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4次被人民日报点名!于和伟爆火,张艺谋预言成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3:03 1

摘要:“戏比天大,德如地厚”,在流量扎堆、快红成风的内娱,54岁的于和伟最近凭实力“杀疯了”!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四次点名力挺,从公益担当到演技标杆,从行业态度到德艺双馨,层层递进的认可让这位实力派彻底“破圈”,而张艺谋多年前的那句盛赞,如今终于被全网印证“诚

“戏比天大,德如地厚”,在流量扎堆、快红成风的内娱,54岁的于和伟最近凭实力“杀疯了”!不到72小时,《人民日报》四次点名力挺,从公益担当到演技标杆,从行业态度到德艺双馨,层层递进的认可让这位实力派彻底“破圈”,而张艺谋多年前的那句盛赞,如今终于被全网印证“诚不欺我”。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的“官方认证演技派”,曾有过十二年跑龙套的蛰伏时光。从抚顺话剧团到上戏课堂,从配角边角到主角核心,他从不用话题博眼球,而是把十几部作品当“磨剑石”,慢慢琢磨剧本、吃透角色。《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成为90后、00后的“历史启蒙老师”,《坚如磐石》中亦正亦邪的反派被张艺谋盛赞“胜过高启强”,再到《沉默的荣耀》里的吴石将军,于和伟用一部部作品证明:好演员从不怕晚,只怕不沉。

这次让他“喜提”人民日报四次点名的核心,正是《沉默的荣耀》中教科书级的表演。他的戏从不用激烈台词和夸张动作博关注,而是把情感藏在细节里:得知同志牺牲时,背对镜头的肩膀轻沉,无一句台词却让观众感同身受;与妻子告别时,对着捏碎的凤梨酥默默垂泪,克制的痛苦比痛哭更具穿透力;审讯室里轻微扬颌的微笑,海边三次抬眼的情绪递进,甚至撒谎时摸左手无名指的小动作,都让角色立体到仿佛“从历史里走出来”。正如梅兰芳所言:“角色的内心不在动作的多寡,而在动作的精准”,于和伟的演绎完美诠释了这份通透。

人民日报的四次点名,每一次都分量十足、直击核心。第一次因公益活动点赞他的社会责任担当,第二次以专业视角肯定其“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演技,第三次在文艺座谈会上引用他的发言,赞许其对职业的敬畏初心,第四次则通过人物侧记,将他定义为“德艺双馨的践行者”。这不是偶然的流量倾斜,而是主流媒体对“实力派回归”的明确表态,更是对浮躁剧圈的一次“审美纠偏”。

要知道,张艺谋早就在《坚如磐石》发布会上“提前剧透”:“于和伟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亦正亦邪的人物,若早几年播出,高启强该排第二”。当时还有人觉得是导演“自夸”,如今看来却是精准预判。于和伟的走红,恰恰印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言:“真正的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他为角色读历史档案、学闽南语,甚至在拍摄《身骑白马》桥段时情到深处哽咽失声,这份“敬畏心”正是当下行业最稀缺的品质。

更值得深思的是,于和伟的爆火绝非个人运气,而是内娱风向转变的鲜明信号。观众早已厌倦滤镜脸和注水表演,转而追捧有厚度、有温度的真实表达;资本和平台也开始“避雷”流量炒作,向题材扎实、演技过硬的作品倾斜。就像人民日报评论的那样,于和伟的成功是对“流量逻辑”的重新定义——演艺圈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能站稳脚跟的永远是耐住寂寞、守住初心的人。

如今,《沉默的荣耀》热度居高不下,于和伟的演技话题刷屏全网,越来越多人明白:真正的演员,勋章从不在热搜排名里,而在观众看完剧集后沉默共鸣的三秒里。当流量退潮、泡沫散去,于和伟用三十年坚守告诉我们:靠作品说话,才是演员最硬的底气。

那么问题来了,内娱“实力派春天”已然到来,你觉得下一个能像于和伟这样“厚积薄发”的演员会是谁?

来源:坐看云起时一点号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