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背后的中国战疫史诗:毛主席为何因“小虫”夜不能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21:37 1

摘要:1958年7月1日清晨,中南海的晨光刚刚爬上窗棂,一夜未眠的毛泽东挥笔写下“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豪迈诗句。这两首后来题为《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诗作,并非即兴之作,而是一位领袖对千万民众疾苦的深切牵挂,更是一场持续八年的全民战疫迎来曙光的真实写照。

1958年7月1日清晨,中南海的晨光刚刚爬上窗棂,一夜未眠的毛泽东挥笔写下“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豪迈诗句。这两首后来题为《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诗作,并非即兴之作,而是一位领袖对千万民众疾苦的深切牵挂,更是一场持续八年的全民战疫迎来曙光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送瘟神

多年来,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乏误传,有人说它写于1956年的广州视察途中,有人将其与其他疫病防治混淆。今天,我们循着权威史料的足迹,揭开这首诗背后那段“党领民战疫、科技破难关”的壮阔历史,读懂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首次伟大胜利。

一、千年瘟神:啃食华夏的“隐形敌人”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在诗中写下的凄惨景象,并非文学夸张,而是20世纪中叶中国疫区的真实素描。这种让“华佗无奈”的“小虫”,正是肆虐华夏2000余年的血吸虫。

建国初期的普查数据触目惊心:全国12省(市)的350个县沦为疫区,1100多万人被病毒缠上,1亿多人口生活在感染阴影中。在江西余江县白塔河畔的蓝田村,民国38年的县志记载着更具体的惨剧:竹院村18户人家竟有19个寡妇,78口人中有65人患上“大肚子病”——血吸虫病导致的肝脾肿大让患者腹部 隆起如鼓,最终在痛苦中衰竭而亡 。当地流传的民谣更是道尽悲凉:“蓝田畈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二人扛,不好一人驮”,曾经的鱼米之乡变成了“棺材田”遍布的绝境。

上海青浦县的灾情同样严峻。1951年,青浦县血防站五人小组在任屯村调查发现,当地青年血吸虫感染率常年超过50%,14年间有4年因疫情严重无法征兵,8年未能完成征兵任务 。“条条河沟有钉螺,家家户户有病人”的俗语,成为长江中下游疫区的共同记忆。

血吸虫病患者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疫病不仅吞噬生命,更摧毁着民族根基。毛泽东在诗作后记中痛心疾首地指出:“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一个或者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 。这位经历过无数战火考验的领袖,首次将一种“小虫”与帝国主义侵略相提并论,足见其对民众疾苦的切肤之痛。

二、八年攻坚:从杭州号令到余江捷报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诗句中的无奈,恰恰反衬出新中国消灭血吸虫病的艰难与伟大。这场战疫的起点,始于1950年一封来自上海郊县农民的求助信。

(一)领袖的牵挂:把灭疫当政治任务

1950年夏天,上海青浦县任屯村的农民带着满肚子的绝望找到乡政府,他们中有人腹大如鼓无法劳作,有人全家患病无米下锅。这份带着血泪的求助信最终送到毛泽东案头,他当即提笔批示:“血吸虫病危害甚大,必须着重防治”,并立即派医疗队进驻青浦疫区 。

这场“持久战”的关键转折发生在1955年11月的杭州。在讨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会议间隙,毛泽东特意电召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赶来汇报血防工作。当听到“缺乏理想治疗药物”“灭螺任务艰巨”等难题时,他斩钉截铁地提出解决方案:“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研究更有效的防治药物;要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是不行的,要使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

这次会议上,中央正式成立血吸虫病防治九人小组,确立“加强领导,全面规划,依靠互助合作,组织中西医力量,积极进行防治,七年消灭血吸虫病”的方针。毛泽东特别强调:“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1956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更是向全国发出动员令:“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 。

(二)科学的突破:中药里的“灭疫利器”

“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毛泽东在诗作后记中总结的这一经验,在科研战场上得到充分印证。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面对血吸虫病这一“千年难题”,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中医药。

北京医学院的楼之岑院士(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老师)带领团队率先攻关,从数百种中草药中筛选出有效成分。他们通过反复实验证明,中药半边莲对血吸虫病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关键武器。年轻的屠呦呦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投身这场科研会战,她参与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成果,为后来的青蒿素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

在上海,著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带领团队扎根青浦疫区,摸清了“钉螺—粪便—水源”的传播链条,提出“环境改造为主、药物杀灭为辅”的灭螺策略。这一科学方案后来在全国推广,成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核心技术支撑 。

血吸虫病患者

(三)全民的战斗:锄头下的“灭螺奇迹”

1956年春,余江县委响应中央号召,制定“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的灭螺规划。在蓝田村,19岁的刘金元放弃参军机会,留下来带领村民打响灭螺战。这位后来被称为“血防老支书”的带头人,发明了“开新填旧、土埋灭螺”的土办法——把钉螺密布的老沟渠填平,按“田成方、渠成网”的标准开挖新沟渠,让钉螺失去生存环境 。

