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从莫斯科手里分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当,一份能把地球犁几遍的家当——超过四千枚核弹头,还有176枚能打到地球另一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全世界第三强的核武国家,穷得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这就是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在1991年底接手的乌克兰。
他手里攥着能毁灭世界的武器,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里,另一个人拿着这些武器的保险栓。
1991年,那个撑了七十多年的红色巨人,在一夜之间散了架。
12月25号,莫斯科红场上的那面红旗落下来的时候,全世界都松了口气。
但在基辅,刚当上总统的克拉夫丘克,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
他从莫斯科手里分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当,一份能把地球犁几遍的家当——超过四千枚核弹头,还有176枚能打到地球另一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一夜之间,一个地图上刚冒出来的新国家,纸面上的军事实力,排到了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基辅街头的民族主义者们热血沸腾,他们觉得乌克兰的腰杆终于硬了。
可克拉夫丘克,这个在苏联官场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手,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这玩意儿根本不是护身符。
克拉夫丘克这个人,一辈子都在跟权力打交道,他太懂力量是怎么回事了。
苏联还没咽气的时候,他就开始盘算自家的小九九了。
他手脚麻利,一道命令下去,乌克兰境内的三大军区,将近五十万的苏军,连带着黑海舰队的一大半家底,都得改换门庭,听他这个新主人的号令。
这可不只是接收几个人、几条船那么简单,真正让人心惊肉跳的,是那些戳在乌克兰广袤黑土地上的大家伙。
北约那边管它叫“撒旦”,也就是SS-18洲际弹道导弹。
这东西是苏联工程师的得意之作,也是冷战时期悬在美国人头顶的噩梦。
一枚导弹里头能塞进十个小核弹头,按个钮就能让几千公里外的一大片城市从地球上消失。
现在,这些“撒旦”就静静地待在乌克兰的发射井里。
克拉夫丘克成了名义上掌控“撒旦”的人,好像一下子就拿到了跟美俄平起平坐的入场券。
他最初也确实这么想过,计划搞一支四十多万人的正规军,把核武器当成这支军队的定海神针。
可当他真正坐稳了位子,想去摸一摸这头钢铁巨兽的脾气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什么驯兽师,而是被锁在笼子里的饲养员。
幻想破灭得比想象中快得多。
克拉夫丘克和他的新班子很快就发现,他们继承的根本不是什么资产,而是三个要命的大包袱,每一个都能把这个新生的国家压垮。
第一个大包袱,就是那把看不见的“钥匙”。
乌克兰有导弹,有弹头,有发射井,有战略轰炸机,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发射密码和最终的指挥控制权。
那套复杂的电子系统,那个被称作“核手提箱”的玩意儿,最终的权限在莫斯科,在叶利钦手里。
这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你家后院埋着地雷,但引爆器在邻居手里。
这玩意儿非但吓不住邻居,反而成了邻居威胁你的最佳工具。
万一哪天莫斯科跟华盛顿闹翻了,人家第一个要打的目标,就是你乌克兰境内的这些核武基地。
你连个不字都说不出来。
武器没让你变得更安全,反而让你成了最危险的靶子。
第二个大包袱,是那个已经见了底的国库。
养活这些核武器,比养活一个国家的人还费钱。
那些核弹头得恒温恒湿地伺候着,导弹发射井得二十四小时有人盯着,能携带核弹的图-160战略轰炸机飞一个小时,烧掉的钱够一个镇子的人吃一年。
这些维护费用,一年下来就是好几亿美元。
可那时候的乌克兰是个什么光景?
工厂停工,商店关门,通货膨胀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人们手里的卢布一夜之间就成了废纸。
政府连公务员和士兵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哪还有闲钱去伺候这些吞金的巨兽?
克拉夫丘克面对的现实是,守着世界第三核武库的士兵,可能连饭都吃不饱。
这些武器哪是什么国防保障,分明是催命符。
第三个大包袱,是来自全世界的压力。
一个政局不稳、经济崩溃的新国家,手里攥着几千枚核弹,这让所有人都睡不着觉,尤其是美国。
华盛顿最怕的就是苏联的核遗产被几个新国家瓜分,万一哪个国家控制不住,或者干脆把技术卖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个问题上,华盛顿和莫斯科这对老冤家,出奇地站到了一起。
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必须让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把核武器交出来。
于是,外交官的警告、银行家的威胁、国际制裁的大棒,像一张网一样从四面八方罩向了基辅。
美国人话说得很白:要么放弃核武器,我们给你经济援助,带你玩;要么你抱着核武器过穷日子,谁也别想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拿到一分钱。
克拉夫丘克是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他一辈子都在做选择题,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本,什么时候该割肉。
眼前这道题,选项已经很清楚了:一条路是咬着牙不放,跟全世界对着干,自己想办法破解发射密码,同时眼睁睁看着国家经济彻底完蛋;另一条路是拿这些烫手山芋去换点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钱,比如国际社会的承认,再比如一份关于未来的安全保证。
他选了后一条路。
他知道,抱着一个自己用不了、养不起、还得罪所有人的“大炮仗”,纯属自讨苦吃。
还不如拿它去换点面包和黄油,换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谈判桌摆开了。
美国、俄罗斯、英国都向乌克兰伸出了手。
来来回回地讨价还价,争论,妥协,最后,一份文件摆在了桌面上。
1994年12月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克拉夫丘克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梅杰坐在一起,签下了一份叫《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的文件。
这本质上就是一笔交易。
乌克兰承诺,把家里所有的核武器都销毁或者运到俄罗斯去,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无核国家;作为交换,美、俄、英三大国白纸黑字地承诺: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现有边界;保证不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搞经济胁迫来逼乌克兰干它不想干的事。
对当时的克拉夫丘克来说,这笔买卖看上去划算极了。
他用一个实际上控制不了的核威慑幻影,换来了急需的美元贷款,换来了三大国的安全背书。
之后的几年里,乌克兰境内的导弹发射井被灌满了水泥,曾经威风凛凛的战略轰炸机被大卸八块当废铁卖掉,成千上万的核弹头被装上火车,一车一车地运往俄罗斯,在那里被拆解。
到了2001年,乌克兰的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一件核武器了。
克拉夫丘克在1994年输掉了总统选举,但许多年后,他依然坚称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2021年,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这位乌克兰的首任总统在接受采访时,语气里却有了些别的东西,他说放弃核武器是个错误。
几个月后,他作为前总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Budjeryn, Mariana. Inheriting the Bomb: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 and the Nuclear Disarmament of Ukrain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23.
Plokhy, Serhii. 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Basic Books, 2014.
"The Budapest Memorandum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Ukraine." Wilson Center, December 5, 2019.
Kramer, Andrew E. "Leonid Kravchuk, First President of an Independent Ukraine,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May 11, 2022.
本文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无任何侵犯版权或肖像权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协商处理。
来源:闲谈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