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文献解读 | 为什么补了维生素D,身体一点也没有变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8:22 1

摘要:这几年,维生素D的热度可以说是一路飙升。无论是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还是在各个健康养生的社群里,到处都能听到它的名字。

这几年,维生素D的热度可以说是一路飙升。无论是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还是在各个健康养生的社群里,到处都能听到它的名字。

大家都说,它能强健骨骼、提升免疫力、改善代谢、保护心血管,甚至影响情绪和认知,听起来几乎是个万能补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补维生素D——每天吃、坚持吃,但过了一段时间,很多人却发现:

其实,这些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在今年1月,《Nutrients》(《营养素》期刊)发表了一篇重磅综述,团队梳理了全球过去 20 年的数据,证实维生素D不是智商税,它在免疫、代谢、心血管及认知等方面都非常有用。

但要想达到这些好处,必须要把身体里的维生素D水平(血清 25 (OH) D 浓度)提升到一定的范围,身体才能获得明显的保护和改善。

简单说就是:浓度没跟上,补了也白搭

那维生素D水平达标后,会给身体带来哪些益处?到底该怎么补,才能避免 “白补”?接下来就对照着这篇综述,详细说说。

维生素 D:循证健康益处与人群指南建议

英文原题

Vitamin D: Evidence-Based Health Benefi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pulation Guidelines

期刊 & 发表时间

《Nutrients》营养素期刊,2025年1月

研究方法

本文是系统性综述,整合了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机制研究等多种类型证据;

研究对象覆盖全球多个人群,包括美国、中欧、伊朗、加拿大等;

干预方式以维生素D₃补充为主,剂量涵盖每日600IU至10000IU,部分研究采用每周/每月大剂量(如 60000 IU / 月)。

对照组多为安慰剂组或未补充组,部分研究允许对照组摄入600-800 IU/天的维生素D(基于传统指南建议)。

根据团队整理的研究,维生素D的作用范围包括:心血管、神经、代谢、免疫、生殖、肾脏健康等等。

我们一个个来看: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 “头号杀手”,光美国每年就有超过90万人死于这类疾病,比如冠心病、中风、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维生素D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很全面。它能帮身体调节钙的平衡,还能影响心脏细胞的基因活动,让心脏收缩更有力,减少心脏变大、血管变硬变窄的风险。

英国有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找了1.95万名有高血压的成年人。结果发现,只要他们血液里的血清25(OH)D浓度在10~20ng/mL,或者低于10ng/mL,那整体的死亡风险就会更高。

而补充大剂量的维生素D,能进一步降低死亡风险。

加拿大还有项研究,共8155人参与。参与研究的人,每天平均补约 5200IU 的维生素D,吃了一段时间后,血液里的维生素D水平就从35ng/mL升到了45ng/mL。

等过了一年再看,超过七成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恢复正常了,尤其中年人,效果最明显。

血液里维生素D的水平越低,中风的可能性就越高。

综合了多篇长期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血液里维生素D浓度超过30ng/mL的人,中风风险比浓度低于20ng/mL 的人,要低30%到50%。

而且研究人员发现,跟踪观察的时间越久,维生素D对预防中风的保护作用就越明确。

补充维生素D还能改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提高 “好胆固醇”(HDL-C)的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和收缩压,对整体代谢健康都有好处。

如今,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了,像高尿酸、2型糖尿病等等,其实都和身体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绝对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不仅患病人数多,前期还容易被忽视。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可能引发神经、血管等多方面的并发症,给健康带来长期影响。

而维生素D对控制糖尿病是有帮助的,它的核心是能改善 “胰岛素抵抗”,帮身体更好地合成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转运,让细胞更顺利地吸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就发现,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达到 40-50ng/mL 的人,从糖尿病前期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风险能减少一半,而浓度超过50ng/mL 的人风险,则会降低得更多。

对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每天补点维生素D,把血液里的25(OH)D浓度维持在40ng/mL以上,是降低糖尿病风险的靠谱办法。

还有丹麦一项纳入22.2万人的研究,研究人员拿血液中 25 (OH) D 浓度20ng/mL当参考标准,情况很明确:

