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似什么都没有,实则拥有天地。而赵㬎此次远去吐蕃,虽说即将和过往的一切道别,但他也即将拥有雪域高原上更广阔的天空。
大都,是忽必烈圈养他的牢笼;江南,那是他回不去的故乡。在赵㬎前18年的人生中,他虽然曾经贵为皇帝,但他从未真正掌控过江山;江南曾经虽然是他的故乡,但是他在江南既没有留下故事,也没有留下记忆;而在元大都那个他长大成人的地方,他也从未得到过尊严和自由。
赵㬎既然从未得到,又何谈失去。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赵㬎要去雪域高原的佛法里寻找重生之路。在赵㬎看来,那才是他生命的归宿。
公元1290年,20岁的赵㬎带着重生之光来到了青藏高原上的萨迦寺(今西藏日喀则境内),而后便在这里潜行参悟佛法,并且在30年之后,当上了萨迦寺的住持,成为了一名受万人敬仰的得道高僧。而他昔日那个叫赵㬎的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世人只知道萨迦寺的住持叫合尊法师。
然而,随着合尊法师的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元朝第五任皇帝元英宗的注意。于是,合尊法师就是南宋亡国之君赵㬎的事情又被人扒了出来,连带着赵㬎30多年前入臧之时写的那首““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的诗也被人扒了出来。
于是,元朝的当权者仅凭这首诗,就将已经成为合尊法师的赵㬎定性为和李煜一样怀念江南故国的人。
公元1323年,元英宗派人前往西藏萨迦寺,以谋反之罪将已经成为合尊法师的赵㬎逮捕,而后将其押解到河西(甘肃张掖)赐死。
自此,南宋亡国之君赵㬎的命运在河西走廊画上了句号。
和李煜的被杀相比,赵㬎死的确实冤枉。李煜因放不下故国江山被杀,赵㬎已经四大皆空还是被杀,或许这就是亡国之君的宿命。
但和李煜相比,赵㬎的人生是更有意义的,因为他在和过去的告别中找到了自我,在佛法中迎来了30多年的重生。而李煜,则是带着自己放不下的执念,在幽怨中死去。
来源:凌峰公子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