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到11月10日,把豌豆蚕豆丢进地里,来年能多收十斗,错过这几天,种子在土里睡一冬,春天只能收一把草。
10月20日到11月10日,把豌豆蚕豆丢进地里,来年能多收十斗,错过这几天,种子在土里睡一冬,春天只能收一把草。
老农谚把日历撕得只剩十一天,不是吓唬人,是把几十年的赔本账算成一句话。
张叔去年立冬后才下地,蚕豆出苗率不到三成,春天跑农资店买补苗药,多花的钱够买两百斤豆子,他蹲在田埂上抽烟,烟灰落在稀稀拉拉的苗根上,像给失败上坟。
温度表不会说谎,15到20摄氏度的白天,夜里土壤还能保住12度,种子吸水后七天破皮,十天露白,根往下扎两厘米,刚好躲过十一月底的第一次寒潮。
再晚一周,夜里降到8度,种子在泥里泡成哑弹,发芽率拦腰砍,来年开花少一半,结荚瘦得像牙签。
有人迷信“南方暖和,拖几天没事”,把农谚当北方专利。
广东惠州农科站去年做对照,10月25日播的豌豆亩产干籽四百三十斤,11月15日播的亩产三百斤,差的一百三十斤按市价多卖三百九十块,够给老人交一年新农合。
光照缩短是隐形杀手,冬至后每天少两分钟光,幼苗少一片真叶,光合账少算一成,别小看这一成,病虫害来时,壮苗能扛,弱苗直接躺平。
选种泡种看起来是小事,却是老农谚没写明的暗线。
温水泡六小时,种子吸水增重三成,酶活提高一倍,发芽势从七十五拉到九十五,别省这六小时,省了就等于把十斗收成倒进沟里。
翻地撒粪也不是随便扬两把,一亩两千斤腐熟羊粪,氮磷钾总和抵一袋复合肥,还能让土壤疏松两度,根瘤菌繁殖快一倍,免费固氮,等于地里多养一群不要工钱的雇工。
播种深度三厘米,是鸟嘴和泥缝的博弈。
两厘米,麻雀一啄一个准;五厘米,豌豆顶土费劲,出苗率掉一成。
老农不量尺子,用食指第一节比,指节刚好三厘米,量完顺手抹平,鸟看不出痕迹。
行距三十厘米,是给锄头留路,也是给风留道,病害湿度降一成,打药次数少一次,省下的工钱够买两包烟。
农谚说“霜后种豌豆,一斗得十斗”,有人只听前半句,忽略“霜后”是霜降后不是霜冻后。
霜降是节气,霜冻是灾害,差一个字,温度差十度,种子从活物变尸体。
老祖宗没有气象局,靠眼睛看露水,看地皮裂不裂,看蟋蟀叫不叫,把误差压到三天以内,现在手机天气一翻就有,再种错,只能怪自己手比脑子快。
有人把农谚当“土办法”,把实验室数据当“科学”,其实数据只是给农谚做注脚。
省农科院做过三年多点试验,把播期、密度、施肥量做成模型,跑出来的最优区间就是10月20日到11月5日,误差不超过五天,和老农谚重叠九成。
科学家在论文里写“适宜播期”,老农在田埂上说“霜降立冬间”,一句话省下三页纸,这就是效率。
错过十一天,不是少收几斤豆,是把一整季的土地租金、人工、化肥、农药全打水漂。
一亩地成本一千二,少收三百斤豆子,等于一斤豆子倒贴四块,这账不用计算器,村口小卖部老板都能一口报出。
有人想“明年再来”,土地不等人,一季荒,两季荒,荒到承包合同到期,村里把地收回去,再想种,得去竞标,价高者得,那时候流的汗是后悔,不是雨水。
老农谚还能用多久,取决于还有多少人愿意蹲在地头看土。
年轻人把种子丢给无人机,设定程序就进城打工,无人机不会看露水,不会听蟋蟀,它只认GPS坐标,温度传感器坏了,它就瞎飞。
到那天,农谚真成了“老话”,不是它失效,是使的人没了。
土地不会记仇,它只认结果,种对了收十斗,种错了收草籽,千年不变。
霜降已经过去,你家地翻了吗,种子泡上了没,还是准备再刷一天手机,等“立冬”两个字跳进日历,才想起田里还空着?
来源:分秒必争风声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