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28岁的沈若晴是一名国内航线空姐,从业已有七年。常年往返于各地航线。工作节奏紧凑,作息完全被航班排班打乱。凌晨四点起飞的早航、午夜落地的红眼班,都是家常便饭。每次航班结束后,她得帮旅客收拾行李、整理机舱、核对物品,往往忙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保持外形,
2020年,28岁的沈若晴是一名国内航线空姐,从业已有七年。常年往返于各地航线。工作节奏紧凑,作息完全被航班排班打乱。凌晨四点起飞的早航、午夜落地的红眼班,都是家常便饭。每次航班结束后,她得帮旅客收拾行李、整理机舱、核对物品,往往忙到凌晨两三点。为了保持外形,她很少吃正餐。早班航班前,只喝一杯咖啡提神;飞行中靠饼干或巧克力充饥;晚班落地后,才在机组酒店点份外卖,多为炸鸡、泡面或麻辣烫。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紊乱,加上睡眠不足,胃肠功能逐渐紊乱。偶尔腹胀或轻微便秘,她都当作熬夜太多导致上火,一次次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
2020年5月17日上午10点20分,沈若晴在执行一趟南方航班。飞机刚起飞不久,肚子里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顶胀感。起初只是模糊的闷胀,像有一团温热的气体被困在肠道深处,缓缓蠕动。随着时间推移,那股气感似乎沿着肠道游走,先是左移,又逐渐向右侧移动,偶尔在下腹处打着圈。沈若晴推着餐车穿过过道,脚步被颠簸震得微微发麻,胀感却愈发明显,让她的胃口一阵翻腾,额角渗出细细的汗珠。到中舱时,隐痛开始取代胀气,像有一根细绳从肠道里慢慢勒紧,连呼吸都带着轻微的刺痛。她靠在舱门边深吸几口气,感到腹壁随呼吸微微起伏,疼痛才稍稍减轻。她以为只是胃胀气作祟,飞机落地后,她买了胃舒平嚼了两片,又喝了半杯温水,这才安心睡去。
然而下午四点左右,腹部深处突然传来一阵坠胀感,像被什么东西硬生生拉扯着。那股力量由左下腹开始,一寸寸向中腹扩散,疼痛逐渐变得有节奏,每一次跳动都牵扯着肠壁。沈若晴下意识蜷起身体,额头抵在枕头上,呼吸急促。冷汗从鬓角滑落,顺着脖颈一路渗进枕套。她尝试翻身,却发现只要稍微挪动,腹中那股扭拧的痛感就像刀刃划过。几分钟后,便意突然而至,像被重锤敲在下腹。她咬紧牙关,撑着床沿起身,脚步踉跄地冲进卫生间。坐下的一瞬间,腹腔猛地一紧,稀薄的粪水夹杂着刺鼻的血腥味喷涌而出。她低头一看,水色浑浊发暗,漂着几丝暗红与透明黏液。胃里一阵翻滚,胸口发闷,她本能地扶住洗手台,整个人几乎虚脱。
片刻的缓解过后,疼痛再度袭来,比刚才更剧烈、更深沉。那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撕扯感,从肚脐下方蔓延至整条腰侧,像有粗绳在肠道里被人一圈圈扭紧。沈若晴额头青筋突起,视线开始发晕,耳边嗡嗡作响。她想深呼吸,却发现胸口被压得发紧,空气吸不进肺。双腿开始发软,脚步虚浮,她扶着墙想回到床边,刚迈出一步,下腹骤然传来撕裂般的剧痛,疼得全身一震。那种疼痛像一根钩子从体内猛然扯起,瞬间让她失去平衡。眼前的光线开始模糊,天花板的灯影被拉成一条弯曲的白线,身体顺势向前倾倒,肩膀撞在床沿,发出闷响。她试图呼救,却只能发出沙哑的气声。片刻后,眼前彻底一黑,意识被撕扯进空白。门外路过的同事听见动静,推门而入,看见她倒在地上、脸色惨白,当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急救车抵达医院时,沈若晴已处于明显虚脱状态。面色惨白,唇色几乎失去血色,呼吸急促而浅,胸口随每次吸气轻微起伏。医护人员迅速将她推入抢救室,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并吸氧。护士以最快速度测得血压仅为88/54 mmHg,脉搏微弱,双手冰凉。急诊医生一边补液,一边下达血常规和粪便隐血检查指令。抽血时,她的手臂轻轻颤抖,几乎感受不到针刺。监护屏上的曲线轻微波动。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94 g/L,红细胞比容31%,提示轻度贫血;粪便潜血阳性,说明消化道出血仍在持续。
