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2年加拿大医生启尔德创办的福音医院,既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也是华西医学教育的摇篮;1914年其更名为仁济医院,成为华西协合大学首家教学医院,深厚的历史渊源就此埋下“同根同源”的基因。
1892年加拿大医生启尔德创办的福音医院,既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前身,也是华西医学教育的摇篮;1914年其更名为仁济医院,成为华西协合大学首家教学医院,深厚的历史渊源就此埋下“同根同源”的基因。
2025年,这一跨越百年的渊源迎来新发展——四川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协议、共建高水平医院框架协议,市二医院正式成为“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度融入华西医学体系。
目前,医院31个学科已常态化与华西开展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不仅在外科、口腔科、体检科等多科室落地见效,更在“脑机接口”前沿领域实现突破,让四川百姓在市级三甲医院就能享受到与华西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脑机接口:多科室携手让“意念”照进康复现实
当“用意念控制行动”从科幻走进临床,脑机接口技术正成为川大成二院破解患者困境的“神经桥梁”——它像一座无形的“信息通道”,让大脑信号直接转化为康复指令,为中风、焦虑、多动症等多类患者开辟出全新的治疗路径。依托华西医学体系的深度融合,川大成二院打破实验室与病房的壁垒,将这项前沿技术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让“科技惠民”从口号变为患者身边的康复希望。
脑机接口通过采集脑电信号编码为指令,可针对性解决不同群体难题:对中风、截瘫患者,引入外骨骼机器人,凭“运动想象”即可触发设备实现站立行走,推动康复模式从“被动”变“主动”,目前该设备已入驻龙潭院区脑机接口病房;焦虑、失眠人群用冥想系统辅助提升专注度;多动症儿童可通过游戏化训练提升注意力;早期痴呆筛查、无帽式睡眠监测也已启动试用,为失眠、认知障碍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监测方案。
医院已挂牌成立“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与应用中心”,并与华西共建“四川省脑机调控工程研究中心”,加速构建跨学科协作网络。为保障技术规范应用,医院积极对接顶尖资源,9月邀请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同步组织设备实操培训,让医护先“吃透”技术再服务患者;计划11月启动临床试验中心,用科研验证设备疗效,为技术推广打牢基础。
目前,康复科、儿科、精神心理科(含睡眠中心)、老年病科(含认知障碍专科)已深度参与协作;后续还将根据患者需求,联动重症医学科等更多科室,扩大技术服务覆盖范围。
未来,医院将持续引入前沿设备,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包括改善帕金森患者步态、助力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促醒等;推动监测数据与诊疗系统互联,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推送及远程会诊。此外,借助“四川省脑机调控工程研究中心”这一纽带,医院还将向基层医疗机构分享经验,联合华西开展多中心研究,惠及更多百姓,让这项技术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科技之光”。
外科:协同作战,守护生命健康防线
外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在与四川大学合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教学—诊疗—手术—培训”一体化协同模式的强大优势,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肖正华教授的深度参与,为这份协同注入了“仁心仁术”的温度,更让川大成二院的外科技术实力得到权威认可。
2024年底,患者李先生(化名)突发A型主动脉夹层,剧烈胸痛伴随短暂昏迷,被紧急送往川大成二院。作为心外科“高危急症”,A型主动脉夹层因主动脉解剖结构复杂,术中需精准控制循环血压以防血管破裂,术后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肾衰竭等多器官并发症,诊疗难度与风险极高。川大成二院胸心血管外科肖宗位、高珂教授团队迅速评估,发现李先生除夹层外,还合并脑部损伤与基础病,当时身体条件根本无法耐受手术,强行手术生存率极低,团队当即决定先以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待指标达标后再制定手术方案。
2025年校地合作启动后,跨院协作迎来关键突破。今年上半年,李先生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复查显示脑部功能已恢复,具备手术条件。借助合作搭建的“重症诊疗绿色通道”,川大成二院胸心血管团队第一时间联系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肖正华教授带领团队快速下沉,全程参与诊疗,多次与川大成二院团队联合研讨,不仅细致分析李先生的病情特点,制定“多学科协作细化术前评估、精准预判循环波动与器官耐受风险”的方案,还主动肯定川大成二院前期“先稳病情再谋手术”的诊疗思路:“你们对患者基础病与手术时机的把控很精准,这为后续手术成功打下了关键基础。”
最终,这场凝聚两所医院技术力量的创新型手术顺利完成,李先生恢复良好,不久便达到出院标准。“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两家大医院的专家一起做手术,不用来回跑,真的省了不少心。”李先生家人的感激,正是跨院协同的生动见证。