如果浓度降到约4ng/mL,得糖尿病的风险会变成2倍;反过来,要是浓度能升到约40ng/mL,风险会降到0.55倍,相当于直接减半。

25 (OH) D 浓度和患糖尿病风险示意图

慢性肾脏病是肾脏长期受损、功能衰退所致:最常见的是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没控制好。此外,肾脏自身慢性病变、长期吃伤肾药或尿路反复梗阻、遗传(如多囊肾)也会引发。

从全球来看,2017年大概有8.44 亿人受慢性肾脏病困扰,而且这一年里,全球4.6%的死亡都和这种病有关。

慢性肾脏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比如血管钙化、心衰),维生素D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健康有帮助,甚至能提高生存率。

它主要是通过 “维生素 D 受体” 发挥作用,能减少心脏变大、血管硬化钙化、血液凝结等问题,还能调节免疫力、降低某些激素(比如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这些都能帮患者减少死亡风险。

有一项针对3230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研究,跟踪了他们平均 6.2 年。结果发现,维生素 D 水平不足(20-30ng/mL)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缺乏的人低 17%,心血管死亡风险低 13%。

而维生素D充足(≥30ng/mL)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缺乏的人低 25%,心血管死亡风险低 23%,效果很明显。

维生素D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特别重要,主要靠两种途径保护我们的免疫系统。

· 直接对抗病原体

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能和体内的 “维生素 D 受体” 结合,增强身体里 “抗菌肽” 的活性。这种物质不仅能杀死结核杆菌,还能灭活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

· 调节免疫平衡

调节免疫细胞(T 细胞)的平衡,促进能维持免疫稳定的细胞生长,同时抑制会引发过度炎症的细胞(Th1、Th17 细胞),从而降低病毒感染后出现 “细胞因子风暴” 的风险 (这种风暴是免疫细胞过度活化导致的全身性炎症,可能造成多器官损伤,危及生命)。

2020年就有研究提出,补充维生素D能降低新冠风险,后续数据也进一步证实: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高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都更低,住院率也会下降。

这个结论和过去人们观察到的情况能对上,1918-1919年美国流感大流行时,那些日照里 UVB(就是帮身体造维生素 D 的那种紫外线)比较强的地方,流感导致的死亡人数比例会低不少。

维生素D还可能降低儿童病毒性疾病风险。

过去没广泛用疫苗时,麻疹、腮腺炎这类病毒病,冬末春初最容易高发。

中纬度地区又冷又干,天冷会让呼吸道血管收缩,降低抵抗力,孩子身体里的维生素D浓度也最低,而维生素 D 能帮身体产生抗菌物质,增强防御。

所以让孩子把维生素D补起来,或许能减少冬春季病毒病的发生。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简单说就是长期影响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毛病,不是感冒那种短期好的,而是会持续很久甚至反复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 COPD)就是其中一种。它常见的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严重的时候就连日常活动都会觉得呼吸困难。

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维生素D水平越高的人,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尤其是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方面,效果很明显。

首先看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研究,研究人员对参与者跟踪了平均12.3年。结果发现,血液里维生素D浓度低于12.7ng/mL的人,比浓度在20.7-25.8ng/mL的人,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高23%,因为这种病而死亡的风险更是高出57%。

除了国外的研究,中国也有相关研究能支持这一结论。国内某医院做过一项研究,对比了10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和202名健康人。

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维生素 D 浓度明显比健康人低,他们体内的炎症指标(CRP、TNF-α、IL-6),也比健康人高很多。而且病情越严重,这些炎症指标的数值就越高。

这就说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把维生素D补起来,或许可以减轻体内炎症反应,甚至对辅助改善病情、缓解和炎症相关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身体免疫系统 “出错”,攻击自己身体组织导致的病,维生素D在治疗这类病上也有效果。

比如有个 “科英布拉方案”,就是在严格监测下,给患者用高剂量的维生素 D3(通常每天超过35000 IU),这种方案在保证钙代谢和肾功能安全的前提下,能调节免疫力,改善自免疾病的病情。

