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办公室里总能听见老周的叹气声,他在这家制造企业干满20年,从学徒熬成技术骨干,现在每月工资里的工龄工资只有200块。刚入职的小伙子,工龄工资虽说从50块起步,可加上新人专项补贴,算下来比老周还多拿300块。"干得越久越不值钱",老周这话道出了不少老员工的心声。
办公室里总能听见老周的叹气声,他在这家制造企业干满20年,从学徒熬成技术骨干,现在每月工资里的工龄工资只有200块。刚入职的小伙子,工龄工资虽说从50块起步,可加上新人专项补贴,算下来比老周还多拿300块。"干得越久越不值钱",老周这话道出了不少老员工的心声。
这种工龄工资"聊胜于无"的情况,在不少企业都很常见。有人统计过,现在超过六成的企业,工龄工资每年涨幅都在50到200块之间,就算干满20年,累计也不过几千块,分摊到每个月更是杯水车薪。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企业还设了工龄工资上限,干满10年就不再增长,后面的工龄仿佛成了"无效积累"。
工龄工资为啥成了"鸡肋"?三个现实戳中痛点
按理说,工龄工资该是对员工忠诚度的认可,可现在却慢慢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背后藏着企业和市场的多重矛盾。
最直观的是涨幅跟不上现实需求。北京的王姐在互联网公司做了15年行政,工龄工资从每年50块涨到现在每月750块,可这15年里房租涨了三倍,物价翻了一番,这点增长根本抵不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更讽刺的是,公司给新人的租房补贴每月就有1500块,比王姐的工龄工资翻倍还多。企业总说"感谢老员工付出",可真金白银的认可却吝啬得很。
其次是制度设计太"一刀切"。不管是车间里凭经验吃饭的老师傅,还是办公室里做基础行政的员工,只要工龄一样,工龄工资就完全相同。江苏一家机械厂的李师傅就吐槽:"我手上的技术得练五年才能上手,出错一次就可能赔几万,行政小姑娘做的报表只要细心就行,凭啥我们工龄工资都是每月150块?"这种不看岗位特性的设置,根本体现不出不同工龄背后的价值差异。
还有个隐藏的问题是工龄和贡献脱钩。有些企业的工龄工资是"普惠式"发放,只要不犯大错就能自动涨,时间长了反而养出了"躺平族"。某央企HR透露,以前有老员工仗着工龄长,每天只做基础工作,反正工龄工资照拿不误。可反过来,那些真正踏实干活的老员工,也没因为贡献大而多拿一分工龄工资,这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机制,慢慢寒了人心。
新老收入倒挂:不是"新人太贵",是老员工被"慢待"了
比工龄工资低更让人委屈的,是新老员工的收入倒挂。就像老周遇到的情况,自己干20年的总收入,居然比新人还少300块,这种落差背后藏着更复杂的原因。
市场行情的"时间差"是重要推手。老员工的工资是逐年微调,比如每年涨5%到10%,可外部市场的薪资却是"跳着涨"。某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岗,5年前入职的老员工现在月薪9000,可2025年这个岗位的市场价已经涨到18000,新人刚毕业就能拿16000。不是老员工不优秀,而是他们的薪资"跟着公司节奏走",没跟上市场的步伐。
企业的"成本焦虑"也难辞其咎。给老员工涨薪看似是"给一个人涨",实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有HR朋友说,他们公司去年想给5位10年以上的老员工涨薪,算下来一年多花80多万,老板没同意,反而批了招聘预算用16000招了新人。对企业来说,招新人是"点对点"支出,不会影响其他老员工,可这种短视做法,却让老员工觉得自己成了"成本负担"。
更关键的是,有些企业把老员工的"忠诚"当成了"软肋"。他们觉得老员工有房贷车贷,不会轻易辞职,所以不着急涨薪;而新人随时可能被挖走,只能用高薪留住。浙江一家外贸公司的老陈就遭遇过这种情况,他提涨薪时老板说"再等等",可转头就给新人开了比他高30%的工资,理由是"新人不好留"。
工龄工资不是"包袱",做好了能成企业"稳压器"
