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徐徐降下,夜色好像突然变沉了一些。广场上几束探照灯来回游走,归宿感在那一刻被空气碾碎。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身影就此消散,一纸公告宣布了世界格局的剧烈震荡。俄罗斯联邦登场,新总统叶利钦出现在镜头前。他抬着头,步伐快但胸口并不平静。不
1991年底,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徐徐降下,夜色好像突然变沉了一些。广场上几束探照灯来回游走,归宿感在那一刻被空气碾碎。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身影就此消散,一纸公告宣布了世界格局的剧烈震荡。俄罗斯联邦登场,新总统叶利钦出现在镜头前。他抬着头,步伐快但胸口并不平静。不少人说他是乱世中的舵手,也有人觉得他被历史裹挟、摇摆不定,但谁能想像那时他内心究竟有几分自信?他急于证明,俄罗斯还能在全球抢得一席话语权,可怎么做没人教过他。
叶利钦要让俄罗斯活下去,要把曾经的荣耀抢回来,先得与世界打交道。他知道远处的中国正蓬勃,在亚洲起势很快。也许基于这种焦虑,他在1992年底选择踏上了访华的旅途。这是俄罗斯联邦的总统第一次正式到访中国,从头到脚都是新鲜,有注视,也有戒备。这一趟成了外交史上的热议,当时媒体都在猜测两位邻居是否要重修旧好?
打开那场国宴的细节,许多事情被记得很清楚——叶利钦端起了茅台,这种白酒的强烈气息似乎撞开了谈判桌上所有拘谨。他一口一口,喝得比中国的主人还洒脱。据新华社后来的播报,那天他喝下一斤茅台,席间还说要再带两箱回莫斯科。旁人看得目瞪口呆,但主席台左右都猜,这算不算一种政治暗号?气氛一下松弛,隔阂好像没那么可怕。酒精能打破国界吗?国宴后的新闻照片里,叶利钦笑得咧开了嘴,他喜欢上了中国制造的这点辣劲,没人反对。
更巧的是,叶利钦此前早就有过喝过中国酒的经历。1992年初在纽约,他和中国总理李鹏短暂会晤,席间只喝了点象征性的酒,可那点醇香留下点念想。李鹏那时候不多话。中方显然早就摸清了新总统喜欢什么饮料,于是钱其琛在三月份先递邀请函,动了点心思。国宴当天,茅台一摆上桌,叶利钦仿佛老友碰头。按理说国家间的交往不该如此松弛,可气氛有时候还真得用杯中物来调剂,不然谁能想到冰冷的协议背后藏着热辣的白酒味?
叶利钦不是第一个被茅台俘获的外国元首,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他的故事让外交场合多了一道“酒桌光环”。1996年那会儿情况也类似,叶利钦带病而来,手术还没完全恢复。中俄双方原本没特备白酒,怕总统身体吃不消,可叶利钦坚持要来一杯。结果席间三大盅茅台下肚,随行医生脸都变色了。细看整个过程,没人约束这位总统的豪气,好像能喝下多少茅台,就代表俄罗斯和中国的距离有多近。同样的场面,若换作别国元首,难道就不奏效吗?