为了确定出血来源,医生决定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检查当日下午进行,沈若晴被推入内镜室,神情紧张,双手抓着被单。镜体缓缓进入肠腔,图像清晰显示乙状结肠距肛门约17厘米处,有一枚约1.3×1.1厘米的扁平隆起。病灶表面覆着淡黄色黏液,边缘充血,轻轻触碰即有渗血。医生仔细观察病灶形态和血管分布,并取活检送病理。整个过程持续约十五分钟,她在轻度镇静下完成检查。两天后,病理结果显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不典型增生,未见浸润,属于良性病变但具有癌前倾向。
得知结果后,医生建议尽快实施息肉电切术,以防止再出血或恶变。5月30日上午九点,手术正式开始。麻醉完成后,结肠镜缓缓进入乙状结肠,病灶位置清晰可见。息肉呈乳头状突起,局部黏膜充血,血管纹理清晰。术者首先在病灶底部注射生理盐水抬高基底,使其与肠壁分离,随后用圈套器精确套住息肉颈部,在高频电流作用下完成切除。创面干净整齐,边缘无活动性出血。术者又使用两个钛夹进行预防性夹闭止血。手术耗时26分钟,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两日观察期间,沈若晴无腹痛、出血等不适,6月1日顺利出院。
出院前,主治医生再次来到病房,语气严肃地叮嘱沈若晴:“这类腺瘤性息肉虽然手术切除干净,但它本身属于癌前病变,有一定复发与恶变风险。术后复查非常关键,不能因为现在没症状就放松警惕。”医生强调,肠黏膜修复需要时间,若再出现便血、腹痛、腹胀、体重下降等异常,应立刻就医复查,不可拖延。沈若晴静静听着,神情紧绷,反复确认复查间隔与注意事项,把每一句话都记进手机备忘录。
医生详细交代饮食调整原则:术后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高脂、油炸、腌制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肠壁黏膜。日常饮食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青菜、水果、燕麦、全麦面包,帮助促进肠蠕动,减少粪便滞留时间。红肉类要适量,尽量以鱼、鸡胸、豆制品替代。饮水要充足,每天1500至2000毫升,保持肠道湿润。医生特别提醒:千万不要依赖保健品代替饮食调理,更不要自行服药。
生活方式上,医生叮嘱她必须规律作息,尽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久坐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工作一小时,应起身活动3至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与肠道蠕动。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憋便、不久蹲马桶,以防肠压升高。术后三个月、六个月各复查一次肠镜,此后每年一次,如发现新息肉可早期处理。医生最后补充:“规律复查、清淡饮食和良好作息,是防止复发的三大关键。”沈若晴郑重地点头,这一刻,她比任何时候都清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健康的走向。
回到家后,沈若晴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厨房。那些速食面、炸薯片、卤味零食全被她一股脑丢进垃圾袋。冰箱里只剩下新鲜蔬菜和鸡胸肉。早餐她改成燕麦粥配蒸南瓜,午餐则带上自己准备的便当,清蒸鸡胸配青菜和糙米饭。航班间隙,她不再靠咖啡和饼干充饥,而是喝温水、吃水果。夜班落地后,也戒掉了泡面和麻辣烫。她在机组群里提醒同事少吃油腻,笑称自己成了养生代表。几周下来,腹胀感明显减少,睡眠改善,早上照镜子时,气色比以往红润许多,连同事都打趣她“像换了个人”。
三个月后,她依约回院复查。结肠镜下,切除部位黏膜平整光滑,无新生病灶,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回升至112 g/L,大便潜血已转为阴性。医生合上病历,笑着夸她恢复理想,叮嘱继续保持清淡饮食和规律作息。沈若晴轻轻点头,脸上露出久违的安心笑容。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就在平静恢复的日子里,身体内部却悄悄积聚着新的暗涌,一场更深的危机,正在不知不觉间逼近。
2022年7月22日晚10点35分,沈若晴在执行一趟跨省航班。飞机即将降落时,沈若晴正坐在乘务员座位上,安全带勒在腰间。右下腹忽然传来一阵钝胀,像有一块冰凉的石头被硬塞进腹腔,压得肠壁发紧。那种胀痛一点点扩散,呼吸变得浅而快。她试着调整坐姿,让身体稍微前倾,但安全带束缚得很紧,腹部被压得更疼。机舱气压的变化让那股坠痛更明显,像被人从体内慢慢拧紧。沈若晴下意识伸手按住右腹,手指贴着制服,能感觉到皮肤下的微微跳动。冷汗在额头聚成小滴,她咬紧牙关,强迫自己维持平稳的坐姿。
