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我开车去了趟莫干山。不是为了度假,是去见几个老朋友——几家开了好几年的民宿主理人。这几年行业变化太快,平台规则、客群偏好、甚至周边竞争格局都在变,大家见面总免不了聊一聊“现在到底该怎么活下去”。
前些日子,我开车去了趟莫干山。不是为了度假,是去见几个老朋友——几家开了好几年的民宿主理人。这几年行业变化太快,平台规则、客群偏好、甚至周边竞争格局都在变,大家见面总免不了聊一聊“现在到底该怎么活下去”。
坐在一家藏在竹林深处的小院里喝茶时,我没忍住问老板娘:“你家这味道,怎么跟三年前一模一样?”她笑了:“你还记得?那是雪松混着一点点佛手柑,我自己调的。客人说像雨后进山的感觉。”
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几年走南闯北,住过不下五十家民宿,真正让我记住的,除了风景和设计,往往就是那一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它不张扬,却能在你推门那一刻,悄悄把心安定下来。
这不是个例。翻看《2025年中国民宿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有个数据特别扎眼:中高端民宿(客单价400元以上)的需求占比已经冲到了30.9%,而且还在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便宜大碗”,他们愿意为体验买单。而体验是什么?是细节,是情绪,是记忆点。嗅觉,恰恰是人类五感里最直接通往情感记忆的一条路。
可现实呢?太多民宿还在拼装修、拼拍照墙、拼早餐种类。结果呢?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你花二十万砸的网红楼梯,别人三个月就抄了个七分像。但有一种东西,抄不来——那就是属于你这家店的独特气味。
我在大理待过一阵子,有家海景民宿做得特别聪明。他们不用市面上常见的香薰机,而是请本地一位做白族香囊的手艺人,每月定制一批天然植物香包,挂在客房衣柜和阳台。主打一个“海风+晒干的薄荷与迷迭香”的混合气息。客人临走,还能带走一小包。有人后来在小红书上写:“回家一个月了,打开柜子闻到那股味道,眼泪差点掉下来。”你看,这哪还是卖房间?这是在卖回忆。
更狠的是川西一家藏式院子。他们直接把“气味”做成了品牌资产。主理人找调香师合作,复刻了院子里那棵百年柏树的木质香,做成小瓶香水,取名叫“山息”。不贵,八十块一瓶,但几乎每个客人都会买。去年光这一项,给店里多挣了将近二十万。关键是,这玩意儿带出去送人,别人一闻就知道:“哟,你去XX家住了?”
这种玩法,早就跳出了“让房间香一点”的初级阶段。它是从空间扩香,延伸到洗护用品,再变成可传播的伴手礼,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嗅觉价值链”。你想想,当客人用着跟你房间一个味道的沐浴露,睡前点着跟你客厅一样的香薰,走时还揣着一瓶专属香水……他对你的印象能不深吗?
而且这事儿成本并不高。一套基础的智能扩香系统,两三万搞定;定制洗护套装,找个靠谱代工厂,量不大也能谈;至于香氛伴手礼,现在国内成熟的ODM服务商一大堆,起订量也不吓人。比起动辄几十万的硬装投入,这笔钱花得实在。
当然,也有人担心“搞这些虚的没用”。但数据不会骗人。据行业调研,超过三成的旅行者入住时间已超过24小时,他们要的不是“打卡”,是“沉浸”。而气味,正是实现沉浸感最轻巧又最有力的工具。它不说话,却能在你进门那一刻,告诉你:“这儿不一样。”
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80、90后女性是民宿创业的主力军,她们天生对生活美学更敏感,也更懂情绪价值。所以这类“软性投入”在她们手里,反而玩得更溜。
说到底,民宿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谁家床大,而是谁能让客人“心动”。而心动,往往始于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比如,推开门,闻到一股让你突然放松下来的香气。
下次你路过一家民宿,不妨先别看照片,去闻一闻。如果连空气都是用心调配过的,那这家店,大概率不会太差。
来源:平平无奇的小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