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玩银元收藏二十多年,见过太多人捧着“珍品”当传家宝,结果全是仿品。今天说几句大实话——如果你在古玩地摊上看到这三类银元,听我一句劝:转头就走,头都别回。
我玩银元收藏二十多年,见过太多人捧着“珍品”当传家宝,结果全是仿品。今天说几句大实话——如果你在古玩地摊上看到这三类银元,听我一句劝:转头就走,头都别回。
古玩地摊
先说这广东寿字银元,号称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特铸的贡品。背面双龙抱“寿”,铸造精美,确实属于银元中的“顶流”。
广东寿字一两
可你知道真品有多少吗?公认存世不超过十枚!每一枚都传承有序,几乎全在海内外大藏家或博物馆手里。去年某拍卖会上一枚真品拍了一千多万,而地摊上居然随处可见“同款”,叫价三五千——“漏”这么大,你信吗?
鉴定
我曾亲眼见一个老哥,信誓旦旦说自己在某县城捡到一枚,花了三万。结果送去评级,专家只瞥了一眼:“仿得太糙,龙鳞都糊成一片了。”
这枚更离谱!上海一两是1867年在香港试铸的样币,压根没流通,连当年清政府都没批准发行。如今真品几乎全在海外顶级藏家手中,国内钱币书上当插图用的那种。
上海一两银币
可你猜怎么着?我在某直播平台一个月里见过五个人“出货”,个个说是祖传的。有一个主播还演得特真:“老家拆房梁发现的,仅此一枚!”
我私信问他:既然这么珍贵,怎么不去正规拍卖行?他已读不回。
说白了,这币的真品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民间流转。地摊上那些“一眼新”的,连银色都不对,压字软绵绵的,分明是现代工艺仿的。
袁大头谁都见过,但带英文签字版的,一百个人里九十九个都没摸过真品。那是天津造币总厂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治•乔治手签的样币,当年就铸了几十枚,是送给民国高层和外国使节的礼品。
袁大头签字版
现在呢?地摊上“签字版”比普通三年袁大头还多!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摊上摆五枚,字体歪斜,签字模糊,包浆浮得像油漆。摊主还信誓旦旦:“保真,假一赔十!”
你让他赔?他跑得比袁大头滚边还快。
为什么普通人绝对别碰这三类?真品根本不会在地摊出现,这些银元真品一旦现身,必定是拍卖会的焦点,起拍价动辄百万。藏家宁愿付高昂佣金也要走正规渠道,怎么可能三五千扔在地摊上任人捡漏?
仿制技术早已“以假乱真”,现在高仿币用的是老银、老模具,连包浆都做得昏黄自然,普通人上手根本分不清。只有用高倍镜看边齿压力、字体神韵,才看得出破绽——而这需要十几年功力。
地摊仿品
摊主的套路比你深,他们最擅长讲故事:“老宅收的”“祖上是大户”“急用钱便宜出”……真那么值钱,他为什么不找拍卖行?说白了,就是利用普通人“一夜暴富”的心理,引你上钩。
普通人该怎么玩银元?
A. 从普通版开始: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袁大头,孙小头,船洋,这些基数大、价格透明,不容易被坑。
袁大头基础版
B. 认准评级币:哪怕多花点钱,也要买PCGS、NGC等靠谱评级公司的封装币,至少保真。
C. 放弃捡漏心态:珍品永远在金字塔尖,轮不到普通人捡便宜。踏实收藏,享受历史韵味,比做梦实在得多。
你在地摊上买过“珍稀银元”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经历——是捡漏了,还是被捡漏了?
来源:南国风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