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7日上午9时30分,新洲区旧街街清水塘村村委会广场热闹非凡、暖意融融,“幸福家园欢庆重阳——孝亲敬老暖人心”主题活动在此启幕。100余名65岁以上老人齐聚一堂,共享百家宴、领取慰问品,出行不便的老人则由村志愿者上门送物资、送关怀。恰逢清水塘村2025
通讯员:操聪 摄图:操聪
10月27日上午9时30分,新洲区旧街街清水塘村村委会广场热闹非凡、暖意融融,“幸福家园 欢庆重阳——孝亲敬老暖人心”主题活动在此启幕。100余名65岁以上老人齐聚一堂,共享百家宴、领取慰问品,出行不便的老人则由村志愿者上门送物资、送关怀。恰逢清水塘村2025 年成功申报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场充满温情的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更是清水塘村深耕老龄化建设、践行“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理念的生动缩影。
深耕老龄服务:便民集市织密 “幸福保障网”
活动现场,“重阳便民服务集市”的5个志愿摊位前人气高涨,这正是清水塘村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缩影。武汉刘三屋中医骨伤医院的医护人员忙着为老人测血压、查血糖,耐心解答关节养护疑问;理发师手持剪刀,为老人修剪清爽发型;志愿者们发放《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手册,用方言讲解防诈骗知识;手工体验区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缝制重阳香囊,书法爱好者挥毫写下“寿”字赠予同伴…… 一站式服务精准对接老人需求,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与温暖。
“村里年年都想着我们老人,不仅有吃有玩,还能免费检查身体,我们心里比蜜还甜。”73岁的孙秋梅拄着拐杖,慢慢挪到义诊摊位前,脸上满是期待。受类风湿困扰多年的她,关节变形严重,平日里很少出门,但得知要办重阳活动,她执意让家人陪自己来村委会。“见到老邻居唠唠嗑就开心,刚才医生还给我做了关节理疗,说要注意保暖,这些提醒太实用了。”体验完服务,孙秋梅握着志愿者的手,反复念叨着“谢谢”。
老人发光发热:高龄 “智囊团”成乡村建设生力军
在清水塘村老龄化建设中,老人们既是“受助者”,更是“贡献者”。76岁的邵主桂便是公益带头人,作为村里的“老榜样”,他此前已因热心助老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无儿无女的他靠五保金生活,2019 年遇险被村人救下后,便将积蓄与精力投入公益——捐12万养老金改两座公厕并坚持6年免费保洁,挖鱼塘分鱼、铺水泥路助村建设,还带动50余人成立“主桂志愿服务队”。此次重阳活动,他提前帮忙整理场地,以行动诠释“老有所为”。
77岁的陈禾则是“智囊核心”,这位退休后扎根清水塘养老的建筑家,不仅曾亲手设计村委会——让其比周边村的办公场所更显大气实用,还成了老人活动的舒适空间,此次更是主动参与活动策划,精细核算捐款金额,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老人身上。
“乡村养老不是‘将就过’,要让老人们住得舒心、过得有价值。”陈禾说,退休后选择清水塘,正是因为这里的人情味。她的女儿赵妤是知名摄影师,为照料母亲,周末常返乡,镜头下的清水塘山水、老人笑脸格外动人,2025年4月7日,母女俩的温馨合影还登上了《长江日报》,让更多人看见乡村养老的美好。“妈妈为村里做事,我帮她记录家乡的美,这也是一种传承。”赵妤的话里满是对母亲的支持。
特殊关怀暖人心:百岁老人与全村的 “双向奔赴”
“王奶奶,我们来看您啦!”当天下午,村委会工作人员提着米、油和慰问品,专程来到103岁的王怀英家中。作为村里最高龄的老人,王怀英一直是全村的“宝”——2023年10月21日,武汉公交六公司本部第一党支部、青山区红钢城街和畅社区的党员就曾驱车70余公里上门慰问;今年重阳,村委会依旧记挂着她,不仅送去物资,还陪老人唠家常,听她讲过去的故事。
“谢谢你们还想着我,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也越活越有劲儿。”王怀英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笑得眼角泛着泪花。这份跨越数年的关怀,是清水塘村对特殊老年群体的牵挂,也是“尊老爱老”传统在乡村的生动延续,让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 “幸福底色” 愈发浓厚。
全村同心协力:共筑老龄友好 “幸福家园”
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荣誉,离不开全村人的同心协力。村书记吴怀兵提前一个月就忙着对接爱心单位、筹备物料,往返于街道与村委会之间,只为让活动更周全;10余位村志愿者穿梭在现场,炸油粑、端饭菜、引导老人就座,汗水浸湿了红色志愿服,却没人喊累。
年轻的本地网络达人二魅儿架起手机直播,将活动的热闹传递给外界,让更多人关注清水塘村的老龄工作;操聪则主动承担起活动策划与总结撰写,用文字记录下这份温暖。
“评上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吴怀兵说,未来村里将继续深化创建成果:依托 “主桂志愿服务队” 建老年活动中心,增设健身器材与休闲座椅;借陈禾的设计经验改造闲置空间,打造适老阅览室;定期组织健康讲座、手工活动,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更有尊严。
从成功申报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重阳活动的温情举办,清水塘村用行动证明:老年友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便民集市的细致服务里,藏在老人发光发热的身影里,藏在对百岁老人的牵挂里。这里,“老有所养” 有温度,“老有所为” 有舞台,“老有所乐” 有滋味,这幅幸福图景,正为更多基层社区的老龄化建设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 “清水塘样本”。
来源:鹿鸣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