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凌晨5点半,她才叫醒马丁尼斯,说“外面有人要采访你”,马丁尼斯醒了第一反应是开电脑,一瞅诺奖公告和自己跟另外两人的合照,才反应过来“哦,我拿奖了”。
2025年10月7号凌晨,美国西海岸的一栋房子里,诺奖的电话居然被一个熬夜看书的女人接了,这人是约翰・马丁尼斯的老婆。
一开始她还想“明天再回吧”,结果半小时不到,邮箱直接被祝贺邮件炸了,门口还围了记者。
直到凌晨5点半,她才叫醒马丁尼斯,说“外面有人要采访你”,马丁尼斯醒了第一反应是开电脑,一瞅诺奖公告和自己跟另外两人的合照,才反应过来“哦,我拿奖了”。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诺奖这种级别的通知,居然差点被“拖延”了。
马丁尼斯后来接受采访说,早上6点就跟老婆一起面对记者了,连当地报纸都登了他俩的照片,诺奖这“滞后性”在马丁尼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拿奖靠的是1980年代的实验,距2025年都40年了。
诺贝尔奖官网特意提了,这三人的实验第一次把超导量子系统给“驯服”了,让量子比特能稳定用起来。
我查了下,1980年代那会儿,量子还只是实验室里的“稀罕物”,马丁尼斯团队第一次看到“超导量子隧穿效应”,那篇论文后来被引用了3000多次。
现在全球几千人做超导量子比特,不管是谷歌的工程师还是大学的研究员,拿的薪水还不低,追根溯源都得感谢当年那组实验。
搞不清的是,他们当年做实验时,根本没想过会有这效果,如此看来,基础研究真就像种树,现在的人乘凉,全靠前人栽树,量子领域尤其这样,从实验室里的一个小发现,到能养活一个产业,没几十年根本不行。
马丁尼斯拿诺奖不是偶然,往前数几年,他在谷歌干的事更出圈,2019年帮谷歌实现了“量子优越性”。
简单说,就是量子计算机花200秒干的活,当时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得算1万年,本来这事挺风光,可他后来居然从谷歌走了。
一开始去谷歌,马丁尼斯想的是好好搞量子,结果那些管AI数据中心的高管,一开始还质疑“一个物理实验能有啥用”,直到量子计算机真的比超级计算机快了,才给团队加钱。
软件公司和硬件团队的矛盾,在谷歌这事上太明显了,谷歌习惯了软件快速迭代,可量子硬件得慢慢磨工艺,根本急不来。
后来谷歌管理层变了,马丁尼斯说自己“不够Googlely”,说白了就是合不来,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
本来想在高校接着搞,可又发现大学评职称要看论文,搞量子硬件的工程活,很难发Nature、Science那样的顶刊,团队成员晋升就成了问题,2022年,他干脆创办了Qolab。
跟别的初创公司不一样,他直接找了应用材料公司合作,这家是做半导体设备的龙头,他们用的工具都不便宜,5000万到1亿美元一套,还在几十亿的洁净室里做生产。
Qolab官网说,现在他们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能到1.5毫秒,比行业平均的0.8毫秒强不少,马丁尼斯的想法很实在,现在量子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贵。
他算过,超导量子比特的成本太高,要是能像造普通芯片那样批量生产,成本就能降到超级计算机的水平,这个目标不容易,他自己也说要3到5年才能看到突破,短期内先证明这种制造方法管用就行。
聊到量子计算机到底能干嘛,马丁尼斯没说虚的,直接点名“量子化学”,就是用量子计算机生成“合成数据”,再给AI分析,能帮着搞化学研究和做新材料。
现在巴斯夫、三菱化学这些大公司,已经在跟量子团队合作了,传统超级计算机最多模拟20个原子的分子,量子计算机能模拟50个。
他还提了个有意思的点,比如稀土,现在稀土又难搞又贵,要是能用常见元素造出跟稀土一样的材料,不管是环保还是经济上都划算。
毫无疑问,这个方向选得很准,有数据说2030年量子化学数据服务的市场能到48亿美元,这可不是小市场,有人问他为啥盯着超导量子比特不放,他的回答特实在:不是别的路线不好,是超导“够快”。
离子阱、中性原子那些,操作一次要100微秒,超导只要20到50纳秒,差了几千倍,很显然,速度在量子领域太关键了,就像手机和老年机,体验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至于纠错方案,他更看好“表面码”,虽然IBM推了另一种方案,但他觉得得看整个系统,不能只盯着某一个参数。
谷歌的工程师还在帮着优化表面码,现在需要的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往50万级减,这样就能塞进一个冷却设备里。
马丁尼斯总说自己是“明确的乐观主义者”,这话是从彼得・蒂尔的《从0到1》里学的,他说阿波罗登月就是“明确的乐观”,知道要去哪、怎么去,不像有些团队,只知道未来会好,却不知道具体该做啥。
他还给年轻科研者提了建议,别只说“做自己”,要“做更好的自己”,一年两年可能看不出变化,十年下来就能不一样。
他自己现在也在学,比如怎么当一个更好的首席技术官,怎么录播客访谈,这种踏实的态度,比拿诺奖更让人佩服。
从头到尾看下来,马丁尼斯最牛的不是荣誉,是不管在谷歌还是创业,都知道自己要啥,量子计算这行难,既要懂物理又要懂工程,还得能扛住压力。
他的故事其实也说明,不管搞啥技术,光有想法不行,还得一步步落地,说不定再过几年,我们真能用上他造的量子计算机,到时候回头看,现在的这些坚持都值了。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