飞机触地的震动让腹部的牵扯感瞬间放大。疼痛从钝胀转为刺痛,像有一根绳索在肠道里被猛地拉扯。她深吸一口气想缓解,却发现每一次吸气都牵动着右腹的神经,疼得发麻。舱门开启后,她扶着座椅缓缓站起,整条腿都在轻微打颤。走向廊桥的途中,疼痛沿着右侧腰背向上窜,像被一股钝力从内部推挤。她的脚步变得不稳,每迈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右手死死抓着登机门旁的扶手,掌心发白,呼吸急促。
疼痛持续加重,腹腔深处像被一股力量攥住,胀满到几乎要裂开。沈若晴努力让自己站直,却感到整个人被疼痛掏空。耳边的广播声逐渐远去,只剩自己急促的呼吸。眼前的视线开始出现重影,灯光被拉成长长的白线。她想伸手示意同事,却发现手臂已抬不起来。下一秒,右腹传来撕裂样的剧痛,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猛然撕开。冷汗顺着后颈流进衣领,膝盖一软,身体失去支撑。沈若晴整个人顺势向侧边倒去,肩膀重重撞在金属扶手上,周围的脚步声混乱起来,同事赶紧上前扶住,她的意识在疼痛中一点点坠入黑暗,整个人无力地倒在对方怀中。同事慌忙掏出手机拨打120,声音发颤地报出登机口位置。
送到医院时,沈若晴已陷入半昏迷状态,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四肢冰冷。医生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吸氧抢救。急查血液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86 g/L,红细胞比容降至27.9%,提示明显贫血;肿瘤标志物CEA升至9.6 ng/mL(正常值
当天夜里,团队决定再次进行结肠镜检查。镇静下,镜体缓慢进入乙状结肠,图像显示距肛门18厘米处存在一处环状溃疡型肿块,表面充血糜烂,轻触即渗血,肠腔狭窄到镜体几乎无法通过。医生尝试多次调整角度,仍无法越过病变区,只能在溃疡边缘取活检。组织送病理后,报告结果显示为中—低分化腺癌,癌细胞已浸润肠壁全层并累及淋巴管,临床分期cT3N2M0。
确诊后,医生立即为她办理住院,制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由于病灶范围较广,需先行营养支持与降期化疗,以改善身体状态。术前阶段,她接受了多次输血、补液和抗炎治疗,逐渐恢复一定体力。前期化疗反应尚可,虽然常出现乏力和轻度恶心,但沈若晴仍能慢慢走动,还会在病房窗边晒太阳,与同事视频聊天。她笑着说:“等我好了再飞。”声音轻,却透着倔强。医生提醒她要保持乐观,但神情依旧沉重。
7月第24天凌晨,值班护士发现沈若晴痛苦地蜷缩在床上,额头冷汗淋漓,腹部鼓胀如鼓。体温迅速上升至38.9℃,脉搏跳动急促。医生赶到床旁急查CT,影像显示肠道穿孔并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可见大量游离气体与渗出液。病情危急,多学科会诊一致认为必须立刻手术。她被推往手术室时,神志已模糊,嘴里不断呢喃着父母。
抵达麻醉准备区时,沈若晴的血压骤降至62/38 mmHg,心率飙升至每分钟150次。就在麻醉医生准备插管的瞬间,心电监护上的波形突然剧烈震动后归于平直,刺耳的报警声响彻病房。医生立刻进行胸外按压,同时建立双静脉通道,气管插管通气。麻醉医生冷静喊道:“肾上腺素一毫克静推!”护士迅速递上药液,升压药和大量补液同步输入。主治医生持续按压,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屏幕上那条直线依旧没有波动。六点四十六分,医生停下手,声音低沉:“停止抢救。”
那一刻,听到“停止抢救”三个字,沈若晴的母亲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灵魂,身体无力地滑坐在冰冷的走廊地面上。耳边的世界忽然变得模糊不清,医生的声音像隔着厚厚的玻璃传来,她缓缓抬起头,目光定格在站在面前的主治医生身上,嘴唇颤抖着,声音嘶哑:“我天天守在病房里,看着她吃药、复查,每一餐我都亲手做。早餐是粥,午餐我送来,晚饭都清淡到几乎没味道。她以前最爱吃的辣味、腌制的东西,我一口都不让碰……医生,你说过切得干净,是不是?你说过,没癌变,只要按时复查、注意饮食,就不会出问题……”
说到这里,母亲的声音猛然断了,喉咙像被什么堵住,胸腔一阵发闷,泪水终于失控地流了下来。“可她多听话啊,”她哽咽着,“吃饭、走动、复查、喝水,哪一样没照做?她怕得要命啊,连咖啡都戒了,连航班上吃的点心都不敢多拿一块。她那么努力想活下来,为什么还是这样?为什么偏偏是她?”
