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春的日头,暖洋洋的,晒得人骨头缝里都发痒。地里的麦苗刚返青,还遮不住地皮。奶奶挎着柳条筐,拿着一把小铲刀,对我说:“走,跟奶奶挑‘还阳草’去。”
开春的日头,暖洋洋的,晒得人骨头缝里都发痒。地里的麦苗刚返青,还遮不住地皮。奶奶挎着柳条筐,拿着一把小铲刀,对我说:“走,跟奶奶挑‘还阳草’去。”
“还阳草?”我好奇地跟着。
“就是黄鹌菜,”奶奶指着田埂上、土坡边那些贴着地皮长的野菜。它们的叶子嫩绿嫩绿的,边缘像波浪,又像羽毛,簇拥在一起,中间已经抽出了一根细细的、顶着花苞的苔。“你瞧它,冬天冻不死,开春头一个绿,可不就是把阳气又还回来了嘛!”
奶奶弯下腰,用小铲刀轻轻一撬,连根挑起一棵。根是直的,带着点泥土。她抖了抖,那棵鲜灵灵的野菜就落进了筐里。“就得挑这时候的,最嫩。等它开了小黄花,就老了,苦味也重了。”
我也学着她的样子,专拣那些叶片肥厚的下手。不一会儿,筐底就铺了薄薄一层,散发着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
回到家,奶奶把黄鹌菜倒进盆里,一遍遍地淘洗,把草屑和泥沙都洗掉,露出水灵灵的本色。她在锅里烧上水,水滚了,把菜倒进去,只焯一下,那鲜绿色就更浓了,像把整个春天都锁在了里面。
捞出来,过凉水,挤干,放在案板上切几刀。然后拍几瓣蒜,切点干辣椒段,和花椒一起摆在菜上。烧一勺滚烫的菜籽油,“刺啦”一声浇上去,那股混合着蒜香、椒香和野菜本身清气的味道,瞬间就炸开了,直往鼻子里钻。
最后淋上点酱油和醋,拌匀。一盘凉拌还阳草就上了桌。
夹一筷子送进嘴里,先是感受到那爽脆的口感,紧接着,一丝极淡的、清冽的苦味在舌尖化开,然后便是满口的鲜嫩和回甘。嚼着嚼着,仿佛能感觉到那股来自田野的、带着生机的清气,顺着喉咙往下走,把一冬天积在身体里的燥热都压了下去。
爷爷就着这盘菜,能喝下两盅酒。他咂摸着嘴说:“啥山珍海味,也比不上这一口‘还阳’的滋味。吃了它,浑身都通泰。”
晚上,我果然觉得嗓子不像前几天那么干疼了。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慢悠悠地说:“人啊,不能忘了本。地里长的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都是宝贝。它知道你身体里需要啥,这就叫‘还阳’,把咱的身子,还到春天该有的舒坦样儿。”
从那以后,每年春天,我都盼着跟奶奶去挑还阳草。那盘凉拌菜的滋味,就是故乡春天最鲜活、最深刻的记忆。它提醒着我,最好的东西,往往就藏在最寻常的泥土里,等着懂得它的人,去唤醒,去品尝。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黄鹌菜的生物学特性。
黄鹌菜是菊科黄鹌菜属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有一条明显的主根,纤细,深入土壤,从基生叶丛中抽出的、不生叶的花梗。花葶高矮不一,通常1-2根或更多,直立,上部有分枝,内部中空,表面常被稀疏的柔毛。
叶片几乎都从基部生出,呈莲座状平铺在地面上。叶片质地柔软,头状花序,花期极长,在温暖地区几乎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瘦果,可借助风力将种子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常见于路边、荒地、田埂、草坪、庭院、墙角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是典型的伴人植物。它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耐干旱。
黄鹌菜幼苗和嫩叶是可食用的野菜,口感清爽微苦,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下火的食疗价值。《中华本草》记载其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主治感冒,咽痛,眼结膜炎,乳痛,疮病肿毒,毒蛇咬伤等作用。
总得来说,黄鹌菜既是春日里一道可口的野菜,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来源:鸿雁深蓝在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