政治场上的酒,喝的不是度数,是气势。叶利钦喝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好恶,那是一种姿态。这些场合下的白酒,过喉时辣、落肚后暖。可几杯下去,话也多了点。中俄之间的隔阂一下淡了,文件签署也格外顺利。1992年那次国宴,两国谈成了超过10项合作,涵盖能源、科技、贸易等好几个重要领域。有人说这叫“酒桌外交”,可真用起来的时候谁都不嫌麻烦。
酒是个媒介,能消弭不信任,替现实调低点难度。但别真把茅台当成两国外交关系背后的全部动力。其实叶利钦执政的那几年,俄罗斯一直在找自己想象中的“国际位置”。而中国,虽说正迅速崛起,也带着点未知和探测。对于叶利钦,这种矛盾复杂,时刻缠绕。鼓吹中俄亲善的芝麻大事,有时就靠一杯茅台撑场。
离开中国时,叶利钦身边拉着两箱茅台。凡是看新闻联播的那代人,人人都记得这个场景。带酒回家的总统,成了两国友好的标识。不巧的是,他推行的经济“休克疗法”让国家生活底线差点崩盘。坦率讲,很多俄罗斯老百姓谈及那几年,总会皱眉。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2年俄罗斯GDP约五千亿美元,到了1996年缩水一半还不止,远落后于中国。邻国发展的速度让他们紧张。数据在这里不会骗人,但总统的笑容,却能在一场国宴里填补信心。
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叶利钦是想踩准点的,他尝试过靠西方援助来稳住经济,还努力拉近和克林顿政府的情感。两人喝酒的照片在网上曾经风靡。1994年初,克林顿访俄,“厕所会议”成了外交史上一段笑话——他们躲厕所喝酒,最后敲定《莫斯科宣言》。两国一度要对外声称彼此是“战略伙伴”,可没见多大实质落子。镜头之外,北约还是把东扩提上议程,1999年老美主动轰炸南联盟。事件刺激下,叶利钦愤怒公开发言,但怎么发火都显得力量有限。
同一时期,中俄的合作却逐步走深。叶利钦有犹豫,有不甘,但也有清楚得很的地方。他说俄罗斯应该和中国建更稳固关系,但其实同时,他反俄、媚西方的做法,也让很多原苏共官员觉得困惑。叶利钦到底是想向东,还是向西?他的政策前后不一,有时模棱两可,有时咬牙坚持。1999年年底,他干脆把手里的总统印章交给普京。手一松,倒真换来点平静。
人们评价这次权力移交,普遍觉得是叶利钦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普京上台前期,中俄靠得更紧,面对国际压力也更有分寸。但如果说一切都因叶利钦慧眼独具,那也有点夸张。普京在继任仪式上站在叶利钦身边,媒体镜头来回扫,大家都能感觉到两个人之间的微妙。卸任之后的叶利钦并没彻底淡出。2001年,他跑去中国大连,消息一曝光,大家都在问他是不是在找“老交情”。他倒没正面回应,反而一如既往地风趣,只是把茅台捧在手里喝了几口。
茅台在中国外交史上的角色慢慢被媒体放大。每当有外国高官造访,北京便摆上一瓶,几乎成了惯例。据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以来,茅台作为“国宴酒”出现在50余场重要外交场合。不止用于“中俄”,还成了美中之间的桥梁。美方也有不少官员对这东西念念不忘。可要说酒能改变命运,那也不靠谱。
其实叶利钦个性里本来就有天真和倔强,哪个时刻控制权都没全在他手上。他曾经对茅台赞不绝口,有时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因为白酒头脑发热做了决定。可轮到重大政治判断时,他有时又相当冷静,懂得抽身。他和克林顿私底下喝酒时,能畅聊几个小时不涉及机密,公开场合却连个表态都不落下,有点揣摩不透。
权力交接,当然不是每次都能那么圆滑。叶利钦给普京留下了庞大的难题,也留下了“中俄友好”的政治遗产。普京对中俄合作的续写,其实和叶利钦的那杯茅台未必有关,但有时候细节就能映照出时代的复杂逻辑。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叶利钦的那几次访华,中俄关系恐怕很难在21世纪初迅速升温。可也有人觉得,结构性的转折,比一切临场“表演”更有分量。到底该信哪一面?没法断言。
每次翻看1990年代的报纸,总有历史和现实杂糅的错觉。叶利钦那一代领导人,时而像创业者,时而又像押注失败的玩家。西方的拥抱没给他想要的安全感,东边的合作又让他担心失去自主。他的立场,在许多瞬间并不坚定。他对中国友好,是真的;但转头又对欧美示好,也没模棱。
今天再提起叶利钦,或许很多人只记得他带着茅台笑着走出人民大会堂。那些协议、那些震荡的数据、那些权力争斗,早在新闻页下面淹没了。历史的现场,是复杂的、断断续续的。政治家的选择,不只是理性铺排,更有情绪、有错愕、有偶尔的冲动,甚至还有酒气熏染下的暖意。
有时候一瓶酒能串起一个时代里最微妙的气氛。那些被茅台串联起来的外交细节,不只代表了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更像是两个民族在叶利钦微醺下短暂交换的善意。没什么单一结论。往后,或许再难有人能一口气喝下那么多白酒,也难有一个俄罗斯总统在中国如此畅快。
本篇所涉及历史事实与细节均结合央视网、凤凰网、北方网等权威平台资料。各项数据来源详见附录截图。
来源:霜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