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15分,日本马关街头突然响起一声枪响。大清全权大臣李鸿章应声倒地,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黄马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刺杀事件竟然成为了一场外交谈判的惊天逆转。
1895年3月24日下午4时15分,日本马关街头突然响起一声枪响。大清全权大臣李鸿章应声倒地,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黄马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刺杀事件竟然成为了一场外交谈判的惊天逆转。
李鸿章此时73岁高龄,作为大清国的全权代表,他肩负着与日本议和的重任。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提出的停战条件极为苛刻。谈判桌上,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针锋相对,苦苦周旋。
谁也没有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事件,竟然改变了谈判的走向。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人的反应——从最初的惊慌失措到后来的态度急转,这场外交大戏比任何小说都要精彩。
01 谈判前夕,强弱分明的对决
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率领大清使团抵达日本马关。此时的李鸿章心情沉重,他知道自己将要签署的是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谈判桌上,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代表日方,态度傲慢至极。伊藤博文开门见山地提出停战条件: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解除上述各地清军武装,控制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一切费用由清政府承担。
李鸿章听后目瞪口呆,这些条件等于让日本控制了北京门户。他苦笑道:“如此苛刻条件,实非我所能承受。贵国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啊!”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不欢而散。
3月21日第二次会谈,李鸿章试图挽回局面。他引用国际公法,指出日方要求过于苛刻,希望先停战再议和。伊藤博文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威胁道:“若不能接受,我军将继续进攻。”
02 惊魂一刻,李鸿章遇刺现场
3月24日下午4时15分,第三次会谈结束后,李鸿章乘坐轿子返回引接寺住所。途经外滨町邮便电信局前,突然窜出一名暴徒小山丰太郎。
这名26岁的青年深受日本激进思想毒害,认为只有继续战争才能彻底打败中国。他高喊“日清战争唯有继续”,掏出手枪对准李鸿章就是一枪。
子弹击中李鸿章左颊,顿时血流如注。李中当场昏厥,黄马褂被鲜血染得一片猩红。随行人员慌忙将他抬回住所,现场一片混乱。
消息传出,举世震惊。日本政府吓得魂飞魄散,伊藤博文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气得直跺脚:“该疯徒妄为,玷污日本帝国名誉,可恨可杀!”
03 日本慌乱,天皇亲自过问
李鸿章遇刺事件立即引发了日本高层的极大恐慌。明治天皇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侍医前来诊治,皇后甚至亲自制作绷带送给李鸿章。
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紧急磋商,意识到此事可能引发国际干涉。如果李鸿章借此回国,西方列强很可能介入调停,日本到手的胜利果实将大打折扣。
陆奥宗光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李鸿章以此为由中止谈判归国,不知英国、俄国等欧洲列强将如何干涉。日本最有诚意的态度,莫若无条件允诺休战。”
日本政府迅速采取三大措施:一是无条件同意停战;二是严惩凶手;三是高层轮流探视,以示歉意。明治天皇特地颁布敕语:“其不幸事件,深以为憾,更予忧虑。”
04 态度急转,从强硬到让步
刺杀事件发生后,日本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此前寸步不让的伊藤博文,突然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3月28日,陆奥宗光亲赴李鸿章病榻前,宣布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停战。这个消息让李鸿章喜出望外,他强忍伤痛说:“贵大臣有此诚意,我感激不尽。”
3月30日,中日签订停战条约,停战期21天。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不包括台湾和澎湖。日本之所以排除台湾,是因为正在谋划占领该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为了安抚李鸿章,还将赔偿金额从最初的三亿两白银减至二亿两。小山丰太郎后来被判处无期徒刑,但1907年就被特赦出狱,可见日本政府的真实态度。
05 带伤谈判,李鸿章的最后一搏
4月10日,伤势未愈的李鸿章再度出现在谈判桌上。他左眼肿胀,伤口尚未愈合,但仍然坚持亲自谈判。
面对日方提出的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的要求,李鸿章据理力争:“台湾日军未曾占领,何故强让?”伊藤博文蛮横地回答:“阁下似乎说未占领就不能要求割让,但兵法有云:欲攻其地,不限于兵力所已到之处。”
关于赔款数额,李鸿章更是苦苦相争:“请让五千万两”,“二千万两亦可”,“多少让点,作个纪念”。伊藤博文始终不肯让步,最后不耐烦地说:“无论如何,必须同意我的提案。”
4月17日上午10时,《马关条约》终于签订。内容包括: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偿二亿两白银;开放四个通商口岸等。这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06 网友热议,历史启迪与反思
有网友调侃道:“李鸿章这是用脸接子弹,为国家省了一亿两白银啊!这买卖划算!”
还有网友分析:“日本人的反应说明他们做贼心虚,生怕西方列强插手。可惜清政府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更有人感叹:“弱国无外交,李鸿章虽然尽力周旋,但终究改变不了大清积贫积弱的现实。实力才是硬道理啊!”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一场刺杀事件,虽然暂时缓解了谈判压力,却改变不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李鸿章在签字后老泪纵横,发誓终身不再踏上日本土地。
1895年4月17日下午2时30分,李鸿章登上轮船启程回国。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马关,喃喃自语:“老夫心力已竭,唯望后来者能雪此耻。”
李鸿章回国后称“终身不履日地”。1896年他出访欧美回国时途经日本横滨,果然不肯登岸,换乘小舟辗转上船。旁人劝解,他答:“吾曾在彼受其奇耻大辱,岂可再踏其地!”
#中国近代史#
史料来源:
1.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中华书局,2012年
2. 《清季外交史料》,王彦威辑,故宫博物院,1932年
3. 《日本外交文书》,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49年
4. 《蹇蹇录》,陆奥宗光著,岩波书店,1941年
5. 《伊藤博文传》,久米正雄著,新民书店,1942年
来源:历史茶话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