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开早餐店的张哥,他揉着腰说:“每天凌晨3点起床备料,忙到中午12点,一天赚几百块,累得直不起身。”转头刷到朋友小李的朋友圈,她直播带货卖零食,一场收入抵张哥干半个月,关键是她不用自己生产,只负责选品和聊天。
小区开早餐店的张哥,他揉着腰说:“每天凌晨3点起床备料,忙到中午12点,一天赚几百块,累得直不起身。”转头刷到朋友小李的朋友圈,她直播带货卖零食,一场收入抵张哥干半个月,关键是她不用自己生产,只负责选品和聊天。
这两种赚钱方式,差的可不是“辛苦程度”——本质是“挣钱”和“赚钱”的区别,越琢磨越发现:赚钱的核心,其实就是当“二道贩子” 。
先搞懂:“挣钱”和“赚钱”,差的是“天花板”
先说说“挣钱”,左边是“手”,右边是“争”,字面意思就是“靠双手去争钱”。
不管是上班拿工资、做技术外包,还是像张哥开小店、搞小工厂,本质都是“卖自己”:卖时间(一天干8小时换工资)、卖体力(搬砖、做饭)、卖技术(修电脑、做设计)。你干一天活,就拿一天的钱;你停下,收入可能就断了。
我认识个装修师傅,手艺好一天能赚上千,但只要生病歇几天,家里开支就紧张。这种方式能解决温饱,甚至赚点小钱,但上限太死——人一天就24小时,精力就那么多,再能“争”,也抢不过时间的限制。
再看“赚钱”,左边是“贝”(古代的钱),右边是“兼”,意思是“让钱去兼顾着生钱”。
它的核心不是“卖自己”,而是资源整合——说直白点就是当“二道贩子”:连接有好产品的人,和有需求的人,钱只是中间的桥梁。
最早下海的“倒爷”就是典型:南方有便宜的电子表,北方人想要,他们运过去卖,赚差价;现在的主播、电商平台也一样:工厂有好货卖不出去,消费者想要性价比高的东西,主播帮着选品带货,既清了库存,又满足了需求,自己赚佣金。
更厉害的是“一份时间卖多份”:比如知识付费博主,花1个月总结创业经验,做成课程卖给上千人,一次付出,反复赚钱。我关注的剪辑博主,课程卖了几万份,不用每天重复教学,只要维护课程就能持续有收入——这就是“赚钱”的魅力:不受个人精力限制,天花板能拉得很高。
别被“道德洁癖”绊住脚:赚钱的逻辑里,“有用”比“原创”重要
很多人卡在“赚钱”的第一步,不是没能力,而是有“道德洁癖”。
总觉得“赚钱得搞原创”“得靠自己想的东西”,不愿意模仿别人,更不愿意卖别人的产品,觉得“二道贩子不光彩”。
我之前有个粉丝,非要自己研发零食,花半年找配方、投十几万开厂,结果不懂销售,最后全砸手里。其实赚钱的逻辑很简单:谁能赚到钱,你就学谁;什么产品能卖出去,你就卖什么。
你不用自己生产产品:代购帮人买正品,解决了“想买却买不到”的需求;社群团购帮邻居买便宜水果,解决了“想省钱却懒得逛菜场”的需求——这些都是“二道贩子”,但他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赚钱一点不丢人。
最后说句实在的:从“挣钱”到“赚钱”,就差一个思维转变
不是说“挣钱”不好,它是我们积累第一桶金的基础。但想让收入上台阶,就得跳出“靠双手争钱”的思维,试着做“资源整合者”。
不用怕模仿,不用怕当“二道贩子”,关键抓两个核心:
1. 找到真需求:别人缺什么,你就帮他找什么;
2. 搞定流量和渠道:不管是朋友圈、直播间还是社群,能把东西卖给有需要的人,就是本事。
当你能把别人的好产品,变成自己的“赚钱工具”;能把自己的经验,变成“重复售卖的资产”,就会发现:赚钱不用拼体力,天花板也比你想的高得多。
说到底,赚钱不是比谁更“清高”,而是比谁更懂需求——毕竟,能解决问题的“二道贩子”,才是最会赚钱的人。
来源:只见山记