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风再次吹红了山间的枫叶,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轻轻飘荡,我踏上了去看望母亲的路。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每一步都熟悉得如同掌纹,可每一次踏上,心中仍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期待与牵挂。今年尤其不同,母亲已经九十岁了,那岁月沉淀下的身影,成了我心中最深的牵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风再次吹红了山间的枫叶,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轻轻飘荡,我踏上了去看望母亲的路。这条路我走了几十年,每一步都熟悉得如同掌纹,可每一次踏上,心中仍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期待与牵挂。今年尤其不同,母亲已经九十岁了,那岁月沉淀下的身影,成了我心中最深的牵挂。
母亲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能干人。她个子不高,却有着惊人的力气和智慧。在那个吃穿都紧巴巴的年代,她用一双手撑起了整个家。春天,她带着我们下田,把一粒粒种子播进泥土,那一行行整齐的秧苗,就像她对生活的安排,有条不紊;夏天,烈日当空,她顶着热浪在菜地里锄草、浇水,汗水浸透了衣衫,她却从不抱怨;秋天,稻谷金黄,她扛着一袋袋粮食回家,脸上总挂着满足的笑容;冬天,寒风刺骨,她坐在昏黄的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们缝补衣物,那细密的针脚,缝进去的是爱,是温暖,是无声的叮咛。
我记得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灶膛里的火苗映着她的脸,锅里的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等我们醒来,桌上早已摆好了热腾腾的早饭。晚上,我们在油灯下写作业,她坐在一旁做针线,偶尔抬头看看我们,目光慈祥而宁静。她从不曾讲过什么大道理,却用日复一日的辛劳教会了我们勤劳、坚韧与责任。
如今的母亲,头发已如霜雪,脸上布满皱纹,背也微微佝偻了。可她的眼神依然清亮,精神依旧健旺。最让我敬佩的是,她始终坚持独自生活。她住在那间老旧却干净的小屋里,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自己打扫院子。每次我去,总见她在院中忙碌,浇花、晒被、整理杂物,动作虽慢,却一丝不苟。
走进屋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张用了半辈子的木桌,那把磨得发亮的藤椅,墙上挂着我们儿时泛黄的照片。母亲见我来了,立刻笑得像孩子一样,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关心我的工作、身体、孩子。我看着她日渐瘦小的身躯,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裂痕,心里一阵酸涩,忍不住说:“妈,跟我去城里住吧,我好照顾您。”她却轻轻摇头,笑着说:“这儿我住惯了,一切都顺手,我能行。你们忙你们的,别惦记我。”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母亲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尊严的守护。她像一棵老树,根深扎在故土,虽经风雨,仍挺立不倒。我们聊了很久,她讲起过去的故事,讲父亲、讲饥荒、讲我们小时候的趣事,我静静听着,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清贫却温暖的岁月。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小院,我起身告别。母亲坚持送我到门口,我走出很远,仍忍不住回头——她站在门前,身影瘦小却坚定,像一座不动的山。我心中涌起无限柔情,也更加懂得,母爱从不曾远去,它藏在每一缕秋风里,藏在每一片落叶中,藏在这一年又一年的重阳时节,静静守候,永不褪色。
来源:妙招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