她的声音从哀求转为质问,几乎要撕裂空气:“医生,你不是说她恢复得很好吗?上次复查不是都正常吗?到底是哪一步出了问题?是检查出错了,还是手术没切干净?!”主治医生沉默不语,神情凝重,双手紧攥着病历,指节泛白。他翻开那份厚厚的记录本,仔细看着每一页纸上的日期、数值、备注。纸张被他翻动得轻轻作响,声音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刺耳。
他又调出沈若晴完整的电子病历——手术记录、术后病理、两次复查肠镜影像、肿瘤标志物变化曲线,一页页往下滚动。屏幕的光映在他的脸上,目光越来越深。三个月前的大便隐血是阴性,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切缘干净,未见浸润。所有结果都在标准线之内。那意味着,从医学角度,她的恢复确实没有任何警讯。
沈母情绪已彻底崩溃,忽然冲到医生面前,一把抓住病历本的边角,声音几乎破碎:“你告诉我啊!哪一步出错了?是不是你们漏看了什么?是不是那次手术根本没切彻底?!”她的泪水顺着脸颊滑下,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你说话啊!我女儿什么都听你们的,她照做了每一件事,为什么还是死了?!”她的声音越来越高,像要从痛苦里撕开一条缝。主治医生的嘴唇动了动,却终究没能说出一句安慰。
这时,走廊尽头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老教授从另一间病房出来,听到动静,推门而入。目光扫过母亲泣不成声的样子,又看向满脸凝重的医生,声音低沉而平稳:“怎么回事?”主治医生像被拉回现实,立刻报告:“患者三个月前复查肠镜显示正常,病理为低级别腺瘤,无浸润迹象,切缘阴性。但此次病情进展迅速,确诊时已为乙状结肠腺癌晚期。”最后几个字几乎被压低,带着明显的自责与困惑。
老教授没有急着回应,只是沉默地走向电脑,坐下,戴上眼镜,开始逐页查看病例。屏幕上,一份份影像和报告被依次打开:手术记录、复查图像、血液报告、标志物曲线。病房里安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几分钟后,老教授的指尖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备注栏上,神情轻微一变。
短暂的沉默之后,他抬起头,转向沈母,语气平稳却带着探究:“这段时间,她的饮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有没有新增或常吃的食物?”沈母怔了一下,随即低声回忆起女儿的日常作息。老教授一边听,一边在病例上做记录,追问得极为细致——吃饭时间、烹饪方式、航班间的饮食习惯,甚至连她喜欢喝的饮品都一一核实。几轮追问后,他的神情愈发凝重。真相似乎渐渐成形——沈若晴在术后恢复期中,曾长期食用的两种食物,正是导致病情短时间内急剧恶化的隐秘诱因。
老教授声音低沉而坚定:“手术切干净,不代表绝对安全。沈若晴的恢复过程几乎是标准的,饮食、复查、作息都严格遵医嘱,可就在这一切看似完美的管理中,却潜藏着2个极易被忽视的细节误区!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全国多地都出现过类似病例。问题是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偏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病房里每个人的神情,语气更为凝重:“很多患者和她一样,以为只要饮食清淡、遵守医嘱、定期复查就能高枕无忧,却不知道,在术后恢复期内,有3类日常食物与肠道修复存在代谢冲突。它们表面看似健康,却可能持续刺激肠壁,使黏膜微损伤反复累积,药物再规范也无力抵消这种伤害。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对此毫无察觉。我们必须提醒所有人,再稳定的治疗,也有它的边界,别让所谓的健康选择,在无声之中变成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沈若晴术后恢复的最初几个月里,饮食清淡规律,身体指标一直稳定。但她忽略了一个细节——长时间以高纤维代餐作为主食。她认为蔬菜、燕麦、全麦面包对肠道有益,能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实际上,刚经历过黏膜切除的肠道处于修复阶段,大量粗纤维食物会增加肠壁摩擦,使局部黏膜反复受刺激。切口处反复摩擦、轻微出血、局部炎症,就可能形成隐匿性损伤。当这种刺激持续存在,新的异常组织在修复中被错误激活,慢慢积累,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很多术后患者都犯过同样的错,把“高纤维有益健康”当作不变的标准,却忘了身体恢复期的肠壁并不具备承受长期摩擦的能力。