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招招募25971名参与者,跟踪随访了大约5.3年。

发现每天补充2000IU的维生素D3,能显著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几率。这项研究还发现,补充Omega-3脂肪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

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可能是先有维生素D缺乏,才导致了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不是疾病导致了缺乏。

所以,把维生素D水平拉起来,说不定就能从源头帮身体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是很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维生素D能从多方面保护大脑健康,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上也能帮上忙。

它能改善人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对身体虚弱、年龄大的人效果更明显;还能通过调节脑部炎症等方式,减缓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

研究纳入了一篇重量级的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它直接证实了维生素D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风险。

因为研究这两种病时,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不好做(要随访多年、难观察结果),所以这项研究结合了之前的长期观察和机制研究,成了目前证明 “维生素 D 水平影响患病风险” 最靠谱的证据。

另外,通过分析生物系统里的“Hill因果关系标准”,也进一步明确了:维生素D水平越高,得痴呆、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就越低,这不是偶然的关联,而是真实存在的因果关系。

*Hill 因果关系标准:一套判断 “两个事情之间是不是真的有因果关系” 的科学准则

2020年,全球估计有1930万例癌症病例和1000万例癌症死亡病例。

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和女性乳腺癌。

目前已经有充足证据能证明,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降低癌症发病几率,同时还能减少因癌症导致的死亡。而且针对不同癌症,维生素D的保护作用都有具体数据支撑:

比如结直肠癌,血液里维生素D浓度每升高 10ng/mL,女性的患病风险就能下降 19%,男性也能降低约7%;

再看乳腺癌,两项随机对照试验和大型人群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高于60ng/mL 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比低于20ng/mL的人降低约80%。

有超过2.5万人参与的研究显示,每天补充2000IU维生素 D,5年后总体癌症发病率虽然没明显变化,但晚期癌症风险下降了约17%。

并且,那些体重正常的人(BMI<25),风险降幅高达38%。

这就说明,代谢良好的人,吃维生素D能得到更明显的保护效果。

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和骨矿化非常重要,它能帮身体吸收钙,让骨头更强健,还能预防 “佝偻病” 这种儿童常见的骨骼疾病。

有研究汇总分析发现,补充维生素D能让股骨颈、腰椎、全髋这些关键部位的骨密度增加,让骨头更结实。

除了骨骼,维生素D对口腔健康也有帮助。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对照试验发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 D,能让蛀牙的发生率减少大约50%。

而且维生素D水平越高,牙周炎这种口腔炎症的情况就越轻。

维生素D对孕期健康特别重要,不仅能帮胎儿正常发育骨骼,还能降低孕妇得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以及宝宝早产的风险。

伊朗曾做过一项关键研究,专门验证孕期补充维生素 D 的好处:研究选了两家医疗中心的 900 名孕妇,其中一家中心的800名孕妇补充了维生素 D,另一家中心的孕妇没补充,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血液中维生素 D 浓度在10-20ng/mL 的孕妇,补充后妊娠期糖尿病和早产风险没明显变化,但先兆子痫风险降低了一半。

而浓度低于10ng/mL的孕妇,补充后效果非常显著,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早产的风险都降低了约70%。

说明孕期维生素D浓度越低(缺乏越严重),越需要注意补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保护作用,减少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风险。

另一项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免费给1000 多名孕妇补充维生素 D。

结果发现,维生素D浓度能超过40ng/mL的孕妇,早产的概率比浓度低于20ng/mL 的孕妇低了59%;

就算浓度在20到30ng/mL 之间,早产概率也能降低47%。而且不管孕妇是哪个种族、哪个民族,这个结果都差不多。

另外,对新生儿来说,充足的维生素D还能帮助预防营养性佝偻病(骨骼发育不良)和其他发育问题。

既然维生素D的好处这么多,那血液里的 25 (OH) D 浓度到底多少才够用?

