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国牺牲后,妻子张博守寡六年改嫁,再婚丈夫遵守誓言宠其一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21:36 1

摘要:那时候,她几乎已经无法独立行走,连最简单的生活起居都要靠保姆照料。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5年冬天,张博被正式复员。

那时候,她几乎已经无法独立行走,连最简单的生活起居都要靠保姆照料。

屋里炉子老是生不起来,饭也做不好,常常是一锅夹生的米饭,锅边还挂着冰霜。

可没人怪她。

老邻居都知道,她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消息那天开始,就变了——变得沉默、虚弱、像是一下子老了二十岁。

谁能想到,她原本是个爱笑爱说话的南方姑娘。

年轻时在军队文工团工作,唱歌、跳舞、读诗都拿得出手。

她和蔡正国是在延安认识的,那时候他已经是团级干部,沉稳可靠。

两人结婚那年,正好是抗战胜利。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的结合算得上是一种“革命伴侣”的典范。

可惜好景不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蔡正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副军长,随军入朝。

当时张博刚生了小儿子,原本打算探亲过去团聚。

结果一纸公文打断了一切计划。

蔡正国在龟城一带遭遇敌军空袭,牺牲时年仅44岁。

噩耗传来那天,她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

送殡那天,她站在追悼会讲台上,几次晕倒。

可还是坚持发了言,说要好好抚养孩子,继续为国家工作。

她那时候是真这么想的。

可是生活没有给她机会。

不久之后,家里发生了第二次打击。

她和蔡正国的长子蔡四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身亡。

那时候她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整天流泪,晚上谁劝都没用。

情绪崩溃过几次,后来发展成了精神性疾病。

身体也越来越差,连单位都不得不安排她提前复员。

接下来的六年,她一个人带着小儿子蔡小东过日子。

靠着烈属抚恤金和组织照顾,日子勉强能过。

但她几乎不出门,也不接待客人,整个人就像封闭在一间时间停滞的屋子里。

组织上其实早就注意到她的情况。

六年后,单位找她谈了话,说她的情况不适合再一个人过下去。

介绍了一个人——董凤奎,军区医院的政治委员,老八路出身,人品过硬,年纪也合适。

张博开始是拒绝的。

她说:“我不是个完整的人了。”可后来,她还是答应了。

他们的婚礼没有红毯,也没有宾客。

那天清晨,两人带着孩子,提着供品去了蔡正国的墓前。

董凤奎站在墓碑前,穿着军装,笔挺挺的。

他举起右手,说:“蔡副军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她,照顾好您的孩子。

这不是客套话。

从那天起,他确实把话说到了心里。

说起来,张博那时候连炉子都不会烧。

南方人嘛,没怎么接触过北方的煤炉子。

每天早上她起来折腾半天,烟呛得满屋子都是,饭也来不及做。

董凤奎就饿着肚子去上班,回来还笑着说:“今天外边馒头真硬。

缝衣服、做饭,全是他来。

蔡小东的乒乓球拍要缝个布套,张博不会,董凤奎下班回来蹲在地上慢慢缝。

他从不抱怨,也从没让张博再去领烈属补贴。

他说:“这个家,我来负责。

更难得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孩子。

他跟张博说:“我就把小东当亲儿子带。”蔡小东从小就跟着他姓,一直到18岁才知道生父是谁。

他那时候正准备军校毕业。

知道真相后,他问父亲能不能改回本姓。

董凤奎点头,说:“你该回去,他是你的父亲。

那天蔡小东改了名字。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叫他董小东。

有一次,小东吵着要参军。

张博坚决不同意,抱着他说:“我已经失去你爸爸和哥哥,你不能也走。”两人吵了一架。

最后董凤奎回家做主。

他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去吧。

你爸会为你骄傲的。”结果小东坐上军车后回头一看,发现父亲骑着自行车跟了好几公里。

很多年后,蔡小东回忆起这段往事,一直说:“我这辈子有两个父亲,一个给了我血,一个给了我命。

晚年时,董凤奎得了骨癌。

病情恶化得很快。

可他最焦虑的事不是病痛,而是工资政策。

他反复找旧文件,查抚恤相关规定。

儿子问他:“爸,你找这个干嘛?”他只说了一句:“以后她一个人,不能没着落。”

1979年冬天,董凤奎去世。

他没留下遗嘱,只留下一摞工资政策说明和一封信,信里写着:“她是个好人,你们要记得。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资料汇编》,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革命烈士英名录(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蔡正国烈士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档案馆,档案编号:1950-KOR-050-001

张博口述历史整理,《口述·她们的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董凤奎烈属优待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北京军区政治部老干部办公室内部资料,1985年

来源:小陈趣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