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是“超级冷冬”?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最新回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0 14:21 1

摘要:近期,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关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对此作出了权威回应,澄清了“超级冷冬”的不实传言,并对今年冬季的气候趋势进行了科学解读。

近期,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关注。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对此作出了权威回应,澄清了“超级冷冬”的不实传言,并对今年冬季的气候趋势进行了科学解读。

冷暖冬是“事后认定”而非“预测概念”

章大全指出,国家标准《冷冬等级》和《暖冬等级》对冷冬和暖冬有明确定义。根据这些标准,只有当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的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或暖冬标准时,该年冬季才会被相应判定。冷暖冬是一个事后“认定概念”,而非事前“预测概念”——它需要等待整个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结束后,根据实际气温数据统计得出,而非依靠感觉或预测。

历史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共出现6个冷冬,且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

今冬气温预测:接近常年到偏暖,但波动剧烈

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气温以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特别是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等地可能偏高1~2℃。但专家同时强调,今年冬季的气温阶段性特征将非常明显,冷暖起伏较大,可能出现“冷暖震荡”的特点。

这种波动格局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拉尼娜现象和全球变暖。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秋季后期将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不等于必然冷冬

历史统计显示,在1950年至1986年间,拉尼事件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高达70%以上。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这一规律已发生变化。本世纪以来,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如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甚至出现了暖冬现象。

拉尼娜和全球变暖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冬季气温起伏较大,呈现“冷暖震荡”的特点。预测显示,今年冬季可能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征,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弱拉尼娜事件影响,1月中旬后冷空气活动将显著增强。

区域性气候差异明显

受拉尼娜影响,今冬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而华东、华南等地则易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东北地区可能在12月遭遇-30℃以下极端低温黄淮流域1月下旬可能出现大范围雨雪江南地区湿冷天气可能导致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低3-5℃华南地区冷暖波动可能更为剧烈,广州等城市单日温差可达15℃

应对建议:关注阶段性天气变化

专家建议,公众不必对“超级冷冬”的传言过度恐慌,但需要认识到冬季气温波动可能加大的特点。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强降温和寒潮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表示,将于10月底组织会商研判,形成2025/2026年冬季气候预测意见,为公众提供更详细的气候展望。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科学应对气候波动比简单定义“冷冬”或“暖冬”更为重要。

来源:博儿爱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