另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是沈若晴长期饮用温度偏高的饮品。她为了保持体形,常用热豆浆、热柠檬水替代晚餐,认为既暖胃又健康。但对手术后尚未完全愈合的肠壁而言,反复的高温刺激,会让脆弱的黏膜处于持续充血状态。尤其当液体温度超过六十摄氏度时,肠道表层组织容易发生微小损伤,久而久之局部细胞修复异常。部分患者在术后饮食中反复出现这种行为,却未意识到高温饮品的累积刺激与慢性黏膜损伤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临床中不少类似病例,都出现过同样的生活习惯。
沈若晴还习惯在航班间歇时饮用代糖饮料。她以为零糖、低卡的标签意味着安全,不会影响恢复。可人工甜味剂在体内分解时,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导致有益菌减少、炎症菌增加。术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菌群失衡让修复过程更易紊乱,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反复腹胀、腹痛。人工甜味剂干扰黏膜代谢,使肠壁血管微循环减慢,导致局部缺氧,修复组织的活性下降。她并非特例,许多术后病人因为追求“健康饮品”,却无意间让肠道处于持续的亚炎症状态,使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显著上升。
手术后的沈若晴非常自律,每天坚持喝蔬果汁替代晚饭。她认为天然水果蔬菜打成汁能补充维生素、帮助肠道排毒。然而新鲜果蔬汁中果酸浓度高、渗透压大,直接接触肠道创面后,会刺激黏膜分泌增多,容易造成微炎症反应。肠壁为了修复受损部位,会加快细胞再生,长时间处于这种刺激状态,细胞分裂节律被打乱,形成异常的增殖区域。医学记录中已有多例术后患者因长期饮用高酸度果蔬汁出现类似情况,起初仅表现为轻微不适,后逐渐发展为肠道组织结构紊乱。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行为是长期服用维生素和益生菌补剂。沈若晴担心营养不足,坚持每日服用多种维生素和益生菌粉。虽然这些成分单独看似安全,但在肠壁仍处于恢复状态时,益生菌的大量定植和维生素的高浓度代谢产物,会改变肠内pH环境,破坏原有平衡。部分益生菌产生的代谢物甚至可促进肠壁炎性反应,导致局部微循环紊乱。医学研究发现,术后患者若未经医生指导自行长期补充营养制剂,反而可能使黏膜修复变慢,诱发微小炎症循环,为后续病变埋下隐患。
沈若晴术后勤于锻炼,每天在航班间隙快走半小时,认为活动能促进肠蠕动、改善循环。然而术后早期的过度运动,会让腹腔压力频繁升高。腹压增加时,肠壁微血管扩张,术区愈合带被反复牵拉,容易造成微出血或隐性裂口。许多患者误以为术后活动越多越好,忽略了恢复期组织承受力低的现实。医生建议的轻度散步是有益的,但若转化为带有强度的锻炼或频繁弯腰、提重,反而会损伤脆弱的肠壁。沈若晴无意间将“积极恢复”做得过头,在不知不觉中让手术修复区反复受力,成为这场悲剧的最终导火索。
资料来源:
张祚纶,李勇.中医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5,31(09):65-68.DOI:10.16041/j.cnki.cn15-1175.2025.09.020.尤伟,鲁大林,陈燕,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息肉住院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理类型的关系[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5,36(05):85-88.胡正强,白钜澄,徐楚楚,等.结直肠息肉与肛门直肠良性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5,45(08):36-42.(《上海28岁空姐肠息肉切除手术成功,2年后复查,身体情况咋样了?》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