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发尽管更为舒适,但其相对笨重的体型决定了这一种家具的使用场景比较单一。相反,椅子却以轻巧的身形,便于移动的特点,依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在我们现如今的生活之中,椅子一直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具。
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厅堂之中,沙发成为主流的家具。
沙发尽管更为舒适,但其相对笨重的体型决定了这一种家具的使用场景比较单一。相反,椅子却以轻巧的身形,便于移动的特点,依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文化发育时间早,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中国人使用椅子的时间却并不久,至今大约只有一千多年的时间。
尽管出现时间晚,但这并不妨碍椅子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元素,传承我们的文化理念。
中国式椅子
椅,这个字在中国起源的时间很早,但在最初的时候,椅并不代指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家具,而是指一种树木的名字。
当椅发平声的时候,椅代指的是一种名为“山桐子”的树木,这是一种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多个省份,同时在朝鲜、日本等国家也有分布。
这种树木的质地比较松软,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家具、器具与建筑。
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出现椅子,当时的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也就是跪坐。
中国人跪坐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从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产生,并成为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
先秦时代人们跪坐的壁画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怎么制作苇席。
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房屋比较矮小,也没有什么家具,当时的人类就只能坐和睡在地上。
时间久了,因为潮湿的环境和寒冷的气候,睡在地上容易诱发疾病。
慢慢的,人们学会了将植物的叶子、根茎或者野兽的皮毛铺在地上,以隔绝湿气与寒冷。
随着手工技术的进步,席子就慢慢产生了。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编制席子
在这一时期,坐具与卧具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席子同时承担着这两个角色,这一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
到了商周时期,人们还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文化,席子在此时按功能和材质有了区分,分为莞、藻、次、蒲、熊五种席子。
除了熊席是用猛兽的皮革制成之外,其余四种席子都是用草、木、竹、藤等植物材料编织而成。
从莞席到熊席,等级依次升高,最高等级的熊席是王室专用。等级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席子的材质上,也体现在数量上,《周礼》曾说:“天子之席三重,诸侯二重。”
战国时期的竹席
席子在此时有了等级的区分,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是与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
在使用的时候,人们需要跪坐在席子上面,双膝着地,臀部要落在脚踝上,上身挺直。
在当时,这种坐姿被赋予了精神文化的内涵,表示跪坐者的礼貌与敬意。
在当时,还有一种坐姿叫“箕踞”,就是两腿八字张开,但这种坐姿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甚至是对其他人的羞辱。
因为在先秦时代,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发明裤子,更没有内裤,这种坐姿很容易露丑。
在春秋战国时代,席依旧是最主要的坐具。但在这一时期,人们发明了另一种坐具——床。
这一时期的床和我们现在的床有很大区别,可以被看做是略加垫高的木板,再加上三面围栏,但这是我们现在的床的雏形。
战国时期的漆床
在《战国策·齐策》之中,记载道:“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牙床。”
这就说明,在战国时代,床已经在逐步流行,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比较精致的床。
在当时,人们不管是平时的休息,还是聚餐、会友,甚至办公,都会在床上进行,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床的喜爱。
毕竟尝试一下就知道,跪坐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如果不是正式场合,谁又想受这个罪呢?
在秦汉时代,床进一步普及,成为了家庭之中最为核心的家具之一,并广泛参与人们的日常活动。
尽管跪坐在此时依旧流行,但秦汉时代已经开始形成最初的椅子。
在东汉末年,随着汉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流日益深入,游牧民族的一种坐具传入了中原,那就是胡床。
武威出土的胡床
胡床并非床,而是一种高足坐具,其形制非常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马扎”。
胡床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加装了“足”,其解放了人们的膝盖,让人真正从坐具中获得了舒适感。
同时,胡床的椅面并非木头做的,而是采用了布面,这样就能够进行折叠,便于收纳。
如果给胡床加上靠背和扶手,这就成为一把真正的椅子,能够最大限度的让人从中获取休憩的满足感。
胡床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就十分喜爱“胡服、胡床、胡帐、胡坐”,以至于洛阳城中的贵戚们纷纷效仿,这更加推动了胡床的普及。
胡床
并且,胡床并不只是在贵族中流行,汉魏时代的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能接触到胡床,胡床在当时非常普及。
