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促振兴 | 三个专项工作篇:北京市建机制 创品牌 育人才 携手推动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6:57 1

摘要:京蒙两地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聚焦内蒙古农文旅资源潜力和北京旅游市场活力,助力乡村农文旅重点路线和特色乡村升级引流,培育本土乡村农文旅人才,把首都优质资源和消费人群引入乡村,增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力,带动超200万北京游客赴蒙,500余嘎查村从“农牧经济”向“

携手推动乡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三个专项工作篇¦农文旅典型案例

北京市建机制 创品牌 育人才

摘要

京蒙两地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聚焦内蒙古农文旅资源潜力和北京旅游市场活力,助力乡村农文旅重点路线和特色乡村升级引流,培育本土乡村农文旅人才,把首都优质资源和消费人群引入乡村,增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力,带动超200万北京游客赴蒙,500余嘎查村从“农牧经济”向“农文旅融合”转变,超16万农牧民受益,文旅及农产品销售超200亿元。

案例背景

内蒙古农文旅资源富集,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景观、辽上京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以及红色文旅、草原民俗等独特禀赋,具备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受限于农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牌知名度不高、本土专业人才匮乏、市场对接能力薄弱等问题,其丰富的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拥有庞大且消费能力强的旅游市场,还集聚了资金、技术、人才、传播平台等优质资源,在文旅品牌打造、市场运营、产业升级等方面具备成熟经验。为破解发展瓶颈、实现资源互补,京蒙两地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以激活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活力、带动内蒙古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开启了从机制搭建、产品创新、乡村升级到人才培育的全方位协同合作,推动乡村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内蒙古乡村实现从“农牧经济”向“农文旅融合”转型。

做法与成效

01

机制搭台:

凝聚农文旅协作发展强动能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统筹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项工作。一是政策保障聚合力。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推动工作落实。高效统筹京蒙协作资金项目,安排资金2.27亿元,实施48个文旅产业及乡村建设项目,改善乡村农文旅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做好宣传推介保障。落实国有景区面向北京市民免票等措施。二是交流对接增活力。 在京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举办2025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宣传推介活动,协作地区现场推介农文旅重点路线和特色乡村,平台企业介绍网络推广优势和成功案例。三是携手合作添动力,举办协作帮扶促消费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圳)推介会,北京8家平台与内蒙古12个盟市建立合作机制,组织企业赴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等地深入对接文旅线路、乡村引流、人才培养、农产品销售等方面80余项合作意向。

2025京蒙协作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宣传推介活动

02

产品破圈:

打造农文旅特色路线金名片

结合平台优势和当地文旅资源,打造农文旅品牌。一是精品线路串联好风光。京蒙两地共同推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历史人文共19条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路线。在北京、苏州等地举办“京彩新消费 文旅助帮扶”推广活动和“风从草原来”文旅推介会,发布“文旅帮扶 好物甄选”榜单,将秀美风光、经典路线推向全国视野,6-8月内蒙古文旅城市热度搜索量增加130%。二是爆款产品激活新场景。拓展红色之旅、假期研学、生态旅游、医疗康养、自驾穿越、星空探秘等文旅产品,打造“神舟家园”科普营地,创建京蒙同心草原那达慕、极限之旅冰雪那达慕等特色品牌,帮助千余商家完成100余万个线上订单。太仆寺旗牛奶湖、察右后旗草原火山、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等成为新网红景点。三是多维传播引爆高热度。网红达人带动,创作文旅短片、热门线路打卡,发起话题挑战。线上种草、线下消费,将“人气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DOU来内蒙古”达人行,深入草原、非遗工坊创作内容,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带动阿尔山等目的地搜索量暴涨300%。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等地特色线路暑期网络曝光量超2000万。

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发展旅游热度推介

03

乡村焕彩:

构建乡村农文旅融合新格局

打造特色乡村“卖点”,助力农文旅特色乡村引流。一是特色村落绽放独特魅力。德胜营村推进“摩旅机车+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多布库尔猎民村建成以娱乐体验、休闲田园、森林度假为一体的新型民俗村。马鞍山村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汽车营地、研学基地。京蒙两地共同打造30个农文旅特色乡村,将城市群体引入乡村,带动超过200万名北京游客赴蒙旅游。二是媒体活动擦亮乡土招牌。在北京核心商圈和文旅地标,举办“双品进京”系列活动,推介“北疆文化”体验之旅。举办“中轴线到边境线”网络大V采风活动,“线上引流+产业升级”深挖乡村农文旅资源,带动非遗传播和文创研发。举办线上线下农文旅推介活动近百场。三是产业链条拓宽增收路径。打造“乡村民宿+”业态,农牧民通过经营民宿、销售土特产等拓宽收入渠道。扩大现代农业种植、观光采摘、住宿餐饮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规模,带动500余个嘎查村从“农牧经济”向“农文旅融合”转变,超过16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助力宁城县黑里河镇创新“民宿+”形成多元业态

04

人才蓄能:

夯实农文旅持续发展软实力

加大农文旅人才培育力度,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人才活力。一是精准培训锻造骨干队伍。安排协作资金800余万元用于农文旅及相关领域干部人才培养。实施非遗传承与文旅管理培训项目,系统学习传统工艺的现代设计转化、非遗项目市场化运营等课程。开展导游讲解、电商操作、直播带货、民宿经营等培训,举办酒旅行业培训会,为农文旅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基础。二是农推官计划激活本土活力。融合“头雁”项目、“北疆新农人”培育计划、“村播”推广行动等农牧人才培育工程,举办农推官选拔大赛,120位农推官参赛作品超2300部,全网曝光量超10亿次。三是线上引才拓宽智力渠道。打造电商孵化基地,通过直播、云带岗等模式,链接文旅经营、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网红达人等资源,提供农文旅和特色农产品信息对接渠道,带动农产品上行和文旅产品销售超过200亿元。

莫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赴石景山区参加非遗研修班

经验启示

一是以机制为基,凝聚协作合力。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作机制,统筹资金项目、搭建对接平台、促成多方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合力,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二是以产品为核,打造竞争优势。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打造精品线路、爆款产品和特色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和平台企业力量,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转化,提升区域农文旅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以乡村为本,带动农民增收。以特色乡村为载体,推动“农文旅+”业态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实现从单一农牧经济向多元融合经济的转型,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四是以人才为要,夯实发展根基。通过精准培训、项目带动、线上引智等多渠道培育本土人才,提升农牧民参与度和经营能力,为农文旅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