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的一个寻常黄昏,山西省太原市一家旧货市场内,一位退休检察官在翻找中遇见了人生最沉重的一笔收藏。
1996年的一个寻常黄昏,山西省太原市一家旧货市场内,一位退休检察官在翻找中遇见了人生最沉重的一笔收藏。
这笔收藏是84张旧纸,与此同时,三千元,一位普通公务员一年的薪资,他也毫不犹豫地交了出去。
那么,这84张“旧纸”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他又做了些什么?
1996年秋,太原一家旧货市场里热闹喧嚣,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王艾甫一手插着兜、一手拿着老花镜,慢悠悠地穿梭在人群之间。
作为一名年过半百、即将退休的检察官,他的世界并不复杂,办案、喝茶、收集些老物件,尤其是有历史价值的。
当王艾甫走到一个新摆出来的旧书摊前,眼神一扫,尽是些破旧儿童读物与泛滥成灾的言情小说。
他正准备迈步而去,转身一刹,余光扫见角落压着几本不起眼的小册子。
不知为何,他心头一跳,直觉告诉他,这些东西“不一般”,于是,他俯身把最上面那本拉了出来,封皮粗糙泛黄,书名几个印章式的红字依稀可辨。
“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屏住呼吸,低声念出声来。
王艾甫手指微微颤抖,立刻翻开第一页,那密密麻麻的手写字体铺满整页,一列列名字、籍贯、部队番号、牺牲时间井然排列,仿佛将他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王艾甫曾在1966年参军入伍,又经历过对越自卫反击战。
他顺手掀开最下面的一个档案袋,没想到,里面竟整整齐齐地叠着一沓红头文件,每一张纸上赫然写着“烈士通知书”五个大字,日期都停留在1949年前后。
“这些,你是从哪儿弄来的?”
“老哥要的话,我便宜点儿给你,三千,四本本子和这些通知书,打包一起带走。”
“三千?”
“这玩意儿我也是从别人那儿收来的,是真是假你自己看着办,不砍价。”
此刻,王艾甫的心像被重锤敲了一下,他并非不识货之人,相反,正因为他见多识广,才更知道眼前这批文件意味着什么。
“你等着,我取钱。”
回家途中,他脑海里翻江倒海,烈士登记册、通知书、解放军的编号、家属信息……彼时的他,完全没想过,3000元是一笔大数目,毕竟他一个月的退休工资才300。
“这些纸张如果是真的,那它们的主人呢?”
“家属是否知道这些人已经牺牲?”
“这些烈士,是否就此被遗忘?”
回到家里,他把情况一五一十讲给妻子听,妻子听后沉默良久说:“你既然觉得这事不简单,那就别让它烂在地摊上。”
那天,王艾甫拿着买回来的册子,整整看了一宿,一个个名字仿佛从纸上站起,满身尘土地向他行礼,让他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
他知道,自己不是在买“纸”,而是在接过前人的托付。
在确认了文件的真实性之后,王艾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个简单的手写卡片系统,将每一封通知书上的姓名、出生地、部队、牺牲日期摘抄到小卡片上。
信息详实的用红色标注,说明可能较容易联系,若是住址模糊、亲属栏为空的则标黑色,作为重点关注对象。
当时,没有互联网能检索这些信息,他只能靠最原始的方法,翻阅地方志、地图册甚至是老一代电话簿,每找到一个可能的地址,他便用一支蓝色圆珠笔写下信件。
他用自己的口吻、以一种极其慎重的语气向收信人说明情况,并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每一封信,王艾甫都写得郑重其事,他深知,自己送去的可能不仅是信息,更是一家人几十年压在心底的惦念与痛楚的出口。
那段岁月里,他骑着那辆老旧的“飞鸽牌”自行车,载着一袋袋信封,亲自投进了邮筒,那些信件仿佛比公文袋还神圣,必须亲手送出。
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门铃始终没有响起,信箱始终空空如也,他开始担心,这些信寄出去仿佛丢进了一个无底的漩涡。
转眼半年过去,回信仍是零,某天深夜,他失眠地坐在沙发上,翻着那堆信件投递失败的回执,眼中泛红,久久无言,妻子走过来递上一杯热水。
“不如我们自己去看看?”这句话成了王艾甫九年寻亲路的起点。
次年春天,他第一次决定走出太原,亲自踏上寻找的路,没有选择高速公路,而是走乡间小道。
每走一个地方,他的脚步就会停留片刻,一年、两年、三年……他开始越发感到疲惫,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的奔波变得愈发沉重。
四处寻找的过程中,许多曾经热情帮助过他的地方志人员已经不在,甚至有些战友和部队老干部也因年龄和健康问题无法继续提供帮助,可他还是没有放弃。