自从胡床传入后,还诞生了一个与之有关的坐仪——正坐,所谓正坐就是端端正正的坐着。
不管是什么坐具,都要讲究一个礼仪,那就要有一定的坐姿规范,这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胡床的普及,人们意识到了高足坐具的好处,因此也有意识的对其他坐具进行改良,之前提到的床在此时就被增高。
魏晋时期的胡床
随着服饰及坐具的改良,人们的坐姿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垂腿之外,也可以蜷腿或者盘腿。
而坐具在当时更是进一步发展,在席、胡床和床之外,还出现了筵和榻。
筵,也叫筵床,是一种铺了席子的坐榻。而榻指的是一种形制比较狭长,且高度比较矮的床形坐具。
到了唐朝,椅子正式出现,也就在胡床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改进,发明出了高足并带扶手和靠背的坐具。
椅这个字本为车字旁,意思是指车的围栏,也正是受此启发,人们在坐具上安装了扶手和靠背,发明出了椅子。
古代样式的椅子
只不过,尽管唐人已经发明了椅子,但椅子在唐朝并不是很流行,当时的社会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床榻和胡床。
从五代开始,椅子的时代到来了,中国人完全进入了垂足而坐的时代。
到了宋朝,椅子的种类进一步丰富,出现了“圈背交椅”、“五足靠背”、“宝座”、“肩舆形椅”等不同形制的椅子。
这其中,尤其是交椅,在宋代非常流行,与胡床相比,交椅增加了扶手、靠背、踏床等部件,不仅人的手臂和背部有了依托,就连脚也可以离开地面。
唐朝交椅
在当时,交椅一般分为直背交椅和圈背交椅两种,直背交椅又分带扶手和不带扶手两种。
圈背交椅兼具了舒适性和美观性,是最为常见的,并且多用于正式场合的交椅。其余两种地位没有圈背交椅高,多用于私密场合。
但这种椅子只在上层社会流行,只有皇帝勋贵,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使用交椅。
因此,交椅在当时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我们在《水浒传》中经常可以看到“第一把交椅”的说法,第一把交椅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与胡床一样,交椅的一个特点是可折叠,便于收纳,其通过金属拉杆铆接了两两交叉的四根椅腿,因此可以开合。
但是,正因为这一特点,交椅对材质的坚硬度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品质上佳的硬木,比如黄花梨、红木、楠木等材料来制作,因此成本比较昂贵,也不符合普通人的需求,因此并不普及。
黄花梨交椅
中国古代的椅子,在宋代基本定型,以后历代虽有创制,但大体上并没有超出宋代椅子所确立的框架,只是在风格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明清时期椅子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文人士大夫,他们对生活的追求是高雅和逸致,因此塑造了明清时期优雅庄重而又精美简练的椅子风格。
明清时期的椅子种类主要有宝座、交椅、玫瑰椅、圈椅、官帽椅和靠背椅。
宝座就是我们常见的帝王的专用座椅,其特点是大、重、华贵,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帝王的威严。
故宫皇帝宝座
现如今,宝座也成为一个指代词,可以用来指尊贵的席位。
交椅、圈椅和靠背椅我们上文已经提过,自不用多说。
而这个玫瑰椅却有说法,这里的玫瑰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玫瑰花。
玫瑰两个字都是王字旁,在汉字之中,一般带这个偏旁的都和一种事物有关,那就是玉石,在古代,玫瑰的本义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玉石。
因此,玫瑰椅其实指的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椅子,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椅背比较低,基本与扶手持平。
其通常会被放在窗台的下边,或者书房、闺阁之中,既可以供文人雅士使用,也可以给妇女使用。
玫瑰椅的结构
因为椅背太低,人的背部缺乏支撑,所以这种椅子坐上去并不舒服,所以它的实用性远小于观赏性,椅子的本身非常精美。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种椅子本来就不是用来给人倚靠的,而是为了刻意培养端正的坐姿,以此体现人的修养。
官帽椅分为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
所谓南官帽椅就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而四出头式官帽椅值得是椅子靠背的搭脑以及扶手的前端都会长出一些。
这种椅子得名是因为它很像古代的官帽,这种椅子起源于宋代,在明朝十分流行。
官帽椅
中国古代的椅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低矮到高足的转变,人们的坐姿也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这反映出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而椅子在古代并不仅仅是一种坐具,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
在先秦时代,人们的坐具以席为主,受礼乐制度影响,席也体现出了社会各阶层的等级有差。
但这种等级差别仅仅体现在物品本身,在跪坐时代,人与人之间还是保留了一种相对的平等。
而到了唐宋以后,随着高足坐具的发展,这种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时候,不管是行礼的人还是受礼的人,大家都是跪着的,但后来,行礼的人是跪着的,而受礼的人是坐着的,这在无形中就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而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强化。
清朝大臣向皇帝跪拜
而就椅子本身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哲学思想的兴起极大的影响了椅子的形制风格。
此时,椅子的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比较庄严规整,其主要强调的是秩序与法度;一类比较典雅,舒适,其强调的是衬托人的精神状态。
不管是哪一种,也都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反映。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椅子文化的发展及其启示》
《论中国交椅的礼制文化》
来源:史海任我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