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谷歌量子AI实验室联合全球200多位顶尖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历史性跨越——基于Willow超导量子芯片成功运行的“量子回声”算法,首次实现硬件层面可验证的量子优势,运算速度较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Fronti
2025年10月,谷歌量子AI实验室联合全球200多位顶尖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标志着量子计算领域迎来历史性跨越——基于Willow超导量子芯片成功运行的“量子回声”算法,首次实现硬件层面可验证的量子优势,运算速度较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Frontier提升13000倍,为人类算力发展开辟了全新纪元。
此次突破的核心在于两大技术支柱的协同创新。算法层面,谷歌团队提出的“量子回声”(Quantum Echoes)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量子信息观测难题。该算法通过“正向演化—精准逆转—信号叠加”的闭环操作,模拟“时间倒流”效应,将量子系统中扩散的信息重新聚焦,借助量子“相长干涉”现象放大有用信号、抵消杂音。其核心观测指标“非时序关联函数”(OTOC)展现出极强的观测优势:传统方法的信号在演化9个周期后便弱至不可测,而二阶OTOC在20个周期后仍保持清晰信号,为捕捉量子系统细节提供了全新工具。
硬件层面,Willow量子芯片的高性能为算法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这款拥有105个物理量子比特的超导处理器,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突破:单量子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纠缠门保真度99.88%,读出保真度99.5%,所有操作均以数十至数百纳秒的速度完成 。正是这种“低 error 率+高运算速度”的硬件特质,使得“量子回声”算法能够突破经典计算的物理限制,尤其在处理“大循环干涉”这类量子特有现象时展现出绝对优势。
性能验证数据直观展现了此次突破的颠覆性。针对65个量子比特的OTOC信号模拟任务,超级计算机Frontier需耗时3.2年才能完成,而Willow芯片仅用2.1小时便得出结果,且信噪比(3.9)远高于经典蒙特卡洛方法的1.1 。更关键的是,该结果实现了双重验证:既在另一项独立研究中与传统核磁共振(NMR)结果完全吻合,又能在同等规格量子计算机上重复复现,彻底解决了此前量子计算“结果难确认”的核心痛点。
这一突破的应用价值已初露端倪。在基础科学领域,其实现了对“信息加扰”等量子现象的精准观测,被科学界比作开启未知世界的“量子镜”。在应用研究中,算法已成功用于学习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参数,精准反推未知量子系统的内部作用规律。在生物医药领域,量子增强的核磁共振技术可清晰呈现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机制;材料科学领域,其� �精准表征聚合物、电池组件等新型材料的分子结构,为新能源、超导材料研发提供关键支撑 。
尽管意义重大,量子计算的实用化仍面临挑战。当前研究仍局限于简化模型体系,要应用于蛋白质折叠、复杂分子模拟等实际场景,还需突破量子比特规模化、逻辑量子比特长寿命等技术瓶颈。谷歌团队已明确下一步方向:聚焦“长寿命逻辑量子比特”研发,为构建可纠错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 。
从2019年首次宣称量子优越性,到如今实现可验证的实用化算法突破,谷歌的研究轨迹印证了量子计算从理论走向现实的演进逻辑。正如望远镜拓展了人类的宇宙视野,“量子回声”算法与Willow芯片的组合,不仅将算力提升至全新维度,更赋予人类观测微观量子世界的全新能力。这场算力革命或许仍需时间才能全面落地,但无疑已为医学、材料、能源等领域的未来突破埋下了关键伏笔,人类算力新纪元的大幕已然拉开。
来源:蜗牛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