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济科技最新财报数据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17亿元,同比下降17.12%;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37.26%。这一数据背后,公司正经历业务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营收下降17%,净利润下滑37%,这家背靠同济大学的科技企业却在城市更新领域悄然布局,未来能否逆风翻盘?
同济科技最新财报数据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5.17亿元,同比下降17.12%;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37.26%。这一数据背后,公司正经历业务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然而,细读财报便会发现亮点——公司扣非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34.0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5亿元,同比大幅改善。这一反差揭示了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正在增强,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作为依托同济大学科技与人才优势的上市公司,同济科技正围绕"城乡建设与发展领域价值提升综合服务企业"的战略定位,在行业变革中寻求新的增长机遇。
01 财务表现:短期承压难掩经营质量提升
从表面看,同济科技的业绩指标确实呈现下滑态势。除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降,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53%,同比下降2.38个百分点。
公司的毛利率为13.98%,同比增长10.68%;但净利率为10.05%,同比下降24.94%。这一反差主要源于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当期资产减值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财报中更多细节指标反映出公司经营质量的实质改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的-3.16亿元提升至4.5亿元,同比增加7.66亿元,现金流状况大幅改善。
公司的合同负债较上年末增加43.38%至27.52亿元,预收款项/营业收入比值高达181.38%,显著高于往年同期,这一指标显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为未来收入确认奠定基础。
02 业务布局:"大全咨"战略打造全产业链优势
同济科技围绕城乡建设产业链打造了决策咨询、项目管理、建设施工、运营维护、投融资、数智赋能的"大全咨"业务布局。
这一布局使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链条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
工程咨询管理业务是公司的传统强项。2025年上半年,公司中标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苏州北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监理等重要项目。
公司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海外业务持续发力,中标阿拉木图哈中物流场站项目工程监理项目并保障项目三个月内从启动到交付高效达成。
在绿色施工业务方面,公司承接了杨浦区定海路街道154街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等民生工程,其中控江路501-515号(单号)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主体结构较原计划提前60天实现封顶,为160户居民2026年回迁新居奠定基础。
环保运营业务则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报告期内轻资产委托运营项目规模稳步提升,新中标普陀山生活污水处理委托运营项目,连续第三次获得连云港经开区西北组团污水处理厂项目委托运营资格。
03 行业机遇:城市更新与政策红利双轮驱动
2025年,建筑行业面临结构性分化,但同时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财政政策持续发力,赤字率升至4%,专项债扩容至4.4万亿元,叠加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投向基建、城中村改造及化债领域。
城市更新成为行业重要增长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达9.44亿人,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全面转向存量优化。
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作出了系统全面部署。
同济科技凭借其技术实力,已深度参与30余个城市更新项目。公司承接了上海市最大"两旧一村"改造项目——杨浦区凤南一村旧住房更新项目,该项目地处内环高架、地铁隧道与密集居民区形成的"三重夹击"复杂地带。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建材、建筑碳管理技术、装配式建筑快速普及,BIM技术、AI项目管理工具、虚拟施工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行业从传统物理模型向数字协同转型。这些趋势与同济科技的优势高度契合。
04 转型方向: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
面对行业变革,同济科技正积极推进绿色化、智慧化、国际化的战略转型。
在绿色化方面,公司在经营中积极落实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公司参与了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项目建设和运维,促进公司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绿色低碳智慧园区建设运维等方面的技术与服务的实践和推广。
公司开发的同济蟠龙里项目为超低能耗建筑,公司承建的杨浦区定海社区B3-1地块商品住宅项目作为杨浦区首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采用特殊的技术方案及节能材料,实现建筑能耗的大幅度降低。
在智慧化方面,公司成立数信技术部,统筹管理公司数字化战略的规划与实施。公司旗下天佑咨询研发的碳智慧管理系统,集碳数据采集、储存、分析计算为一体,助力客户实现碳数据的有效管理及分析决策。
在国际化方面,公司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拓展国际业务。公司的资质体系完善,子公司同济管理、天佑咨询均具备工程监理综合资质,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05 校企协同:"基金+基地+研究院+产业联盟"模式
同济科技紧密围绕 "区校科技成果应用战略平台" 的发展定位,积极把握区校企合作优势,围绕 "基金+基地+研究院+产业联盟" 战略主线开展相关工作。
基金方面,公司参与投资设立同杨孵化基金,围绕同济大学优势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质量孵化器,探索"孵投联动"服务模式,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移转化。
基地方面,公司通过破产重整方式收购的三门路项目,将建设同济科技未来中心,项目作为区校共建"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的重要载体,将深度融入区校"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战略布局。
研究院与产业联盟方面,公司不断加强与同济大学相关院系的对接,形成与同济大学科管部、相关院系的产教融合协同机制。公司牵头成立的 "城乡建设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联盟"已汇聚120余家会员单位,通过搭建平台、举办活动提升产业链影响力。
06 风险挑战:财务状况隐忧犹存
尽管前景可期,但同济科技仍面临多重挑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8.2%,同比增长6.26%;流动比率为1.34,速动比率为0.72,短期偿债能力趋弱。
同花顺财务诊断大模型对同济科技的总体评分为2.53分(总分5分),在所属的建筑装饰行业的152家公司中排名中游。具体而言,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资产质量一般,现金流、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良好。
公司存在存货周转率低的问题,存货周转率平均为0.67(次/年),存货变现能力较差。同时,公司货币资金为32.49亿,短期借款为20.16亿,存在存贷双高风险。
公司的营收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变动出现背离。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242.18%。这一差异主要源于公司回款方式的变化以及业务结构的调整。
07 未来展望:业绩拐点或将显现
展望未来,同济科技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多重因素。公司正在积极推进业务结构调整,房地产业务未来发展方向将根据市场趋势及公司未来战略、资金情况等确定。
公司收购同济检测,获得交通部公路工程综合甲级、公路工程桥梁隧道工程专项检测资质等多项资质,快速进入工程检测业务领域。这一布局有助于公司延伸工程咨询产业链,打造涵盖规划、勘察、测绘、设计、监理、检测等各项工程咨询业务的 "全过程工程咨询"产品服务体系。
根据 Investing.com 的数据,同济科技的市盈率约为25.51倍,高于行业平均的17.86倍,显示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给予了一定溢价。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股东总户数为4.71万户,较上半年末增加了1.08万户,增幅29.93%。这一变化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度在提升。
从短期来看,同济科技确实面临业绩压力,营收下滑与净利润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中长期视角,公司在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布局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大全咨"业务模式在行业变革中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公司在手订单的逐步兑现,以及区校合作模式的持续深化,同济科技有望在行业转型中抢占先机,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修复。
在"双碳"目标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这家背靠同济大学的科技企业,正凭借其综合技术优势,悄然布局下一个增长周期。
来源:爱生活的奶茶a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