*血清 25 (OH) D 浓度:血清中25 - 羟基维生素D的含量,它是临床评估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金标准指标。

其实没有统一标准,但不同需求对应的 “有效浓度” 差别很大,比如单想保护骨骼、预防慢性病,或是想增强抵抗力,需要的浓度完全不一样。

这是维持骨骼强度和神经肌肉功能的最低标准。

低于这个数值,儿童可能得佝偻病,成人可能得骨软化症;研究还显示,65 岁以上人群的肌肉相关问题(比如跌倒、肌少症),和浓度<20ng/mL 的相关性很高,缺乏会让这类问题发生率显著升高。

如果想预防心血管疾病、2 型糖尿病这类代谢性疾病,得把浓度提到 30ng/mL 以上。

研究显示,超过这个数值后,全因死亡率能降20%-30%,2 型糖尿病风险降 15%-25%,相当于给代谢系统加了一层 “防护盾”。

到了这个浓度区间,对癌症、自身免疫病的保护作用会显著增强。

比如结直肠癌,浓度从20ng/mL升到40ng/mL,女性累计患病风险降 28%;

自身免疫病方面,浓度>40ng/mL时,多发性硬化症风险降35%,类风湿关节炎风险降 38%;

新冠感染方面,浓度>50ng/mL的人,感染风险降 50%、住院风险降 36%,亚裔、黑人这类基线缺乏率高的人受益更明显。

想知道自己的血清25(OH)D浓度到底在多少范围内,可以直接去医院做个测验,大多数医院都能测,几十块钱就能搞定,很方便。

拿到结果后,对照着上面的三个浓度区间,就能知道自己当前的水平;要是没达到你理想的目标范围,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维生素D补起来。

想要达到上面我们说的区间范围,研究里也给了明确的方法和剂量,照着做就行:

直接吃补剂是提升体内维生素D水平最快的方式,尤其是缺得比较多的人。

· 普通需求

每天补2000 IU的维生素D3,坚持一段时间,多数人能达到30ng/mL的 “及格线”。

· 想补到研究里的理想线

如果想达到40-70ng/mL,每天可以补4000-6000 IU,按这个剂量补很安全。

· 特殊情况

比如有耐药性偏头痛、牛皮癣的人,或者本来就有基础病的人,可能需要更高剂量。

晒太阳是身体自己合成维生素D的主要方式,但具体能够合成多少,取决于你所在的地理位置,阳光的强度,你穿衣服的多少,暴露在外的皮肤面积,以及晒太阳的时长等等。

不过要注意:冬天北方阳光弱,就算晒了也合成不了多少维生素D;夏天涂防晒霜也会挡住紫外线,影响合成。

所以别指望单靠晒太阳补够维生素D,尤其是秋冬,还是得搭配补剂。

有些人群因为身体状况或生理特点,对维生素 D的需求会比普通人高,补的时候得多注意。

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率随年龄显著下降,肠道吸收能力也会变弱,而且代谢需求更高。

肥胖人群的维生素D容易被储存到脂肪组织,血清 25 (OH) D 浓度通常更低,所以需要比正常体重者补充更高剂量。

深色皮肤人群维生素D缺乏率要显著高于浅色皮肤人群,这可能是皮肤中的黑色素会阻碍 UVB(紫外线B段)合成维生素 D,所以需要更高的补充剂量。

另外,像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女性,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本来就容易偏低,或者因为疾病影响等等消耗更快,也要注意加大剂量补充。

知道大家补充维生素D的时候会有一些疑问,我也给你们整理出来了:

不会,维生素D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成分,全球维生素D中毒的人是少之又少。

国际上研究VD的一些专家,在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时候,会通过使用大剂量VD,将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提升到150ng/ml甚至200ng/ml以上,患者的自身抗体会快速下降,病情能够出现明显的好转。

鸡侠本人在刚刚始补充D3改善自免问题的时候,也曾经每天50000IU,持续补充了几个月,检测发现25-羟基维生素D达到了160ng/ml,并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血钙、甲状旁腺激素等也都是正常的。

