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铁血军魂·元帅风范”元帅纪念馆思政课全国巡演首演在湘潭大学大礼堂落幕,600余名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这场由湘潭县委宣传部统筹推动的跨单位协作活动,正是该县深耕馆校联动、创新红色理论宣讲的生动实践。
近日,“铁血军魂·元帅风范”元帅纪念馆思政课全国巡演首演在湘潭大学大礼堂落幕,600余名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这场由湘潭县委宣传部统筹推动的跨单位协作活动,正是该县深耕馆校联动、创新红色理论宣讲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湘潭县锚定“用好红色资源、讲活红色故事”目标,以彭德怀纪念馆为纽带联动高校,构建“馆校联动、双向赋能”的红色宣讲新模式,让革命精神在时代建设中焕发生机。
资源互通:打破壁垒,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湘潭县委宣传部牵头搭建“红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彭德怀纪念馆、罗亦农生平业绩陈列与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县内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场馆出内容、学校搭平台、师生共参与”的协同机制。
一方面,深挖馆藏红色资源“富矿”。深度挖掘场馆红色素材,开发专题党课《夜数禾蔸》、家书故事《彭门家风》、情景朗诵《我们都记得》、情景剧《我心中的罗亦农》《一根拐杖》等精品课程,将历史故事、革命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可宣讲、可演绎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依托湘潭大学“四史”实践教学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把红色宣讲从“线下舞台”延伸至“线上云端”,首演活动同步网络直播,吸引数万观众在线观看,实现“一次展演、多维传播”;针对县内中小学生,设计“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民兵预备役训练”等实践活动,让馆校课程同频共振。
载体创新:跳出传统,让思政课堂“新”起来
载体创新是激活红色宣讲的关键。县委宣传部跳出“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推动馆校双方在宣讲形式上大胆突破。
“理论+文艺”融合,让故事“开口说话”。巡演中,《元帅树》用评弹讲述彭德怀元帅回乡调研时“斧口救树”的故事,乡音乡韵里,历史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罗亦农生平业绩陈列内,红领巾宣讲队以“一根拐杖”为引子,用情景演绎串联起罗亦农的革命故事,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精神。
“专业+学生”联动,让宣讲“接足地气”。结合“莲乡里手・里手说理”品牌建设,选拔纪念馆讲解员、高校思政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红色课堂思政宣讲团”走进校园、社区、景区,开展“莲乡里手・里手说理理论宣讲示范课堂巡讲”“党史故事小舞台・我有话说”等活动,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
“固定+巡回”延伸,让精神“传得更远”。湘潭大学首演后,巡演紧接着走进湘潭县一中,后续还将联合全国多地元帅纪念场馆推进巡演。这种模式已在湘潭县历经两年实践检验:2024年,“理论宣讲示范课堂”借此开展“七进”巡讲,让理论走进机关、校园、乡村;2025年,“我爱湘潭我的家・莲乡故事我来讲——‘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莲乡实践故事汇”接续沿用,通过“固定主场+巡回分场”,实现理论宣讲从点上发力到面上覆盖的延伸。
长效赋能:建强机制,让红色传承“实”起来
机制保障是馆校联动长效化的坚实支撑。县委宣传部从制度规范、能力共建、资源保障三方面构建闭环体系,确保合作常态长效。
制度上立标准。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为理而来・里手说理”理论宣讲工作方案》,结合课程质量、宣讲场次、受众反馈等指标综合考评,认定包括彭德怀纪念馆在内的5个理论宣讲示范基地,树立联动标杆。
能力上共提升。搭建“双向培训”平台:邀请专业讲解员进校园,开展红色历史解读、宣讲语言技巧等专题培训,2023年以来已培育140余名师生宣讲骨干,唐熙顺等学生还斩获省级宣讲奖项;组织县委党校专家学者深入场馆,参与“莲乡发展之我见”“党史故事小舞台”等项目优化,提升场馆宣讲的学理性与系统性。
资源上强支撑。投入资金支持《革命先驱罗亦农的故事》等10堂馆校合作精品课程研发,部分课程录制成网络课程在融媒体平台推送,单期点击量超20万;同时整合学习强国等平台,专题报道馆校联动成果,扩大红色宣讲影响力。
“馆校联动不仅让红色资源活了起来,更让理论宣讲实了起来。”下一步,湘潭县委宣传部将继续深化与全国各地场馆、高校的合作,开发“红色研学+理论宣讲”融合产品,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谢子妍)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