其实工龄工资不该是企业的"负担",搞得好反而能成为留住人才的"稳压器"。那些做得好的企业,已经走出了新路子,既兼顾了公平,又激发了活力。
阶梯式增长就是个好办法,打破固定涨幅的局限,让工龄越长越值钱。比如把职业生涯分成成长期、稳定期、黄金期,1-5年每年涨50元,6-10年每年涨80元,11年以上每年涨120元。这样算下来,15年工龄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能有1250元,比传统模式多拿近70%,真正体现了资历的价值。广东有家制造企业这么改了之后,老员工离职率直接降了35%。
行业差异化设置也很关键,尊重不同岗位的特性。体力密集型的建筑、制造行业,起步就该高一些,比如每年80元,6年后每年涨100元;技术密集型的医疗、IT行业,后期涨幅要更大,11年后每年涨150元;普通办公岗位则稳步增长。江苏一家建筑企业实行新标准后,10年工龄的瓦工月工龄工资达800元,是以前的4倍,工人干劲明显足了不少。
还有企业把工龄工资转化成"隐性福利",同样暖了人心。浙江某大型电器企业对工龄满30年的员工设了"岗位忠诚奖",每月额外发1200元;有些企业则给老员工增加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这些福利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月薪里,却实实在在让老员工感受到了被重视。
老员工别只抱怨,这几招能让你的"工龄"变值钱
面对工龄工资低、收入倒挂的情况,老员工与其一味抱怨,不如主动出击,把自己的"工龄优势"转化成"收入资本"。
先做个"价值体检"很有必要。拿出纸和笔,把新人的岗位职责、工作成果列出来,再对比自己的,看看差距在哪、优势在哪。新人懂AI工具,你就去学;新人有新资源,你就把手里的老客户挖出新价值。青岛的老王在外贸公司干了15年,发现新人懂跨境直播,自己的优势是熟悉老客户,于是他把老客户分类维护,订单量涨了30%,老板当场给他涨薪到13000,跟新人只差1000块。
跟老板谈涨薪时,要"用数据说话",别只提工龄。北京的刘姐在制造企业做了18年,整理出自己的工作成果:优化流程每年省50万,带新人缩短培训时间2个月,留住老客户每年带来200万订单。她把这些数据给老板看,不仅涨薪到14000,还多了2000元绩效奖金。记住,别拿新人薪资当理由,要拿自己的贡献当筹码,老板更容易接受。
补"技能短板"是长远之计。把老经验和新技能结合起来,你就成了不可替代的人才。深圳的老陈做了20年程序员,以前只会传统代码,新人懂大数据拿20000,他才拿10000。后来他报了线上课程,半年掌握了大数据技能,不仅涨了薪,还成了团队的技术核心。现在的职场,"老资历+新技能"才是最值钱的组合。
工龄工资该怎么改?公平和效率要平衡好
说到底,工龄工资的核心矛盾,是企业追求效率和老员工追求公平的平衡问题。完全取消工龄工资,会寒了老员工的心;死守着过时的制度,又会拖累企业发展。
对企业来说,首先要明确工龄工资的意义——不是"熬年头"的奖励,而是对"持续贡献"的认可。可以把工龄工资和绩效挂钩,考核合格的老员工才能享受涨幅,避免"躺平族"浑水摸鱼;同时要公开透明,把标准写进员工手册,工资条单独列项,让老员工看得明白、心里踏实。
对监管部门来说,也该出台行业指导标准,设定工龄工资的最低基准。现在有些企业把工龄工资压得太低,每月几十块钱根本没意义。可以像某地人社局那样,建立备案和抽查机制,开通投诉渠道,去年当地就处理了12起工龄工资纠纷,帮员工补发了28万元。
而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既要理解企业的发展压力,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合理权益。工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不是唯一的资本,持续成长才是永远的底气。
干20年不如新人多挣300,这样的委屈不该继续存在。你所在的企业工龄工资是怎么算的?有没有遇到过收入倒挂的情况?那些让老员工暖心的薪酬制度,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想法。
来源:霸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