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霉雨季——附评析|张海峰(陕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4:25 1

摘要:这是一首充满现实关怀与乡土气息的诗歌,诗人以“霉雨季”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共情,展现了雨季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深刻影响。以下从意象运用、语言节奏、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写在霉雨季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漏了似的天,雨——

一场接一场

绵绵无期

没了夏日骄阳的金箔

稚嫩的玉米萌出了“黑须”

襁褓中的芝麻荚中“泣哭”

冬麦种子在仓里嗷嗷“待哺”

霉斑在农庄蔓延

涂划着庄稼汉的叹息

空气里都裹着晒不干的泪

黏腻把炊烟泡的低垂

雨丝如针扎透了心

在田埂拓出泥泞的痕

却在农人心头拧成了结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充满现实关怀与乡土气息的诗歌,诗人以“霉雨季”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共情,展现了雨季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深刻影响。以下从意象运用、语言节奏、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意象选取: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诗歌通过一系列具象的自然物象(如“漏了似的天”“霉斑”“黏腻的炊烟”)与农作物意象(玉米“黑须”、芝麻“泣哭”、冬麦“待哺”)的叠加,构建出潮湿、滞重、压抑的雨季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被赋予拟人化情感:

· “黑须” 暗示玉米因潮湿而霉变,生命活力被侵蚀;

· “泣哭” 将芝麻荚的潮湿拟为婴儿啼哭,强化了无助感;

· “待哺” 以饥饿的隐喻表达冬麦无法播种的焦灼。

这种意象转化使自然现象与农民命运紧密相连,形成极具张力的情感场域。

二、语言节奏:沉郁与凝滞的呼应

诗歌语言朴素而克制,但通过重复与延展营造出黏稠的节奏感:

· “一场接一场/绵绵无期” 以短句的连续排列模拟雨势的绵密;

· “霉斑在农庄蔓延”“空气里裹着晒不干的泪” 通过动态动词(蔓延、裹)将抽象情绪具象化;

· “黏腻把炊烟泡的低垂” 中“泡”字精准捕捉了潮湿空气的物理质感,同时暗示心理的沉坠。

三、情感表达:从外境到内心的穿透

诗人以雨为线索,逐步由外部景象转向内心世界:

1. 环境描写(天漏、霉斑) 作物困境(玉米、芝麻、冬麦) 人类活动(庄稼汉的叹息、炊烟);

2. 最终收束于 “农人心头拧成了结” ,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的过渡。

这种递进结构使诗歌超越了对自然灾害的简单描述,升华为对农民命运共同体的人文观照。

四、思想深度:苦难书写中的尊严守护

诗歌的独特价值在于未停留在“悲悯”层面,而是通过意象的坚韧性(如仍在田埂拓痕的雨丝、低垂却未断绝的炊烟)暗喻农民在困境中的生命力。末句“拧成了结”既是愁绪的凝结,也隐含着抵抗苦难的韧劲——结越紧,越需力量支撑。

总体评价:

优点:

· 意象系统完整,自然与人文意象交融互文;

· 情感真挚沉痛,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

· 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细节描写生动精准。

这首诗如同用雨丝编织的乡土哀歌,在阴郁中透出土地本身的厚重力量,堪称一首具有时代印记的优秀农事诗。

注:原创首发。

来源:陈英说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