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糖尿病,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终身病”“并发症”“打胰岛素”“吃药不能停”这些字眼。确实,糖尿病不分年龄,不挑性别,缠上人就像根甩不掉的尾巴,尤其是并发症那一块,眼睛、肾、心血管、神经……一个接一个,防不胜防。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终身病”“并发症”“打胰岛素”“吃药不能停”这些字眼。确实,糖尿病不分年龄,不挑性别,缠上人就像根甩不掉的尾巴,尤其是并发症那一块,眼睛、肾、心血管、神经……一个接一个,防不胜防。
但奇怪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几十年下来,血糖也没比别人控制得好多少,药吃得也挺常规,结果却活得比谁都稳,几乎没啥并发症。
不是说糖尿病一定拖着一堆病过日子吗?那这部分人是咋做到的?难不成真是“命好”?医生看得多了,心里也有数,多半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糖尿病这病,说白了,和情绪、压力、性格有莫大关系。长期焦虑、整天上火、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血糖波动比坐过山车还大。临床上,确实见过不少人,不是药没吃,是心没稳——一急就高血糖,一烦就胰岛素不够用。
而那些多年没啥并发症的糖友,普遍心态都很平和,遇事不容易上头,不急躁,也不容易放弃。有的甚至把糖尿病当成一种“生活提醒器”,借着这病反而活得更规律了。你说神不神奇?不是神奇,是情绪影响激素、激素影响血糖,这是医学上早就有共识的。
身边总有病人抱怨吃再多药也没用,其实一问就知道,夜里三点才睡、早上八点爬不起来,饭也不定时,动也不怎么动。说实话,这种生活方式,健康人照着来都得出毛病。
而那些把糖尿病“养成好朋友”的人,大多生活节奏极稳。不是他们更有毅力,而是他们更懂得尊重生物钟。每天几点吃饭、几点睡觉、几点运动,像在执行任务一样,一年四季不怎么变。这种“无聊到极致”的生活,才是糖尿病最喜欢的节奏。
糖尿病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变化比天气还快。有经验的糖友,哪怕只是觉得今天有点异常,比如走路有点飘、眼睛有点花、手麻了一下,都会立刻警觉。不是立刻去医院,也是第一时间调整饮食或检测血糖。
这类人对身体变化极其敏感,几乎是本能反应。他们不靠药物滥用,也不搞“养生大法”,而是靠着对自己身体的高敏感度,提前发现问题,提前处理。这样的人,哪怕糖尿病时间再久,问题也压根长不大。
有些人一得糖尿病就开始“什么都不敢吃”,三餐清茶白饭,营养跟不上,反而抵抗力下降。但也有些人,嘴上说得清淡,背后照样奶茶炸鸡全不落,结果血糖像坐电梯。
真正能与糖尿病“和平共处”的人,大多吃得很有分寸。他们不是完全忌口,而是懂得怎么搭配、怎么控制量。比如吃水果也挑时间,吃主食也看血糖波动,偶尔吃点甜的,也知道怎么“补救”。这种灵活性,反而让他们的饮食更可持续,不容易反复“暴饮暴食”。
有些人把糖尿病当成医生的事,药开了,吃了就算完事。可真要说管好这病,医生只能给你一把钥匙,怎么开门还得你自己动手。
多年无并发症的患者,往往特别愿意学、也愿意配合。他们不是听医生的,而是和医生“合作”,有问题会问,有变化会记录,也会主动查资料、参加糖尿病教育课程。他们知道,控制得好不好,最终得靠自己这双手、这张嘴、这双腿。
所以别一刀切地把葡萄从食谱里砍掉。只要掌握方法,它完全可以成为糖尿病饮食中的“益友”。
说到底,不是这些人身体里藏着什么“抗糖基因”,也不是他们的病情一开始就轻。真相往往是,他们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比别人更认真、更自律、更有耐心。
糖尿病这病,不怕你得,就怕你忽视。能平稳过十年二十年不出事的,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靠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好习惯。这些特质,不是天生的,是一步步养出来的。只要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张伟,李娜.葡萄多酚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潜在保护作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6):604-609.
[3]王芳,赵磊.情绪与血糖波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31-234.
来源:胡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