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基于2025年最新技术突破与订单数据的“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核心概念股深度梳理,覆盖材料、设备、工程全产业链,并标注技术壁垒与成长动能:(仅供参考)
本文是基于2025年最新技术突破与订单数据的“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核心概念股深度梳理,覆盖材料、设备、工程全产业链,并标注技术壁垒与成长动能:(仅供参考)
一、上游材料:极端环境下的技术制高点
1. 超导材料
西部超导
国内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的企业,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供应NbTi(铌钛)超导线材,占项目需求的40%以上。2025年再签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1.8亿元Nb₃Sn线材订单,全年聚变业务收入预计达6亿元(同比+140%),产品毛利率超45% 。技术壁垒在于4.2K超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全球仅少数企业掌握全流程制备技术。
永鼎股份
第二代YBCO高温超导带材通过ITER认证,良品率超90%,国内唯一达到此水平的企业。2025年获欧盟追加订单1200万美元,同时为BEST堆(合肥紧凑型聚变装置)提供超导带材,潜在合同规模达20亿元 。产能从2000公里/年扩至2025年底5000公里/年,长期目标2万公里,适配未来示范堆大规模需求。
2. 耐高温/耐辐照合金
宝钛股份
核聚变用钛合金市占率超60%,独家供应CFETR示范堆真空室钛-钨复合材料,耐14MeV高能中子辐照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应用于HL-2M、ITER等项目,2025年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50%,产能规划提升至2万吨/年。
久立特材
全球核聚变真空室无缝管主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超50%,产品应用于ITER和中国环流三号。自主研发的镍基合金690U型管通过中核集团验证,用于EAST装置冷却系统,可承受1.6亿度高温与强辐射。2024年核聚变相关订单占比15%,社保基金2025年二季度重仓加持。
安泰科技
背靠中国钢研的“国家队”,为ITER提供全球最大单体钨铜偏滤器(直径4.2米),占据项目80%以上份额 。同时研发氚增殖包层材料,解决燃料循环难题。2025年交付BEST堆首批偏滤器模块,订单金额超2.5亿元,技术壁垒在于材料在中子辐照下的抗脆化性能。
二、中游设备:装置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先锋
1. 磁体与线圈系统
上海电气
国内唯一覆盖磁体、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设备商,2025年中标CFETR纵场线圈原型件(超3亿元)、BEST装置总装调试(3.5亿元)等订单,在手聚变订单超12亿元。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主机已发运,后续锁定EXL-50U真空室订单,技术对标美国General Atomics。
联创光电
全球唯二掌握兆焦级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企业,为中核集团“星火一号”项目提供紧凑型托卡马克磁体系统,磁场强度达20特斯拉,体积较传统低温超导磁体缩小40%。2025年订单预计达12亿元,占营收比重超30%,高温超导技术适配未来小型化聚变装置。
2. 加热与控制设备
国光电气
核聚变微波加热系统核心供应商,为环流三号提供170GHz回旋管,单台价值超5000万元,2025年交付量同比增长150% 。偏滤器部件耐受10^8℃高温与中子辐照,国内仅少数企业掌握该技术。2024年虽营收短期下滑,但长期受益于实验堆升级需求。
英杰电气
为环流三号提供快控电源系统,中标RMP电源订单1.1亿元,技术指标打破法国法马通垄断 。2025年核聚变业务占比提升至19%,研发投入聚焦等离子体控制算法,适配未来商业化电站的实时调节需求。
3. 阀门与密封件
中核科技
国内核聚变阀门领域绝对龙头,独家供应中国环流三号80%的真空密封阀门及连接件,寿命达10万小时,技术指标国际领先。2024年订单超12亿元(占营收18%),毛利率38%,2025年上半年“聚变级真空阀门”营收3.2亿元(同比+45%)。同时为新奥集团“玄龙-50U”氢硼路线装置提供定制化电力系统。
三、下游工程与运营: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推手
1. 工程总包与系统集成
中国核建
承担CFETR主机安装总包,2025年新签安装合同18亿元(工期2025-2029),覆盖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精密装配 。作为“国家队”工程平台,深度参与ITER、BEST等项目,技术经验壁垒显著。
上海电气
除设备供应外,承接BEST装置总装调试服务(3.5亿元),并参与CFETR示范堆工程设计,2025年聚变业务收入同比翻4倍。其“设备+工程”双轮驱动模式,在示范堆建设中占据先发优势。
2. 战略投资与商业化运营
中国核电
作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CFEC)第二大股东(持股7.1%),累计注资22.5亿元,深度参与示范堆规划 。控股的中核聚变研究院承接ITER项目35%的采购包,2024年聚变相关收入6.4亿元,目标2035年建成全球首个商用核聚变电站。
浙能电力
出资7.51亿元参股CFEC,并拟与上海聚变共建“长三角聚变-蒸汽联合循环”示范电站,2026年开工 。其“传统能源+聚变”的双能源布局,为未来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支撑。
四、新兴技术路线:氢硼聚变的潜力标的
新奥股份
旗下“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放电,全球首次突破该技术指标。氢硼聚变无中子辐射、燃料储量丰富,被视为长期潜力路线。新奥股份正与中科院合作推进工程化验证,2025年获政府专项补贴1.2亿元用于装置升级。
五、产业链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1. 核心驱动因素
政策催化:核聚变首次写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明确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千亿级国家基金加速落地 。
技术突破:EAST装置创1亿度1066秒世界纪录,CFETR工程进度达70%,商业化路径清晰 。
订单爆发:2025年上半年CFEC启动46项重大设备招标,单笔订单最高数亿元,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龙头锁定核心份额 。
2. 风险预警
技术不确定性:托卡马克、FRC等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成熟,需警惕路线变更风险(如FRC技术可能颠覆传统托卡马克) 。
商业化周期:示范堆预计2030年发电,大规模商用或需2050年,短期业绩兑现有限。
市场波动:概念股近期涨幅较大(如中国核建2连板),需防范估值回调压力 。
六、重点跟踪标的
短期(1-2年):上海电气(订单密集交付)、西部超导(超导材料需求激增)、中核科技(阀门订单放量)。
中期(3-5年):中国核电(示范堆运营权益)、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
长期(5年以上):新奥股份(氢硼路线潜力)、宝钛股份(钛合金材料垄断)。
(注:以上梳理基于公开财报、行业会议及权威机构数据,不构成投资建议。板块龙头需动态跟踪技术突破与订单进展,警惕技术路线变更与市场竞争风险。)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只是记录个人对市场的理解和看法,仅作为分享和交流,文中所有观点, 仅代表个人立场,不构成投资建议,不具有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理解支持和点赞评论转发!
来源:冀东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