未来,肖正华教授将带领团队搭建并落地常态化跨院协作平台,以“精准赋能、实效提质”为核心,系统性开展专家查房、疑难病例会诊、专题教学及科研联合攻关等工作。通过诊疗权威支撑、教学专家引领、科研团队协作的多维度深度发力,持续强化川大成二院外科在高危急症救治与复杂手术开展的核心实力,为区域患者筑牢更优质精准的生命健康保障防线。
口腔科:华西“底色”打底,专科实力再跃升
依托华西口腔这一全国顶尖口腔医疗资源的深厚加持,川大成二院口腔科正将稀缺的优质口腔诊疗服务延伸至百姓家门口,让“在家门口享华西级口腔诊疗”从期待变为现实。以往,面对复杂牙病诊疗、高危人群口腔治疗等需求,患者常需寻求顶尖口腔机构帮助,而川大成二院口腔科的深度协作,有效破解了这一就医难题。
作为医院重点科室之一,口腔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生命周期、全人群”诊疗覆盖:从低龄儿童口腔保健到八九十岁高龄老人复杂治疗,从健康人群常规检查到合并基础病高危群体诊疗,均能提供适配方案。这一优势源于综合性医院的多学科支撑——既破解了专科医院难以兼顾全身健康管理的难题,也让科室成为成都市级三甲医院中较早开展“监护拔牙”技术的先行者。针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或手术恐惧人群,通过全程生命体征监测、镇静镇痛及多科室联动,切实解决高危人群“拔牙难、不敢拔”的痛点。
“35名医护人员中近70%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从技术理念到诊疗规范,本就与华西同频。”口腔科主任宋宏杰的话,点出了科室与华西合作的“天然优势”。这些“华西传人”不仅带着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让双方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自校地合作深化以来,科室与华西口腔的联动从“松散交流”升级为“体系化协同”,通过“专家驻点+精准补短板”持续提质:邀请华西口腔外科门诊主任潘剑教授定期来院,通过复杂病例手术示范、诊疗流程优化指导,在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风险管控上带来前沿思路;针对口腔放射诊断这一短板,联动华西口腔放射科主任游梦教授团队,开展专题讲座、手把手指导读片,提升影像诊断精准度,还分享了“从临床提炼科研数据、从问题设计课题”的方法,推动科室科研能力从“零散探索”走向“体系化突破”。
未来,口腔科将继续以华西“底色”为基础深化校地合作:医疗提质上,在华西潘剑教授团队指导下优化基础病患者口腔诊疗方案,发挥综合医院“全生命周期、全人群”服务优势,联合游梦主任团队持续强化口腔影像诊断能力;在医教研共进上,学习华西“临床提数据、问题设课题”模式联合开展“口腔影像早诊”研究,选派医护赴华西专项进修并搭建“华西标准+本土实践”培养体系,还将同步学习华西管理经验实现同质化管理;在资源辐射上,将搭建远程会诊平台连通华西专家,以自身为枢纽向基层辐射优质影像资源与诊疗经验,让“川大成二院口腔模式”成为推动区域口腔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水平的口腔健康服务。
智慧体检:精准为基,温度为翼,打造“检—诊—治”闭环服务
自2013年成立以来,川大成二院体检科便以“全能”与“贴心”为核心标签,在公立医院中树立起特色服务标杆。作为成都市委组织部首批公务员入职体检定点医院,科室不仅可规范开展公务员入职、教师资格认证、研究生入学等通过性体检,更具备稀缺的职业健康体检资质,两项核心资质叠加的配置,在成都市级三甲医院中并不多见。
同时,科室将慢性代谢性疾病与早期肿瘤筛查作为核心方向,“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贯穿服务全程。曾有退休老人团队体检时,上午刚做完心电图便查出心肌梗死征象,当时老人已在回家途中,科室立即电话联系患者,并安排工作人员陪同直奔心内科,及时开通冠状动脉,为治疗抢下黄金时间;还有一位企业中层,通过团队体检发现肠道异常,在科室衔接下进一步检查确诊早期结肠肿瘤,术后恢复良好……这些案例,既印证了科室个性化健康管理的成效,更凸显了专业体检在疾病防控中的“前哨”价值。
自融入华西医学体系后,体检科的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迎来质的飞跃。依托华西“同质化”发展要求,科室积极对接优质资源:一方面,定期选派工作人员前往华西医院学习前沿体检项目与报告解读规范,将华西在疾病筛查中的精准标准融入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华西专家的远程指导,针对疑难体检案例开展线上会诊,让市民在市级医院就能享受到顶级专家判断。
当前,科室正向智慧化加速转型——全力借鉴华西智能AI体检软件,重构体检服务流程:检前,市民自主填写健康信息,AI将基于大数据自动推荐个性化体检项目,告别“盲目选项目”的困扰;检后,AI辅助分析将大幅提升报告生成效率,同时精准识别异常征象,医生复核即可保障准确性。
未来,科室将进一步深化智慧化升级:推动体检信息与医院诊疗系统深度互联,实现“体检发现异常—推送就诊建议—直连专科医生”的“检—诊—治”闭环服务,让市民无需反复跑腿;计划引入肿瘤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新兴技术,升级早期肿瘤筛查手段;搭建专线远程会诊平台,实现与华西专家更高效安全的实时沟通,让智慧体检既“早发现”又“快解决”,成为市民健康的“智慧伙伴”。
深化协同,筑牢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屏障
在与四川大学的紧密合作下,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各科室协同发展成果显著。未来,医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除持续巩固外科、口腔科、体检科及脑机接口领域的协同优势,推动现有合作向更精、更细、更实方向迈进外,还将逐步拓展协同领域,推动与其他科室的深度融合,让百年“仁济”精神与“华西标准”渗透至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让更多前沿技术与优质服务扎根百姓身边。
[ 华西力量“厚植”市二医院临床一览表】
1. 血液科华西专家 常红