事实上,寻找的过程已经变得更加复杂,有些地方的地址完全消失,有些烈士的家属已经移居他乡,而这些迁徙的信息在多年前的记录中根本无法找到。
王艾甫几度陷入迷茫,但他每次想到那些从未有机会安葬的英雄,就更坚定了自己的步伐,心中有一个声音不断告诉他:“只有他们的家属才有权知道他们的英勇和牺牲。”
这时候,他又想到一个办法,既然邮寄和访查难以得到回复,或许可以依靠媒体的力量。
他开始与当地的记者联系,试图将这些名单公之于众,通过新闻传播吸引烈士家属的关注。
2005年秋,王艾甫已经年过七旬,身体因多年奔波和病痛日渐消瘦,面对镜头和记者的采访时,他的眼神依旧明亮,仿佛几十年来的坚持,赋予了他无尽的力量。
此时,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退休的检察官,而是成了一个无畏的历史守望者,承载着无数烈士未竟的心愿,守护着他们的家人和记忆。
就在这一年,汤华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王艾甫的命运轨迹,照亮了他那条看似已经走到尽头的寻亲之路。
汤华明得知王艾甫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决定为这位老人提供帮助,并将王艾甫的寻找烈士家属的故事和那份《太原战役烈士名单》发布到网络平台。
随着媒体的发布,这些英雄的名字逐渐被人们熟知,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尘封的故事,每一个烈士都是一个家族的痛和荣耀。
王艾甫发现,虽然很多烈士家属早已不在,但这份牺牲的荣耀与遗憾始终没有褪色。
还有许多家属通过新闻报道得知了自己亲人的信息,有的人早已年迈,眼含泪水地表达着感激,有的人则在回忆中重新找回了那些曾经因为战乱而分离的亲情。
第一个找到的烈士家属是郝载虎,这个湖北籍的烈士终于得以回家,王艾甫来到郝载虎的家乡,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安葬仪式。
那一天,钟垸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村口竖起了写着“欢迎革命烈士郝载虎回家”的横幅,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在一起,迎接这位失散多年的英雄归来。
归乡仪式上,王艾甫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终于有所成就,多年来心中的痛楚也因这一场安葬仪式而得到了缓解。
此后,他带着这份责任,继续寻找着剩下的烈士家属。
通过网络帮助,王艾甫在2005年和2006年之间,陆续找到了26位烈士的家属,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都是王艾甫历经千辛万苦的成果。
2007年5月,王艾甫接受了媒体采访。
“您这么多年在寻找烈士家属的过程中,是否曾有过想放弃的时候?如果这些烈士的家属依然找不到,您打算怎么办?”
“如果一直找不到,那我死后就陪着他们。”
他说这句话时语气平和,但每一个字都带着无法言喻的坚决,眼中没有一丝动摇,仿佛在向那些英烈发誓,自己无论如何都会完成这份使命。
这句话深深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王艾甫的坚守和信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寻找烈士家属,而是对历史、对忠诚、对英烈们的最崇高敬意。
同年,王艾甫被邀请参加了一档名为《闪电星感动》的电视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国人民都深深感动于这位老人的坚守与奉献,王艾甫的坚定和低调让无数人湿润了眼眶。
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次为了名声的展示,而是一次对英雄们的致敬,是他对曾经的承诺的兑现。
“您曾说过,如果找不到烈士家属,您会和他们一起走,那么,现在26位烈士家属找到了,您是否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我的使命永远不会完成,直到最后一个英雄回家,我才会放心。”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王艾甫的精神早已化作无数国人的共同记忆,每一个曾经为祖国捐躯的英雄,都会在这位老人的坚持中得到尊重,他们的精神也将永世长存。
来源:曦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