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希庸(1917-2008),原名张希荣,1917年12月生于山西五台县,幼年家道艰辛,由祖父、叔父抚养成人。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于1937年9月参加山西新军决死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张希庸历经烽火考验。抗日战争中,他先后
【张希庸(1917-2008),原名张希荣,1917年12月生于山西五台县,幼年家道艰辛,由祖父、叔父抚养成人。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于1937年9月参加山西新军决死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年代,张希庸历经烽火考验。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参与反敌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战役,在太岳军区从事政治工作,屡建功勋。解放战争期间,他转战华北、西北,参加太原战役、解放大西北及成都战役,为革命胜利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率部参加西昌战役,并致力于剿匪建政工作。1951年后,张希庸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并任教,曾赴越南担任军事教员,赴朝鲜战场考察。1960年12月至1970年7月在总政治部群工部任处长、副部长;1970年7月至1972年2月在四川省军区任副政委;1972年2月任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政委,1978年1月任福州军区空军政委,1983年5月退居二线任福空顾问;1984年任全军整党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任北京军区空军顾问,1987年3月离休。在总政治部、成都军区空军、福州军区空军等重要岗位任职期间,他为我军建设特别是空军政治工作发展倾注心血。作为党的十大、十二大代表和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1987年离休前,获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等荣誉。张希庸同志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晚年仍参与军史编研,其革命精神与奋斗历程,堪称后人楷模】
张希庸将军晚年照片
张希庸将军著作《普通一兵》
满江红·咏张希庸将军
铁马太行,风雪卷、烽烟正湍。
抬望眼、赤心长剑,怒冲霄汉。
百战驱倭裂战甲,千军扫虏征衣暗。
莫等闲、拭血铸铜墙,山河捍!
白家沟,弓弦满;石门峪,锋镝断。
纵霜蹄踏碎,霍山云乱。
解甲犹栽南岭杏,挥毫更续平戎卷。
看今朝、碧血化春潮,青天灿!
张希庸将军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希庸将军传
盖闻山河毓秀,代有雄才;风雨砺魂,世存骏烈。张公希庸者,五台俊彦,太行英杰也。幼失怙恃,长怀贞刚;家虽贫窭,志存霄汉。昔者寇氛犯阙,山河破碎,遂投笔从戎,誓清寰宇。白家沟初试剑芒,晋东南遍燃烽火。蹄子堰七昼夜孤军浴血,霍山峰百千重顽石崩云。破袭同蒲,展百团之锐气;周旋太岳,铸铁壁之雄关。
及至东瀛既逐,内战复起。霍县挥戈,太原列阵。跨汾河而西进,越秦陇以长驱。都江堰畔,重整山河锦绣;大凉山前,扫清魑魅烟尘。治军则政工为骨,传道以军事学院;安邦则仁德作怀,授策于异域疆场。总政十年,播春风于黎庶;空戎卅载,布雷霆于九天。
观其暮年解甲,犹怀桑梓。整军史而烛幽微,辑新编以存真鉴。三枚勋章,映照丹心铁骨;九秩春秋,长铭赤胆忠诚。
论曰:昔班定远投笔,傅修远抱节,皆以殊勋垂范后世。张公历抗战、解放、建设三时期,每临大事有静气,常处要职无矜容。文能持教泽被千将,武可横槊威震八荒。终其身未改太行本色,至暮岁犹怀汾水柔情。诚所谓“贞松无改参天势,宝剑长鸣出匣声”,岂非时代之楷模,军人之圭臬乎?
来源:朓烜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