而且研究也明确说了,高钙血症(比如恶心、乏力这些副作用)通常不会在150ng/mL以下表现出来。按推荐的每天2000-6000IU补,也很难超过这个数,放心。

建议先去检测。

很多人觉得 “我晒了太阳就够了”,但实际检测后发现还是缺维生素D,晒太阳的作用非常小

比如到了冬天,哪怕在南方中午晒 1 小时,紫外线强度也不够,根本没法让浓度达标;要是在北方,冬天晒再久效果也微乎其微。

喝牛奶也补不了多少,如果单靠喝牛奶,想补到每天800IU,得一次性喝 3-4 杯。想补到30ng/mL 以上,喝的量就更多了。这对大部分人来说,要么喝不下,要么乳糖不耐受,根本没法靠这种方式补够,显然不现实。

很多人看到瓶子上写着“D2”、“D3”,甚至在医院拿到过“骨化三醇”“阿尔法骨化醇”,就容易搞混:

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吃哪一种效果更好?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来自植物来源,活性较低,人体利用效率不高,半衰期短;

维生素D3(胆钙化醇)

是人体皮肤在阳光照射下自然合成的那种,也是最常用、最安全有效的补充形式;

阿尔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

是体内维生素D经过肝脏、肾脏“激活”后的活性形式,属于处方药。

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体内转化”。维生素D3是原料型,需要身体自行转化为活性形式。而骨化三醇、阿尔法骨化醇已经是活性型,直接起效,但风险更高。

活性型维生素D会显著增加钙吸收,如果使用不当,容易导致高钙血症(出现恶心、乏力、心律不齐等症状)。

所以,骨化三醇、阿尔法骨化醇只能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是给肾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特殊患者使用的。

普通人日常补充,选维生素D3最合适,安全、吸收率高,而且价格便宜,也容易长期坚持。

这是大家在补维生素D时最常见的疑问之一。很多人听说“补VD一定要配镁、配K2”,但到底是不是必须?其实要分开看:

因为维生素D在体内需要经过两次“激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这两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镁。

如果体内镁不足,即使你每天补D3,血液水平也可能迟迟上不去。

研究显示,长期缺镁的人补维生素D,效果会明显变差。

而现代饮食中镁的摄入普遍偏低(精米精面、加工食品多),所以补充D3时适当搭配镁是非常有必要的。

K2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把钙“送”到骨头里,减少钙在血管壁的沉积。如果维生素D补多了,而K2不足,就可能导致钙分配失衡。

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人群更建议搭配补充K2:

如果你只是日常保健、维生素D剂量不高,可以先专注把维生素D水平补上,再根据检测结果和身体情况考虑是否搭配K2。

如果你平时维生素D剂量补得比较高(每天10000IU 以上),那就建议搭配K2,来平衡钙代谢、保护血管,也能预防VD过量中毒。

所以,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天天在补维生素D,身体却没啥感觉,指标也始终上不去?它是不是所谓的“智商税”?

答案也很清晰了——不是维生素D没用,而是你补得剂量太低了。

很多人按照标签上“每日400~800 IU”的建议量服用,最多只能避免严重缺乏。想让维生素D真正发挥免疫、代谢、心血管等方面的作用,至少要让血清 25(OH)D 水平达到40-70ng/mL,甚至更高。

当然,维生素D不是万能药,它不能替代治疗。但从机制和研究证据上看,它是一种最基础、最低成本、但最容易被忽视的营养素。

每天几毛钱的投入,就能帮我们维持代谢、保护骨骼、增强免疫力、稳定情绪等等。

像我们的【IDN维生素D3】,一瓶360粒,每次5000IU大剂量,一天一粒能吃一整年, 只要99块。

而且现在赶上双11活动,还可以叠加野兽消费券(满1600-160,满800-80,满300-30)和积分抵现,到手价更低。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买来试试。

后续你们有任何关于维生素D的问题,比如不知道该怎么补、怎么测的,也可以直接在社群里询问我们的营养教练,会提供免费、专业的指导。

另外,也想问问你:除了维生素D,你还想看哪些健康主题的研究解读?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下期或许就是你点名的内容!

内容 ✏️ 来源

徐🐟

内容 ⌨ 排版

徐🐟

本文💻设计

子路

来源:野兽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