教授、华西医院血液科一级专家、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内科(血液内科及老年病)临床、教学、科研二十余年,对内科血液病及临床常见老年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5篇,参加撰写专著多本。承担多项四川省科技厅研究课题,参加国家级及横向课题多项。在我省较早开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再障的病因、遗传易感性、免疫抑制治疗疗效预测、近期血液学反应及疗效方面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交流及论文发表。目前从事红细胞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血液分会副会长。
擅长疾病:内科血液病,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结肿大的诊治。
出诊信息
门诊:贫血一门诊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隔周一次)
诊室地点:庆云院区
2.胸心外科华西专家 车国卫
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CSCO)理事,四川省肿瘤学会理事,肺癌专委会主委,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加速康复外科专委会主委,成都康复医学会肺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作为项目负责人共获得基金14项。共得到省部级奖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文章SCI169篇。专著:共9部。
擅长疾病:1.肺结节的微创治疗;2.肺癌的多学科诊治及外科治疗;3.胸部良性疾病及终末期肺疾病的综合治疗。
出诊信息
门诊:胸心外科门诊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隔周一次)
诊室地点:庆云院区二号楼4楼483诊室
3. 肝胆外科华西专家 黄纪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FACS(美国外科学会会士),华西医院大外科党委书记,肝脏外科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IHPBA),国际肝胆胰协会(C-IHPBA)中国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东京大学客座讲师。日本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日本大学、日本红十字医院访问学者。曾师从幕内雅敏、国土典宏、那野正人、高山忠利等日本肝胆胰外科名宿,并深受肝脏外科最负盛名的幕内雅敏教授好评。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其中包括Lancet,Annals of Surgery等国际权威杂志,长期担任国内外学术杂志编委或审稿专家。其研究成果多次被欧洲肝胆胰协会年会,美国外科医师协会,日本外科年会及世界消化学年会收录,并多次受邀做大会发言。担任的学术任职还包括: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肝转移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及结直肠癌肝转移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性医院肝脏肿瘤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外科专委会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肝病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CSCO中国翻译组委员等。
擅长疾病:擅长肝脏、胆道、胰腺各类良恶性疾病的外科诊疗,擅长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治疗肝胆疾病,擅长复杂肝癌手术、肝脏移植,擅长肝门部胆管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腹腔镜荧光导航精准肝切除等国际先进技术。华西结直肠癌肝转移 MDT专家组成员、华西肝癌脉管癌栓MDT专家组成员,强调针对患者全身状态、器官功能及肿瘤生物学特征进行多学科联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出诊信息
门诊:肝胆外科门诊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隔周一次)
诊室地点: 庆云院区
4.耳鼻喉科华西专家 秦学玲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专家,四川省聋儿康复特聘顾问,曾获卫生部、省科委科研基金,研究平衡功能检查及耳神经学,在中华耳鼻喉科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04年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研进步三等奖。
擅长疾病:从事耳鼻咽喉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耳鸣、耳聋、眩晕(梅尼埃病、耳石症、偏头痛眩晕)、中耳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急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鼾症、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等耳鼻喉科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特别擅长外耳道成型、面神经减压、耳硬化症等手术,在西南地区最先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出诊信息
