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阳泉市规划设计院的一封联名请愿书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鲜红手印背后,竟是职工们六百多万薪酬被长期拖欠、单位资不抵债的残酷现实。一家承担公益职能的技术单位,为何沦落至此?是改制走偏,还是管理失控?
近日,阳泉市规划设计院的一封联名请愿书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鲜红手印背后,竟是职工们六百多万薪酬被长期拖欠、单位资不抵债的残酷现实。一家承担公益职能的技术单位,为何沦落至此?是改制走偏,还是管理失控?
阳泉市规划设计院名字听着“高大上”,实际原先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简单说,它不该以赚钱为首要目标,而该为城市发展“保驾护航”——比如规划学校绿地、保护历史建筑、守住生态红线。可如今,这里的职工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
有网友犀利评论:“公益单位活成乞丐,到底是缺钱还是缺良心?”
更讽刺的是,工作群里项目中标时一片“烟花庆贺”,工资条上却常年空白。职工透露,为了生存,某些项目不得不向甲方妥协:提高容积率、牺牲公共空间,甚至修改规划参数。“明知道影响采光,也只能低头。”一位规划师无奈道。
网友@城市观察者痛心道:“规划院向资本弯腰,最后埋单的是普通市民!”
2020年改制启动后,事业编制被核销,社保无人接手,千万元债务悬而未决。更离谱的是,主管部门一边要求单位“讲奉献”,一边切断经费支持。职工质疑:“这是改革还是甩包袱?”
有人调侃:“羊毛出在狗身上,最后猪来买单——这账算得真‘绝’!”
联名请愿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职工对公益底线的坚守。当规划师感叹“守不住规划底线”,当城市绿地悄悄变成商业楼盘,受损的是整座城市的未来。
正如一位匿名职工所说:“我们按下的不仅是手印,是这座城的良心!”
红手印能否唤醒沉睡的机制?阳泉规划院的困境,暴露的是公益单位在市场化浪潮中的定位迷失。改革不是甩锅,公益更非空谈。若连城市的“设计师”都自身难保,谁还能为我们守住绿地和文化遗产?
唯有让公益归位、让专业发声,红手印的焦灼才不会成为城市之殇!
来源:逆风的骑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