“最累的时候,白天挖新沟、填旧沟,晚上还要抽水干塘,肩膀磨出血泡就垫上布条继续干”,亲历者宋接福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眼眶泛红。在余江,两年时间里群众投工投劳数百万个,改造沟渠数千公里,硬是用锄头和扁担改变了疫区的地貌 。

这场全民战役在上海青浦同样惊心动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浦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灭螺运动,每次都有十多万劳力参战。青年男女组成“血防队”,在河沟田塘边挥锹铲土、喷洒药剂,累计消灭钉螺面积达24753万平方米。为切断传染源,村民们还自发建立粪便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清洁员,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坚持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在第七版刊发长篇报道《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向全国宣告这个千年疫区率先实现“无螺、无病人、无病畜”的奇迹。正是这则捷报,让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在7月1日清晨写下了那两首传世诗作。

三、诗句解码:从“萧疏”到“春风”的时代跨越

《七律二首·送瘟神》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从“千村薜荔”的悲凉到“春风杨柳”的生机,浓缩了一场改天换地的民生革命。每一句诗的背后,都藏着足以改写历史的细节。

(一)“千村薜荔人遗矢”:疫病肆虐的血泪记忆

“人遗矢”三字看似通俗,实则用了廉颇晚年“一饭三遗矢”的典故,精准描绘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身体虚弱、大小便失禁的惨状。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真切的诗句,源于他对疫区的长期关注。

1951年3月,毛泽东专门派人赴余江调查疫情,当得知当地“孕妇患病流产、儿童发育畸形”的情况后,当即要求“所有疫区党委都应效法进行调查” 。在1957年的国务院会议上,他拿着卫生部的疫情报告逐一询问各省进展,甚至能准确说出某个县的患者数量。这种对民生疾苦的精准把握,让诗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二)“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力量的生动赞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首诗的开篇骤然转向明快,歌颂的正是全民战疫中迸发出的人民伟力。在余江,曾经的“寡妇村”蓝田村逐渐恢复生机,村民们开垦荒地种粮,粮食亩产从过去的“一箩”提升到后来的1100斤。刘金元带领村民兴建的小型水电站,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让村里用上了电灯 。

上海青浦的变化同样振奋人心。到1983年,青浦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曾经因疫情无法征兵的村庄,陆续有青年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为纪念这场胜利建成的任屯血防陈列馆,至今保存着当年的灭螺工具、患者病历和群众奖状,成为“人民战争”的活化石 。

毛泽东在诗中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描绘这场全民战役的壮阔景象,而现实比诗句更加震撼。诗作发表后,全国掀起新的灭疫高潮,两年内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430余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末,曾经肆虐12省的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无数“萧疏”的村庄重现炊烟,数百万患者重获新生 。

(三)“纸船明烛照天烧”:制度优势的集中彰显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结尾化用民间送瘟神的习俗,却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毛泽东在诗作后记中明确指出胜利的关键:“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

这种“党委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模式,正是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雏形。在血防工作中,农业部门负责改造农田水利,卫生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宣传部门普及防疫知识,共青团、妇联组织群众参战。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中国在经济困难的年代,创造了远超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成就。

四、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送瘟神”启示

1958年10月3日,《七律二首·送瘟神》在《人民日报》发表,迅速成为全国灭疫斗争的精神旗帜。60多年过去,这首诗承载的精神内核,依然在守护着人民健康。

在余江蓝田村,刘金元退休后依然奔走在传播血防精神的一线。他连续数十年到中小学讲课,教孩子们吟唱诗作、了解历史。女儿刘珍琴受父亲影响,成为血防纪念馆的讲解员,父女两代人接力守护着这段记忆。如今的蓝田村,早已看不到当年的荒芜,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房屋、丰产的良田,曾经的疫区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地” 。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血吸虫病防治中形成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后来被应用到鼠疫、疟疾等传染病防控中。楼之岑、屠呦呦等科学家在血防研究中积累的经验,为青蒿素等重大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的战疫模式再次显现威力,正是对“送瘟神”精神的当代传承。

2021年,余江血防纪念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参与新冠疫苗研发的科研人员。在“纸船明烛照天烧”的诗句展板前,一位研究员写下感言:“从消灭血吸虫到抗击新冠,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信念,是众志成城的力量”。

结语:一首诗里的民生初心

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根本在于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实践。从1950年关注农民求助信,到1958年为捷报夜不能寐,领袖与民众的情感始终同频共振。

今天的我们重读这首诗,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成功的疫病防治战,更是一个政党带领人民改写命运的伟大历程。那些在灭螺战场上磨出的老茧,那些实验室里熬红的眼睛,那些诗句中蕴含的深情,共同铸就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基因。

正如余江蓝田村的村民所说:“毛主席的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我们心里的。”当曾经的“棺材田”长出金稻,当“寡妇村”变成幸福村,这首诗早已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见证中国民生巨变的活历史。而它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必将在守护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永远传承下去。

来源:方寸说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