门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
出诊时间:每周周四(隔一周周四下午,下一周周四上午)
诊室地点:庆云院区二号楼2楼201诊室
5.骨外科华西专家 宋跃明
博士,一级专家,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学科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现任中华骨科分会常委、中国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胸腰椎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AO理事会理事、四川省骨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主委。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常务编委、中国骨与关节外科编委、中国骨科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脊柱外科编委、华西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创伤杂志编委、临床骨科杂志编委、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编委等12个杂志编委。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1本、参编专著13本。
擅长疾病:脊柱侧弯、脊柱侧后凸矫形、脊柱原发肿瘤/转移肿瘤、胸椎黄韧带骨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环枢椎脱位、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的诊治。
出诊信息
门诊:骨科(颈椎病、腰椎病门诊)
出诊时间:具体时间请关注服务号
诊室地点: 庆云院区
6.耳鼻喉科华西专家 杨慧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西医院咽喉嗓音中心负责人,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嗓音专业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咽喉嗓音言语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咽喉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女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专委会候任主委,四川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等杂志编委。负责国家及省级课题数十项,其中重大课题2项,总课题经费600余万元,参编著作6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擅长疾病:1.嗓音疾病:声带息肉、小结、囊肿、声带麻痹、声带粘连、声带白斑、痉挛性及各种功能性发声障碍等;2.咽喉常见疾病:血管瘤、慢性扁桃体炎、反流性咽喉炎等;3.咽喉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微创治疗;4.喉及气管狭窄;5.成人鼾症的规范化评估及治疗;6.儿童咽喉相关疾病,含新生儿及幼儿:呼吸、吞咽及发声障碍性疾病。
出诊信息
门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隔周一次)
诊室地点:庆云院区二号楼2楼201诊室
7.神经内科华西专家 周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学科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一届国家杰出医师,四川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功能/分离性发作工作组委员,发作分类更新工作组委员,急性症状性癫痫工作组委员,出版理事会中文翻译工作组组长,官方杂志《癫痫杂志》主编。《Epilepsy Research》、《Seizure》、《Th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编委等职务。主持多项自然科学基金,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
擅长疾病:癫痫、脑膜炎、血管性偏头痛、脑萎缩、神经性头痛、头晕、植物神经紊乱、滑车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出诊信息
门诊:神经内科门诊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隔周一次)
诊室地点:庆云院区
8.骨科华西专家 李箭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会长等多个国家级重要学术职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广泛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等众多重量级奖项,其专业能力得到了国家和业界的最高认可。
擅长疾病:从事骨科及运动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数四十载,尤其在关节镜微创手术领域造诣极深。擅长膝、髋、踝、肩、肘、腕等全身各大关节的疑难杂症诊疗,对复杂运动损伤的结构修复与功能重建有独到见解。
出诊信息
门诊:骨科运动医学/运动处方专家门诊(李箭教授工作室)
出诊时间:每月第一周的周三上午
诊室地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庆云院区、龙潭院区
来源:大众健康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